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越江
-- 发布时间:2012/5/20 17:47:00
-- [转帖]《知青将军的“底层本色”》
知青将军的“底层本色”
作者:肉头阿咚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1.jpg:

(1) 老知青刘源在雁杰学校扩建竣工仪式上情谊深长地对在场的学生讲话
火车喘着粗气缓缓停靠在山阴车站,来自北京的男女学生娃纷纷涌出了车门。一个瘦高的年轻人夹杂在人群中。他不知道自己下一步的命运会怎样,不知道在几十里外的白坊村将怎样度过自己的知青岁月。那是1968年12月。冬天。
他想不到,京城里的疾风暴雨也袭扰到这500里外雁门关北的穷乡僻壤。他接二连三参加批斗会,被批斗的主角就是他自己,一个17岁的懵懂青年。而批斗他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本人有何过错,只是因为他有个当官的父亲。他父亲官当得有些大——共和国主席。他姓刘。
17岁的神经要经受住高压的摧残,也须短暂的停歇。他选择了逃,逃得远远的。没想到有关部门很快就把他抓回了山阴。山阴的官员担心再生意外,不敢把他直接送回白坊村,只好暂时把他“放”在县招待所里。
批斗会的口号声消失了,那依然萦绕的回响却裹挟着孤独。出乎意料,在那个压抑的时刻,一名与他并不很熟悉的外村赵姓知青前来看他,交谈不过三言五语,但他却记了几十年。
……
他又回到白坊村,乡亲们接纳了他,给了他同情,给了他温暖。无家可归的他在村里一呆就是7年。他的筋骨在冬季的瑟瑟寒风中颤抖着化为刚强,他的汗水在夏季的炎炎暴晒中挥洒在盐碱地中,他的胸怀在乡亲们的淳朴关爱中逐渐宽广……渐渐地,对他来说,“人民”这个词不再空泛,有了血肉交织的内容。
……
他和那个姓赵的知青后来都上了大学。
他和那个姓赵的知青上完大学都回到了农村。
他和那个姓赵的知青后来都逐步走上了更重要的领导岗位,一个成为将军,一个是副部级领导。
他们带着一份惦念、一份感恩、一份责任为他们插队过的村庄、为那些乡亲们办事情。
他和他的知青战友们筹款办厂、修路、捐食品、办学校。遇到挫折不气馁,继续办。
他和他的知青战友们捐款、策划、实施,在世代饮用苦咸水的村庄为乡亲们打出甜水井。
……
我,作为一个体制外的人,作为一个非媒体人,在今年五一假期,有幸随他们“返乡团”回到插队的农村。在那里聆听他们的老故事,更有幸亲眼见证他们的新故事。让我动容,让我思索。他们为什么会是这样?从那位姓赵的知青、现在的老赵两次即席讲话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我忘不了老赵绵弱、颤抖的话语声带来的强悍气场,他讲话结束时全场穿透内心的掌声依然在我耳畔回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