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延河水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58)
----  延安建了知青文化展览馆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58&id=91454)

--  作者:布衣者
--  发布时间:2013/4/14 6:17:00
--  延安建了知青文化展览馆

 

     我省首个知青文化展览馆在延安市柳林镇南二十里铺的桃园小区开馆,200多人参加了当日的开馆仪式。

  据延安知青文化展览馆馆长高明亮介绍,1969年,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北京2万多名知识青年来到延安插队。他们吃苦耐劳、虚心好学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革命老区的群众。知青们在劳动实践中不仅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风采和魅力,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文化根基——知青文化。知青文化展览馆的开馆,就是为了学习传承弘扬在特殊年代产生的知青精神和知青文化。据了解,该馆共收集了2000多件实物文献。

<!--/enpcontent--><!--/enpcontent-->
 


--  作者:山丹丹
--  发布时间:2013/4/14 9:10:00
--  

延安知青文化展览馆

  4月13日,市民在延安知青文化展览馆参观展出的老物件。当日,由延安60多岁的退休老干部高明亮创办的“延安知青文化展览馆”在延安市宝塔区南二十里铺正式开馆,展出高明亮多年收集整理的当年北京知识青年在延安劳动和生活的相关照片、资料及实物文献2000余件。

   感动延安父老乡亲没把我们遗忘!谢谢布衣者。


--  作者:迷迷糊糊
--  发布时间:2013/4/14 11:12:00
--  
谢谢陕北延安的父老乡亲们!
--  作者:盖头坪
--  发布时间:2013/4/14 16:38:00
--  
看着图中的老物件真亲切!
--  作者:山杏儿
--  发布时间:2013/4/14 17:11:00
--  
    我春节期间在延安参观了“延安知青文化展览馆”。馆长高明亮详细的介绍馆藏知青用过的各种农具、生活用品、书籍、报纸等多种老物件。看到这些仿佛回到当年插队的那个年代。高馆长的热情讲解让我感动不已。分别时,送我一只印有“延安知青文化展览馆纪念”的透明水杯留作纪念。
--  作者:屹梁梁
--  发布时间:2013/4/14 17:22:00
--  
感动延安父老乡亲没把我们遗忘!谢谢布衣者。
--  作者:布衣者
--  发布时间:2013/4/21 17:35:00
--  
 延安下来个婆姨,梢来高明亮的话;知青博物馆都开张了,你也不上来看看?你咂成天价给北京学生写信天游,也给我这博物馆写上一段呀。我问婆姨;博物馆里有些甚?这个婆姨的回答让我语塞,“什嘛呀,里头尽是些死行烂理,有窑里点的灯呱呱,牲口圈里照明的马灯,井子上担水的木桶,瓮沿上挂的马勺。还有赤脚医生使唤的皮箱箱,先生(老师)用过的书本本。收音机。还有我爸送的望远镜,望远镜是北京学生走的时光给我爸的,我爸说那个北京娃是个尔(坏)小子,沟里只要有人走,拉车车的后生,骑驴驴的媳妇他就拿望远镜照。还有前洼里收了个北京学生的帆布箱,里头有本《俄汉大字典》。                                                   这个婆姨喋喋不休说了半天,让我忍俊不禁,我听说高明亮这些年一直在寻找,征集北京知青的“死行烂理”,他就是想给以后的人留下个念想,让大家知道在陕北,在延安地区曾经有过两万多北京知青在这里生活劳动,接受所谓的“再教育”这是一段历史。给北京知青留下难忘的回忆,是历史就应该有所反应,博物馆里这些“家伙什”就是当年的见证。每件东西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像那个望远镜。正如信天游里唱的;“东流的黄河南飞的雁,知青的故事总是讲不完”。
--  作者:越江
--  发布时间:2013/4/21 18:48:00
--  
   也不晓当年俄从北京背去那台缝纫机,尔格还在了不?想那前儿,莫人认球下俄,可全公社都晓得郑庄北京学生那哒儿有一台缝纫机。那时候只有公社街上一个裁缝家有一台缝纫机。俄带去那台就支在大队部窑前,村里谁家要扎衣裳了,都去那儿。后来俄先招工进厂走,缝纫机留下给没走的同学。回城后有人说,学生都走了,队上几块钱卖个一个社员了。
--  作者:秦川妹
--  发布时间:2013/4/21 20:22:00
--  
越乡党你好伟大啊!那时能带一台缝纫机去穷乡僻壤真是奇迹。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越江
--  发布时间:2013/4/22 9:24:00
--  

    伟大?看这词词用的。那时父母关押,姐妹们新疆、山西、内蒙都走了,弟弟送回老家,已是树倒猢狲散,走的时候家有什么就操什么。记得还有一台脚踏的风琴想带,工宣队说每个人除了插队箱之外,只允许多增加一件行李,其余东西都必须自己拿着。俺娘监外释放回来给俺整理行李,说还是带缝纫机好,还临时传授了上底线技术。等俄回村,再去扫听一哈,要是能寻下个残骸,俺也给高明亮送克。

    俄们县还有带钢琴去插队的呢,你看陈幼民写的【陕北记忆】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