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纪实文学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6)
----  重发我小说中关于过年的章节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6&id=12683)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9/1/19 10:28:00
--  重发我小说中关于过年的章节
 

 第十三章    欢       庆

 

                 第四十六节


青云把手中的铁锹顺手斜放到宿舍门后藏好。他很喜欢自己这把铁锹。这不仅是由于它自从自己进校以来一直使用着它,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已经被自己使出来了。“君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青云把古语中的“工”字改成了“君”字,也算是一种活学活用吧。

匆匆擦了一把手,他旁若无人地一跃跳上了自己的铺位。从枕头下面抽出昨天没写完的那份诗稿,略微沉吟了一下,又习惯地从被头处摸出了自己那根最喜爱的钢笔,一边歪着头、嘴里悄悄嘀咕着,一边双手旋开了笔帽,两腿一盘,又一欠身再从褥子下面抽出一块大垫板来,往腿上一放,就着尚为明亮的光线,埋头唰唰写了起来。

他是学校宣传小组的负责人。专门负责各种文艺类稿件的文字工作。这个小伙子从小酷爱读书,尤其对各类文艺作品情有独钟。下乡后,农场的各种自然的、人文的景象,给了他极大的创作源泉;来校后的沸腾生活,更让他深深感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使他感觉到自己常常是思如泉涌,下笔如神。一首百行左右的小诗,往往用不了一刻的功夫就能写出来了。学校的有关负责同志看中了他的这份特长,于是给了他这个一分钱不多拿,一点时间都不特别安排,而且往往要搭出自己许多功夫的“美差”。别人对此都不以为意,他却是津津乐道、乐此不疲。这不,为了迎接春节佳节的到来,他已经熬了整整四个晚上了,到现在还没有忙出个头绪来呢。他是在写一首以知识青年为主题的《北国颂》,目标是“盖过郭小川”那首脍炙人口的《西去列车的窗口》。

不一会儿,他的好友达来回来了。达来不爱写什么东西,却对朋友的爱好十分支持。青云写起东西来往往连饭都会忘了去吃,达来就默不做声地为他买了送过来。这时,他见到好友再次沉浸在创作的激情里,于是微微一笑,默默地取过散堆在窗台上还没有洗过的青云的饭盆,再找出自己的饭盒,到食堂打饭去了。


天津知青小谷,是个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的小伙子。刚一放下饭碗,他就跑着去拉来了乌盟知青莎仁、包头知青宇良和锡盟知青玉环等几个文艺爱好者。能歌善舞的杨如珍当然也是少不了的一个。

几个人早就在秘密策划着一场大型文艺联欢活动了。为了把大家都拉进这个欢乐的行列,小谷不辞辛劳地到处托人,终于找到了《长征组歌》的全套词谱油印本;为了不让复杂词谱中出现印制错误,他又连着熬了几个通宵,亲自工工整整地刻印出了全本词谱,又一一印出并装订成册。今天,他拉了这几位文艺骨干一起到自己宿舍里去看这些成果,并同大家一道商量起下一步如何组织安排大家开始习练的事来。

几乎一半左右的学员都被动员起来了。小谷亲任指挥,并为每一首歌曲选择了他认为最适当的领唱人,然后和学校与班里说好,利用每天晚饭后的一段时间坚持教大家学唱组歌的各个曲子。有时候,学校活动一忙,教歌的活动就得自动让位,甚至有时候一让就可能一个礼拜过去了;要是没有小谷那种锲而不舍地重新招呼组织,这场演出非半途夭折不可。

如此折腾了两三个月。这项浩大的练歌工程总算开始出彩了。首先是广大学员开始习惯于在业余时间常常哼哼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一时间满校园都飞扬着“雪皑皑,野茫茫”或者“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等等铿镪有力的歌声。其次是随着大家在知青共大唯一一个春节的临近,校领导也开始越来越重视起这台大型节目来。终于,在一次校务会上,大家一致决定:以这台群众性的大型节目为中心,进一步动员全体学员,让大家群策群力,踊跃报名,好好组织上一场全校性的、计划按半个整天安排的春节联欢大会。再次,对于《长征组歌》的学习,激起了广大学员对于传统革命歌曲的新一轮高度热情,许多大家在文革前喜闻乐见的好歌好曲、包括一些近几年产生的好歌,都开始在校园里广为传播开来,为这批知青的业余文化生活增添了一份难忘的记忆。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9/1/19 10:29:00
--  
 

 第四十七节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这台广大学员准备和盼望已久的联欢大会终于正式开幕了。

校领导例行讲话之后,已经整齐地站立在舞台上的那一半学员精神抖擞,神采飞扬,齐齐注目着指挥小谷那颀长潇洒的身影、特别是他那双有力挥动的双臂,开始唱出大家期盼已久的这一整套《长征组歌》。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没有乐器伴奏,只有似乎被同学们的威势吓的、变得很轻柔的西北风、伴着这群年青激越的高吭然而明显并不专业的嗓音。大合唱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

