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延河水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58)
----  《二〇一三年国庆节-归乡手记》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58&id=97372)

--  作者:越江
--  发布时间:2013/11/11 8:57:00
--  《二〇一三年国庆节-归乡手记》

《二一三年国庆节-归乡手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1310616324782855.jpg:
[2g[/upload]


   二〇一三年十月一日,国庆节凌晨三点,沉睡的北京城开始飘起绵绵的秋雨,把一丝寒意带给即将远行归乡的我。柔柔的小雨滴飘飞,落在我的脸颊,打湿了头发,浸润着额头,象是在亲吻着我。这时非但没有感到丝毫凉意,反而平添几分豪情。就在六年前的今天此时,我们也是在这淅淅沥沥的秋雨中,踏上离别三十八年的归乡之旅。

   六年后的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也是我陕北插队四十四年后,再次回乡的日子,这次杨健接到我,头一句话就嗔怪道:“看!又下雨了!只要和你一起出门准下雨,就你名字里带水。”我分辨说:“今天可又都是咱几条龙出游,不下雨才怪呢。”

   六年前那次,我们这几个属龙的老初一,是两辆车四条龙,一路秋雨绵绵相伴,道毁路封险情不断,这次我们一辆车三条龙。都说龙行伴祥云,龙出从风雨,吉人天相命里定,时运好赖呈天意,这谁想挡也挡不住。而这壮行的一抹秋水,尽至也成为我们一帆风顺踏上归乡之旅的好彩头。四点多钟,我们就在时急时缓、忽大忽小送行的秋雨里,一路畅行驶离杜家坎高速路收费站,上G4转G5,天亮时分就过了石家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60[upload=jpg,201310617322156736.jpg:


 

 

就是这一溜溜沟沟  就是这一道道坎坎  就是这一溜溜沟沟  就是这一道道坎坎

就是这一把把黄土  就是这一撮子秃山  就是这一星星绿  就是这一滴滴泉

就是这一眼眼风沙  就是这一声声嘶喊  哦  这一声声嘶喊

拴着我的心  扯着我的肝  记着我的忧虑  壮着我的胆  拴着我的心  扯着我的肝

记着我的忧虑  壮着我的胆  壮着我的胆


就恋这一排排窑洞  就恋这一缕缕炊烟  就恋这一把把黄土  就盼有一座座青山

就盼有一层层绿  就盼有一汪汪泉  看不到那满眼眼风沙  听不到这震天的呼喊

哦  这震天的呼喊  暖暖我的心  贴贴我的肝  抖起我的壮志  鼓起我的胆

暖暖我的心  贴贴我的肝  抖起我的壮志  鼓起我的胆  鼓起我的胆


--  作者:越江
--  发布时间:2013/11/11 9:05:00
--  
   四十四年了,一刻未泯的信念,在四十四个暖春酷暑冷秋寒冬中,一天一天与日俱增着,尤其是在那次北京知青赴陕北插队四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后,在众多的知青朋友们聚拢在知青网站的家园里,情系陕北的心结相互传染着交融着。那思乡的陕北情结,时时刻刻都在揪扯着我的心。
   六年前那次返乡,由于一直是阴雨连绵,只是生在窑里喝了一天的酒,记忆里的乡音、乡境、乡情,那山、那水、那人,那一切的一切,都还是模模糊糊。而越是这样,就越是撩拨起我再次归乡的恋情,一定要抓紧机会善待自己,完成人生的这种念故夙愿。
   特别是今年的陕北,遭遇到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我的故土,我的乡亲,我的陕北,一切都还安好吗?我们几个延长郑庄插队的北京外国语学校老同学,就这样怀揣着这份诚挚的念情,一路相互倾述着朦胧的记忆,行进在归乡的路途上。同时也享受着高速公路免费的喜悦。
   我们此行,得益受惠于一位崇敬革命圣地延安,就希望一睹陕北窑洞的北京小伙儿,是他充任志愿者,开着自己的BYD越野车,平安地接送了我们一路,两千六百多公里呀。
   小马,知道你会来这里看,在此对你表示我真挚的谢意了。因为感到眼睛不好,又想把一起拍的照片处理一下再发去,明天开始陆续发送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13 19:55:10编辑过]

--  作者:越江
--  发布时间:2013/11/11 9:06:00
--  

   很遗憾自己未曾一天习文,全部的文学积淀都还是文革前的初小水平。我不知道我这里写下的东西到底该叫个什么,本想象记日记似的写,可发现不灵,很多事情一时想不起来。有人说叫随笔合适,又有人说该叫游记。翻查网上介绍,得知有“手记”这么一个介乎各种文体之间的称谓,既可随想记述,又可描白写实,还可发散感悟。咱不是文人,大可率性而为吧。

   其实我甚至也不清楚自己往下该怎么写,到底要讲什么。好在是不会有人与我计较的,蔑者嗤之以鼻,烦者不屑一顾,无伤斯文尽由得他。而信马由缰,随想随记,没有任何的束缚和目标要求,反倒适合我的慵惰懒散,或也能够激起自己真情的流淌,诱发思绪的飞翔,触动写作的灵感,留下聊以慰藉的文章。只是恳请各位看官朋友,切不可报以期望,这只是一个普通老知青闲球下莫事,在此忽忽悠悠磨磨叨叨,万望海涵啊!



