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屹梁梁
-- 发布时间:2010/8/27 20:00:00
--
以下是引用越江在2010-8-27 10:27:00的发言:
《山楂树之恋》一个不属于知青的知青故事
......
这是一部知青年代唯美的知青爱情故事,这是一部知青人曾经历的情感历程。但是,影片并不说明,媒体也避而不谈,官方媒体在隆重推介时,根本回避“知青”这个字眼。这是因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呀?
《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爱情故事,有人说《山楂树之恋》是“知青的故事”,广义上讲没错,但我们知道,书中的主人公老三和静秋都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知青”。如果说,咱们定义的“知青”就是指集体到乡下去插队落户的城里青年的话,作品中老三并不是下农村到西村坪去插队的,静秋也不是下农村到西村坪去插队的,他们两人都因有事在乡下相遇,但都没像咱那样插过队。
咱们所以对知青问题这么较真,就是因为40多年过去了,知青们已是满头白发,有些哥们姐们已开始讨论如何处理后事了,大家期待着,期待着国家、社会和年轻一代的朋友们,能和自己一起追忆过去的岁月,在一张又一张发黄的照片前探讨:当年我们为什么上山下乡?后来为什么会掀起返城风潮?整个社会为什么对知青渐渐集体失忆?为什么知青群落成了边缘人群?怎样让我们的下一代少些磨难,多些温暖与光明?等等,等等。
但一天又一天期待眼看变成失望,截至目前为止,鲜见主流媒体能有什么声色,好不容易知青出身的张艺谋拍了个《山楂树之恋》,大家当然希望借此“忽悠忽悠”知青的事啦!但是,没有!!还是老香港的凤凰周刊有篇论知青的文章是《或者是包袱 或者是宝鉴》中指出:造成内地学界、媒体、报刊沉寂冷漠的原因,是因为知青话题时下依然敏感。
哎!敏感敏感,老病号们熬不住的都要求“安乐死”了还敏感呢!官方不热乎,那么民间来担纲。如今在互联网上安家的知青网站、知青论坛、知青之家已经遍布五湖四海、已经很难计数。近三千万知青,在抚育了自己的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褐色的土地上,甚至在异国他乡掀起了记忆的狂潮,表达了对这一段生活不了的情怀,永远的牵挂。
岁月是如此地不饶人。疾病、劳苦、坎坷的日子,已经夺走了不少知青的生命,他们的灵魂似乎在召唤,在呼喊:我们曾经的一页历史就这样翻过去吗?再过10年,我们原始的知青队伍将会进一步萎缩,历史的辩证法使然。到那时,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千千万万的知青,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都是共和国最忠实的儿女,他们从来也不会找祖国母亲的麻烦,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知青最大最基本的本领就是自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忧之。对历史、对未来、对民众缺乏自信,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让我们像山楂树下的那对恋人一样,只有爱,不要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