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延河水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58) ---- [转帖]听见古代: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58&id=36190) |
-- 作者:凌云志 -- 发布时间:2010/2/8 15:03:00 -- [转帖]听见古代: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 听见古代: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 王克明 比如在我的祖籍山东潍坊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把筷子叫做“筷子”,但是却把放筷子的东西叫做“箸笼子”。“箸”是秦汉时期对筷子的称呼,隋唐的时候叫做“筋”,直到宋代才有了“筷”的称呼。 “筷子”在语言上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可能是为了便于和外界交流的缘故吧,“箸”的称谓早早就被“筷子”取而代之。而“箸笼子”,在社交语言上使用得极少,所以得以原模原样地传承下来。 山东话里沿用至今的方言古语还有很多,其它方言亦然。 但是从小说普通话的我的女儿,已经既不知道山东话里的方言古语,也不知道陕西话里的方言古语了。普通话的普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加速了口语中古词古语的消亡。 近日看到曾经在延安插队的王克明先生写的《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一书,大为惊奇,原来土了吧唧的陕北话里竟有那么多的古语。在书里,王克明先生列举了1500条找到古语出处的词语,包括一些很古老的词语,也包括了唐宋以来乃至元代以来(近代汉语)的古白话里的词语。 古代汉语保留最多的地方,一定是在闭塞偏远的乡间。那里农民的习语,承自祖先。像陕北,几千年来交通阻隔、闭塞,极少有外来文化的入侵,很难学会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因此许多一两千年前的,甚至更久远的生产生活日常词汇、语义,也就停滞在了这个“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陕北,在农民的口语当中,使用至今。 看一看陕北话里的古词古语,亲自去听一听陕北话里古老的声音——我们的老……老前辈就是这么说的。 再者,一些口语中的字词,估计很多陕北人自己也拿捏不准到底该怎么写。看看吧,从古至今,它们是这样写的…… 婆姨
后生
解下(hài hà)
解(hài)事
倯(sóng)
串
倒灶
为甚(shèng)
恢
圪崂
烧酒
丑(qiú)势
不识耍
甚(shèng) 拜石 |
-- 作者:凌云志 -- 发布时间:2010/2/8 15:06:00 --
受 “受苦”一词,在陕北话里,意思不是遭受痛苦,而是专指“从事(进行)农业劳动、干农活儿”。人都上山受苦去了,咋你还在家生着? “受苦”一词,从古代口语文献中看,唐代就已经有了“干农活儿”的意思。到元代口语中,“受苦”一词的“干农活儿”的意思就更明显了。元·郑德辉杂剧《智勇定齐》四:“孩儿也,你怎生别是个模样了?难道你不是个受苦的?”
|
-- 作者:清平湾 -- 发布时间:2010/2/9 19:58:00 -- 王克明办了件好事,不简单呀不简单 |
-- 作者:嘉岭山 -- 发布时间:2010/2/16 16:39:00 -- 以下是引用清平湾在2010-2-9 19:58:00的发言:
王克明办了件好事,不简单呀不简单
二位大哥,我在书店里和网上找了几次尽然没能如愿。请二大哥告诉我在哪里能买到王克明的这本书啊? |
-- 作者:凌云志 -- 发布时间:2010/2/16 19:52:00 -- 以下是引用嘉岭山在2010-2-16 16:39:00的发言:
二位大哥,我在书店里和网上找了几次尽然没能如愿。请二大哥告诉我在哪里能买到王克明的这本书啊? 对不起,我只是转帖,不知道哪里有王克明的书,没能帮上你啊。 |
-- 作者:见义勇为 -- 发布时间:2010/2/20 16:30:00 -- 好 |
-- 作者:元峁 -- 发布时间:2010/2/22 11:46:00 -- 此贴收益匪浅,陕北话能听懂,但把音与字相对这么周正还是首次看到。 俄解下了(原来写咳哈)。 |
-- 作者:笑笑姥爷 -- 发布时间:2010/2/22 20:37:00 -- 当年在延长插队时,就意识到陕北话里有很多古音,以后也就忘了,看到凌云志转的这篇文章,很感兴趣,不知还有没有类似的研究作品? |
-- 作者:北京老汉 -- 发布时间:2010/2/22 20:56:00 -- 我看有的解释是牵强附会。 |
-- 作者:笑笑姥爷 -- 发布时间:2010/2/22 20:56:00 -- 另外,倯字另有一意,很不雅,不详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