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远方
-- 发布时间:2009/1/6 9:49:00
-- 插队的地方
最近我总是骑着自行车行走在郊外。有时我有目的的行走,有时毫无目的的漫游。
在田间小路上,在村级公路上。在田野里,一个人自由自在的慢慢骑车,
远离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呼吸着田野清新的空气,看着大地万物茁壮生长。细闻青草的清香,看着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农民。
有时走过曾经插队的村庄,看着曾经劳动居住过得地方,还有为我们盖的那两排宿舍,我们没有来得及居住的宿舍,这一切的一切都能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回想着下乡时的情景。往事历历在目。
这是一个离我们居住的城市很近的村庄,村边有一座古塔很是破旧。古塔的边上有着破四旧被推倒的石碑。
就在这个小村庄里我们干过农活,也在村办砖厂出过苦力。
我们也在夜晚爬上古塔眺望市区的灯光,想象着家人在干什么。家的温馨时刻在召唤着我们。
在砖厂劳动一天管一顿饭吃,每天的中午我们就在这里吃饭,一天菜窝头,一天是白面馒头。那个馒头大的就像小孩的枕头。吃饭时我们吃不完,吃完饭我们就会利用休息时间打扑克,在打扑克的过程就把馒头慢慢消灭了。
艰苦的劳动使我们很能吃,吃什么都是很香,虽然那菜汤里没有一点油水,干嚼馒头也是香甜无比。
砖厂现在荡然无存,有的还是那个小村庄,村庄盖了不少新房。
古塔还依旧矗立在村边,所不同的是古塔被修饰过,已经是被保护的文物了。不能在随便爬上塔顶了。
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离开这个村庄已经三十年了。
三十年的岁月在脸上刻下痕迹,三十年的岁月留下无数的足迹。
往事悠悠,岁月悠悠!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c9e33c845088a16a0ae2.jpg:
 这就是给我们盖的宿舍,我们没有来得及住过。在这里我们洒下汗水,平整土地,搬砖卸瓦。房子建好了,我们也撤离了。
|
-- 作者:柳树
-- 发布时间:2009/1/11 21:52:00
--
当年,我们相好的男四个知青,分配到了一个很偏僻却美丽的生产小队插队,是一条主河流和支流河的三叉口,附近还有一个清澈见底的天然小"龙潭".在这美丽的地方,我们开始了艰辛的插队生活: 开始还有早上的升旗唱国歌活动; 一年四季的辛苦无味的农活; 和农村孩子打成一片,农村孩子很纯朴,没什么文化生活,可跟着收音机能通唱八个样板戏的全部段子. 帮生产队修理收音机,发现了一个农村流动修理人员的"阴谋",收音机里的一根接线是虚搭接的,伪装很好,还弯曲得有些弹力,如果稍振动,搭接就弹开了,机子就坏不响了,生产队就要叫人请他回来修理,来了,假装东修西修,然后把那虚接搭上,就好了.我们发现焊好后,再没见坏过了. 我们有一台收音机,有天晚上下大雨,我们只是好奇地收听境外的"敌台",听来听去也没听到什么.突然听见有人敲门,可吓坏我们了,被人发现了?一开门,原来是队长想喝酒了,所以带着卖酒的人来了.我们住的地方是酒房.生产酒的地方. 我们带了一部红楼梦小说去,可是要藏匿在放谷子的萝子里,用谷子埋好,晚上没人时才拿出来读. 那是文化很落后,可我们在生产队部里发现了一本苏联普列汉约夫的"辩证唯物主义"小册子,不知来自何处.奇怪! 那里只有一个小学,只有10多个学生,混班的,只有一个男老师,本村的,算是村里唯一的知识分子了.在队里有点威望的. 当时,县里从北京转回的反动信函,听说全部知青的字迹都被收集到了县公安局. 这里的女农民,不管是老或年青,或是当着大伙的面,可以蹲下小便,用长的唐装掩遮住了.站起来,原地一片湿,习惯了.
|
-- 作者:柳树
-- 发布时间:2009/1/11 22:04:00
--
补充: 一个曾经外出修过公路的男社员,孩子生的多,生活有困难,我们说你生这多干吗?他说怕啥,多生一个,煮饭时多加一瓢水,饭吃稀点不就行了吗?.....当时没执行计生政策,只是提倡. 一个社员,在困难时期从外面单位辞职回来的社员,有点社会经验.偷偷跟我们说,如果把田分给农民自己耕作,效果会好得多...现在看起来是有点先见之明的. 一次,我们问社员,知道哪天是国庆节吗?没人回答...最后一位50岁左右的男社员说:10月10日.唉,解放这多年了,所以然不知道何日是国庆节.记到国民党的国庆去了...... 当年我们1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