小谷的双臂在稳定而有节奏地挥动着,其间稍稍也出现过一些由于过度激动而表现出来的颤抖。四下里静悄悄的。那些没有上得台来的学员们,那些没有回家过年而被邀请来参加联欢的农场知青们,还有那些总是消息特别灵通、从来不请自到的附近社员群众们,当然还有那些年龄比这群姑娘小伙们大得多的校领导和教职工们,以及一部分应邀专程从县里赶来的干部们,全都安安静静地坐在下面,大家听得如醉如痴,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种莫名的激越与兴奋之中。整个演出期间,除了每首歌的领唱者不时进出队伍有所动作外,整个队伍一片整齐肃穆,真给人一种豪迈壮烈的现场感受。

当小谷用最亢奋的动作将双臂挥洒到了极至地向左右上方高高举起并久久地定格在那里、合唱队员们口中的最后一句歌词从远远的天际久久萦绕又终于消失在寂静的夜空中之后很久。老校长张鲁第一个站起身来带头鼓响了第一声掌声。接着,雷霆般的掌声响了起来。这里,不仅有台下全体观众发自内心的拼命鼓掌,还包括了台上那些刚刚完成了自己作为演员向大家奉献了这份堪称杰作的学员们。他们也同样被自己的歌声激动了。许多人都没有想到,这场在练习时有时甚至让自己感到过厌烦的组歌,一旦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正式演唱出来,竟会产生如此一种极具震撼力的惊人效果。

接下来,是学员们八仙过海演出的各种小节目。其中有歌有舞,也有相当诙谐的小品类节目。包头的宇良那一连串反关节动作,笑得人们捧着肚子直个劲儿地喊痛,缓过一口气来还是要大喊“再来上一个!”;杨如珍那娴熟的舞姿,让人们不由得联想起春天的飞燕,一曲悲壮悠扬的毛主席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让她用宫庭舞的方式在舞台上演绎出来,还配上了一把不知是谁为她临时削制的短剑,给人以无比荡气回肠的感觉;萨仁格日勒那副天生嘹亮的好嗓子,让许多同学不得不为她没有报考艺术团体而深感遗憾,她为大家连续演唱了好几首用蒙语表达的少数民族歌曲,有当时人人会唱的藏族歌曲《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和蒙古族爱情歌曲《十五的月亮》等,当然也没有少了当时最为流行的革命歌曲《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爱武和百春的男女声二重唱已经成了共大的一个“保留节目”,今天当然也是必演的了,他们为大家演唱了好几首当时最为流行的革命歌曲,又硬拉了继红上台,请她为大家唱了一支歌剧《沂蒙颂》里的著名插曲《我为亲人煮鸡汤》;达来和玉环等人深情悠长的长调蒙古歌,苏和一段典型的西部爬山调,也都让人感觉到回味无穷……

天渐渐黑了下来。天际开始现出了弯弯的明月,满天清晰可见的点点繁星也参加到知青共大这个欢乐的会场上来。节目继续进行着。……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9/1/19 10:32:00
--  
 

  第四十八节


 

终于到了新旧交接的子时!

……

“‘旺火’!‘旺火’!”“今年点‘旺火’喽!”随着人群中先是窃窃私语后是激动大喊的叫声,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几乎在同一时间里冲天而起。

“旺火”是当地过节的一大特色。它是在地上或架子上支一口大铁锅,所选铁锅的大小一般都与旺火主人的富裕程度成正比。在锅里面先堆上上好的木柴,再在上面堆起小宝塔一般的精选块煤;煤块中间也要插上几根竖立朝天、底部集中于锅底中心、上面呈放射状伸向四周的粗木柴。有条件的,还要在底部的木柴上洒些汽油或柴油什么的以助燃。时辰一到,从底部把火点着,火焰顺着旺火堆向上蹿起,由于柴和煤的堆放结构,火焰一般都越烧越旺,象征着明年一年各方面的红红火火,寄托了北方人民一片来自远古而又永远充满新意的深情期望和美好祝愿。这个传统风俗在文革中被斥为“封、资、修”而强行废黜了许多年,只有“四人帮”的被粉碎,才给了这一传统以重见天日的机会。

学校里唯一的一名南京知青继武,主动带上了几个学员,为新兴的知青共大这第一个新春佳节垒了一个特别大的旺火。别看继武平时总是坚持少说多做,心底里可总是特别憋了一股劲儿。为了上共上,他都没能守在爱妻身边、看到自己唯一女儿的降生;又是为了共大的整体利益,他主动放弃了自己颇为擅长的许多长处,受命承担了学校里几乎是最烦人的伙食管理工作;为了这次的大联欢,继武忙前忙后地,做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具体工作,这个大旺火堆的建立就是其中之一。学校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学校的一些领导们,都只是当附近其他地方的旺火开始陆续点燃时才猛地想起了这一点。

说时迟、那时快,随着新年到来这个重要时辰的来临,看着学校四周远近各方的星星之火先后开始亮了起来,我们的继武赶紧取出火柴一划、往旺火堆底下一扔,“呼”的一声就点燃了这堆大旺火。火舌立即冲天而起,充分显示出了共大在新的一年里将要达到的繁荣兴旺。

