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纪实文学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6) ---- 在高淳"捉鱼"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6&id=12779) |
-- 作者:江子 -- 发布时间:2009/1/20 15:01:00 -- 在高淳"捉鱼" 1968年12月22日,也就是老人家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指示的当天,仅16岁的我就响应号召和同学一起离开南京来到当时还属于镇江地区的高淳插队.为了选择一个好地方来扎根一辈子,下乡前我们就对将要去的地方做了摸底,我们去的地方应该算是江南鱼米乡。因此插队第二天的晚上,当我们的个子矮小的其禄队长给我们派工,安排我们一户五个男同学明天去"捉鱼"时,我们着实激动和兴奋了一夜,头脑中净想到好玩又有鱼吃的美事.第二天清早,我们不用任何人催,早早起床,外面是一地冰霜。队长来了,发给每个人一把锹、一根扁担、一付当地人叫“花篮”的用树枝和草绳扎成的工具和一枝大半人高的树叉子。这就是捉鱼的工具吧?没顾上多想,我们就穿着破袄,学着当地人的样子腰扎草绳随大部队出发了。步行了大约半个小时,来到了圩埂下,只见农业学大寨的红旗招展,先到的农民已摆开了阵势,用所谓的树叉插在地上架着扁担,用铁锹往“花篮”里装土,头旗一动,大家跟上,挑着泥担子争先恐后地往高高的圩埂上冲,把泥土倒在圩埂上后再下来重复开始。这不是修水利吗?哪是队长说的“捉鱼”啊,我们不禁抱怨他开我们的玩笑。。到这时我们才知道,高淳方言独特,在难懂的当地方言中,我们理解的“捉鱼”实际是冬季修水利修筑圩堤,也就是“筑圩”。 诗意的生活远离了我们,我们就从此开始了“磨一副肩膀炼一颗红心”的漫长的插队生涯,陪伴我们的是沉重的生活和对回城市的向往。 |
-- 作者:莫旗知青 -- 发布时间:2009/1/20 20:05:00 -- 南方的方言特别复杂,有的地方村和村都有差别。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9/1/21 9:29:00 -- 看到题目有想法, 再看帖子才知差, 原来俺也会错意, 直把上坡作河下。 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