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纪实文学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6) ---- [原创]知青上山下乡的经济学说明 (知青*杂碎之十四)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6&id=11002) |
-- 作者:槐乡 -- 发布时间:2008/12/25 11:09:00 -- 看来楼主的朋友们都很有头脑的,记得我们当时的头脑都很简单,人家一说什么,跟着就上了,什么也不考虑。佩服您们! |
-- 作者:清风出袖 -- 发布时间:2008/12/25 13:05:00 -- 怪不得1969年后知青安置干脆搞“一片红”,统统的下乡,除了领导人要把1968年掀起的上山下乡运动进一步推向高潮,有因势利导、推波助澜的用意,从农村这边看,还有明显的经济诱因在里边呢。 知青上山下乡到了农场,到了生产队,农村当地就可以得到政府拨给400元的人头安置费,还跟理论值一样,很有意思。因此,我比较相信因文革中经济困难、进而就业困难,而后有知青大规模上山下乡的“经济说”,把它列在各种成因的首位。 |
-- 作者:莫旗知青 -- 发布时间:2008/12/25 16:37:00 -- 分析得有道理,谢谢楼主。 |
-- 作者:快乐老头 -- 发布时间:2008/12/27 11:21:00 -- 分析得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据我所知上山下乡原来提法是:与贫下中农相结合,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时间也可以追朔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恐怕单纯的“经济说”也不能诠释这个在共和国历史上延续了二十年的历史事件吧。现在纪念四十周年是以68年12月22日的讲话为准的,可是看看中国知青网的领导层,“知识青年”这个冠称,可不是产生了四十年了,时间会往前推十年。所以这里列举的各种学说,恐怕都有其产生的依据。这个话题是复杂的,多边的,历史的,所以我比较同意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还原其本来面目。 |
-- 作者:大山脚下 -- 发布时间:2008/12/28 1:30:00 -- 这笔帐也可以这样计算. 邓小平说:"我们花了三百亿,换了三个不满意." 如果十年下乡的城镇青年总数为一千万,则国家拨给每个"知青"的钱 为3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