会场内外为此再次近乎疯狂地喧嚣起来。演出临时中断了将近半个小时。师生们、老乡们、县里来的干部们……,所有人互相拥抱着、祝福着、欢乐地交谈、兴奋地评价着,为这老辈人传统在被文革压制了多年后、而在粉碎了“四人帮”以后这第一个新春佳节的终于恢复而欢欣鼓舞、兴高采烈。一首刚刚流传开来的《祝酒歌》被欢乐的人群一遍遍地同声高唱着,一直到萨仁、玉环等几名蒙古族学员一齐亮开歌喉唱起了那首蒙古族人传了几辈子的老《祝酒歌》,人们的注意力才又被吸引到了刚刚被冷落了一番的舞台上。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9/1/19 10:32:00
--  
 

 第四十九节


夜深了。几乎所有外来的客人全都回去了。校领导和那些教职工们也都支撑不住回去睡了。刚才那挤满了人头的会场上现在只剩下一些尚待收拾的、原来当作座位的碎砖头和木板。被大家称作“老黄牛”的沈为民和祖庆、迎福等几个年龄大些的老知青们在那里默默地打扫着会场。墙外,不知是哪个学员的余兴未尽,仍然在夜色中引吭高歌;大约是因为隔着一座小山的缘故,声音已经远没有刚才那么清晰了。

小谷坐在自己的铺位上。他仍然沉浸在刚才指挥的激动之中。这次节目的组织过程,对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锻炼和磨炼。他是一名军队高级干部的子弟,自小受到家长和周围人们的溺爱与过分的呵护,但他却生成一副父兄们无意间留下的向往奋斗、向往激越的豪情壮志,初中刚一毕业,他就义无反顾地主动申请来到了内蒙古农村插队落户,仅一年的功夫就以他的踏实肯干赢得了当地干部社员的好评。被农场的领导推荐来到了这所学校深造。对于艺术的特殊爱好是他打小形成的一种特质,下乡只是给他对艺术的理解和深入挖掘提供了一块全新的天地,却丝毫没有减低他的相关兴趣。这次组织大型演出的成功,更激起了他对于艺术进一步追求的新的兴奋。现在,当他拼命让自己静下心来默默回忆和深思刚才一切的时候,他更加下定了要成为知青中一名真正有能力的文艺工作者的决心。他想象到自己在广大农村牧区那么多质朴憨厚的社员群众中普及音乐或教会他们用歌声为自己的奋斗生活进行诠释的情景,心里的激动之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直到今天,他在河北大学工作多年了,还是硬通过努力组织起一支水平不低的乐队,为了学校和天津人民的欢乐而继续乐此不疲地奔波着。

同样激动不已的,还有对文艺活动同样喜爱有加的杨如珍和自己并不愿意上台献艺却特别爱看任何人表演节目的赵晓玲等女生。她们钻在被窝筒里,起劲地叽叽喳喳议论着刚才的演出。

杨如珍特别认真地回忆起自己刚才的舞蹈动作,她一遍遍地品味着动作的标准性,时不时地为自己某个动作的不协调或不够标准而发出由衷的伤心叹息。赵晓玲等另几个女生就在一旁衷心地劝慰她:“行啦行啦,够不赖的了啊。别人演还演不出来呢。再说了,你说的那些动作有谁看得懂啊,大伙儿不就是过节图个热闹呗,你也不好好想想,你刚演出完的时候,大家那掌声是多么热烈啊,那才是对你演出的最权威评价呢!”

杨如珍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你们不知道。舞蹈讲究的就是一个‘手、眼、身、法、步’,这叫肢体语言,它是配合音乐用肢体向人们表达一种意境。我跳得不准确,就是意思没表达到家呀。”

“也不完全是这个理。”机灵的赵晓玲插上了一段评论:“艺术历来就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你刚才讲的是‘阳春白雪’的标准,对咱们这场联欢可有点儿用不上;还是应该看到你的舞蹈给了大家足够的愉悦这最基本的一面,才是比较科学的评价吧。”

“对呀,现在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了吗?我看咱们这场晚会开得是太好了。你杨如珍的这个舞也跳得是太好了。这是大家一致的看法嘛。那还不是真理?要是你再这么个不相信群众,那才是不对了呢。”从来都是一脸欢乐的建伊姑娘也忍不住发言了。

“真个也是的。大家既然都说好,你要是再那么瞎发愁可就成了矫情了。”月娥姑娘又赶紧加上了一句。

众人纷纷附和着,都说晓玲子、建伊和月娥姑娘的话满有道理的。杨如珍也觉得是那么回事,于是乎愁云尽散,大家又开始了新的话题。


--  作者:莫旗知青
--  发布时间:2009/1/19 10:40:00
--  

--  作者:穆怀书
--  发布时间:2009/1/19 12:44:00
--  
知青共大大联欢,
才华横溢舞翩迁;
高唱凯歌迎新春,
星星之火可燎原!
--知青共大莺歌燕舞朝气蓬勃的生活,激活了每一位老知情的心。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9/1/20 8:14:00
--  
谢谢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