--  作者:越江
--  发布时间:2013/11/11 9:08:00
--  

   俄也想多整上些照片,来个图文并茂。只可惜俺们都没有好相机,也都不乍会照。奏先这号谝哈子,等到了陕北,咋看谝到哪哒儿了,再给贴起。


--  作者:越江
--  发布时间:2013/11/11 9:08:00
--  

   人在旅途,心在提速,就想一步跨过黄河,踏上陕北的土地。然而,国情、国庆、国人、国道,都从未尽如人意。在井陉那截冀晋边界开始爆堵,磨蹭约四十分钟(多少次路经此地回回受堵,而北京知青回陕北这里是必经之路。我们从陕北回京时已半夜,又是在此足等了一个多小时。俺总想致言当地土地爷,咱别叫井陉了,改名叫瓶颈算球)。待到了太原外环,又为大批来平遥、晋祠、洪洞等来山西出游的私家车流所拦阻。好在我们人老皮实能承受,带足了干粮慢慢地糗吧。

   杨健是我快五十年的老同学了,我们十八岁那年一同从陕北出来,招工进厂到了汉中,他就选调到车队学会了开车,至今已是四十多年的老司机了。他和小马两人轮流开,车开的既快又稳,而且他们开车都非常局器,从不违章超速行驶。走这样山路高速,最考量司机的胆略和技术,对车辆性能的把控能力,以及体能状况。因为你必须始终在那些载重几十吨的大型运煤车中穿行,就象航行在暗礁密布的激流中,哪怕是一点点麻痹放松和闪失,就可能酿成无法预计的灾难。无数次的提速降速、加档减档、打灯鸣笛,超越一辆辆能够超过的大卡车,快马加鞭一路狂奔,下午时分冲到军渡,来到黄河岸边。



--  作者:越江
--  发布时间:2013/11/11 9:09:00
--  

陕北!陕北!我回来啦!

 

   一过黄河就踏上陕北的土地,首先驶上绥德县城外立交桥,从这里离开继续西行的G20高速,进入向南的G210国道。这时大家的情绪一下都亢奋起来,杨健手握方向盘,对着这即熟悉又陌生的黄色山川大声地吼叫起来:“陕北!陕北!我回来啦!”山洼洼里回荡着他呐喊的声音:“回来啦!回来啦…”好象是在招呼着我们这些归乡的游子“咋回呀,回呀…”

   永和插队时回北京,曾经走过这条路,他睁大眼睛向窗外使劲地盯着望着,嘴里不断喃喃自语着:“熟悉,就认不出来,认不出来了。”

   永和是名门望族文坛巨匠后人,这些年又一直在从事先辈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勘编工作,一路话语不多,貌似城府之态,但能感觉得到他心中波澜。只要一停车,他总会跑老远去拍摄那些路牌路标。我们为天黑之前赶到延长,放水时间也抓的很紧,所以总要喊他快上车。他比我和杨健晚出来两年,后来知青们陆续都走光了,就剩下他自己一个人生在屈台村的窑里。他已经四十年没回去过,我想他的感触比我们俩都深吧。


--  作者:飞宇
--  发布时间:2013/11/11 10:32:00
--  
  回来吧!陕北的乡亲们期盼着把青春和血汗挥洒在黄土高原的大城市知青兄弟姊妹们回来瞧一瞧!谢谢越江
--  作者:往事如云
--  发布时间:2013/11/11 13:26:00
--  
终于看到了越江的《返陕手记》。
--  作者:越江
--  发布时间:2013/11/11 15:37:00
--  
以下是引用往事如云在2013-11-11 13:26:00的发言:终于看到了越江的《返陕手记》
  不晓咋及日鬼,传上两张片片子,奏再传不上咧。再试试换一下浏览器,咋看能行了不?


--  作者:越江
--  发布时间:2013/11/11 15:41:00
--  
   这是流经绥德城畔无定河上的一座新桥,因要赶路,我只能在行车到桥头暂停等灯时,隔窗拍了这么一张。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无定河在陕北是一条挺有名的河,要实实在在论起来,它要比延河有更深厚的历史沉积和人文底蕴。因为真正说到陕北,历史意义上还是应当以榆林地区为发祥地。
   我不懂也没有考证,但听俄们村老乡说,他们都是上头榆林下来的。也只就三四辈人,他们老家都是在绥德、米脂、佳县、清涧等等,现在属于榆林地区的这些地方。
   尤其我们哥仨儿插队地也不是延安县,我就留下了这种印象,我不敢说自己是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但我们是陕北的北京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