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纪实文学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6)
----  [原创]御寒奇招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6&id=10289)

--  作者:沙海归舟
--  发布时间:2008/12/12 19:37:00
--  [原创]御寒奇招
 

御寒奇招

      一场鹅毛大雪将原野村舍银装素裹。集体户柴烧尽,火炕塌,室温骤降。墙上冰霜一指厚,皑皑生辉,寒气袭人。有人用一块破锅茬堵住塌了坯的火炕洞,有人从公社广播站强讨点废机油,总算将雪里扒出的湿漉漉的苞米秸点燃了,大家好歹糊弄口晚饭吃,都早早上炕就寝。为了御寒,人人翻箱倒柜,把所有能上身的衣服都穿在了身上,把所有能盖的被褥棉毯都压在了身上,仍冷得无法合眼。知青小w灵机一动,把一领残损的炕席卷成筒,人先进脚后缩身,倒着钻进席筒里;头还露在席筒之外,又把狗皮帽子抹下两耳,倒戴在额头上,如此全副武装蚕蛹越冬般的御寒怪相,恐怕是无人想象得出。

      熬过这一夜,天放晴,寒未退。俗话说:化雪倒比下雪冷。硬冻愣挺不是法儿。大家开动脑筋想应急的高招。有人提出,屋里冷的根源在于男知青宿舍与粮食仓库相通,四面撒气漏风,炕烧得再热,架不住热量散失太大。治本之策是“夹间壁子”,即“打隔断墙”。大家觉得此话有理。但冰天雪地哪儿找“建材”呢?人多主意多。这个说,预备夹“苞米楼子”(存放玉米穗子的囤子)的葵花杆就是夹间壁子现成的料儿;那个说,队里分咱扒的麻皮搓成麻绳正好用来扎葵花杆;说干就干,众人齐动手,从早忙到黑,一道间壁子夹成了,但条条缝隙仍然处处透风,需要抹稀泥挂里子。天寒地冻,上哪儿取土和泥又成了难题。急中生智,有人建议在屋里就地挖坑和泥。年轻人敢想敢干,点上大灶烧锅开水往地下泼,烫开冻土和成泥,一层层稀泥抹上墙,直干到掌灯入夜,工程告竣。间壁子建得,穿堂风止步。寒气是进不来了,可潮气也散发不出去。被褥衣服几天都是潮乎乎的,身子挨上去极不舒服。还有个大问题,就是屋里平地挖出个大坑没有回填土,半夜下地解手,忘了这码子事就会崴脚,只好每天把灶膛灰和生活垃圾往坑里填,这项御寒应急工程的后遗症直到开春都没能彻底解决。


--  作者:那一片芦苇地
--  发布时间:2008/12/12 21:48:00
--  
艰苦的岁月,中国一代知青经历了!
细细读了,心酸酸地痛……

--  作者:槐乡
--  发布时间:2008/12/12 22:11:00
--  
插队的知青朋友们,你们吃苦了!相比较,兵团知青就享福了,最起码什么事都有人管啊。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8/12/13 9:52:00
--  
天寒地冻不好过,
炕塌难修另想辙,
修了一道防风壁,
苦了一冬夜半活。

--  作者:真情年代
--  发布时间:2008/12/13 13:20:00
--  
楼主描绘的情景我们也遭遇过,那是刚去陕北的时候,我们几个女生住在生产队的看场院房里,四面透风,又赶上下鹅毛大雪,半夜冻得坐起来一看,每人的被子上都是一层白雪。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莫旗知青
--  发布时间:2008/12/13 16:20:00
--  

              冬天来了,勾起了朋友们对那段知青岁月里寒冬的回忆,插队在北方穷困农村的知青,每到冬天,都是过难关啊!
--  作者:知老
--  发布时间:2008/12/13 17:10:00
--  
    读着楼主的文章,身上就往外冒着冷气!
    初下乡时正好是冬天,寒冷就是知青们的第一道难关,而贫穷和饥饿是随后慢慢的感悟和侵袭我们的。

--  作者:沙海归舟
--  发布时间:2008/12/13 21:55:00
--  
与“吃过糠”、“扛过枪”、“负过伤”、“过过江”的前辈们相比,知青一代也许还不能望其项背。但这一代人毕竟经历过人生的苦寒严冬,练就了坚韧不屈的承受力,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尽管这一代人的大多数处于社会的底层,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历史证明,他们是共和国大厦赖以稳定的基础,是通向小康之路工献出宝贵青春的铺路石。是承前启后的一代。知青朋友们,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  作者:那一片芦苇地
--  发布时间:2008/12/19 13:38:00
--  
再读,依然心酸
--  作者:老猫
--  发布时间:2008/12/20 21:46:00
--  
看后回忆起下乡的第一个冬天,我们睡的是土槽子,里边放的稻草,没法烧炕,只好穿着内衣,出去跑一圈回来钻被窝,觉得被窝暖和了,美其名曰“暖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