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纪实文学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6) ---- 《知青岁月》录------在"上山下乡"的岁月里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6&id=16335) |
-- 作者:难得糊涂 -- 发布时间:2009/3/26 11:55:00 -- 《知青岁月》录------在"上山下乡"的岁月里 在"上山下乡"的岁月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很熟悉的名词,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但在这历史的一瞬间所发生的一切,却使我们这代人记忆忧新、难以忘怀。她记录了我们这一生最艰难的经历和磨难;她使我们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她谱与了我们在哪个特殊年代里,用青春年华为之奋斗的历史篇章。 1969提元月7日,我们一大早就背着铺盖来到母校商县中学,虽然天气寒冷,天上还飘着小雪,但学校的操场上却挤满了要奔赴各下乡点的同学和送别的老师、家长。不一会儿,在热烈的掌声、鞭炮声和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乐曲中,满载着老三届学生的大卡车,徐徐驶出院校门。这一刻我们的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告别了母校,告别了老师,告别了父母,我们踏上了去北宽坪的征程,那时去北宽坪根本没有公路,乘坐的车只能在靠近王山底水库边的路上停下。我们背着沉重的行李,跟着当地的老乡,在水库边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爬行,直到下午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才赶到区对面的山坡上,顺着山坡向下看,同学们不红而同的惊叫起来,看,底下不是有公路吗?等到我们下去一看,这才傻了眼,这鬼地方哪来的公路,原来我们把干涸的河床当成公路。到区上天已经黑了,住宿一夜之后,我们这些同学就要分到各个公社、大队去了。第二天,接我们的老乡也来到区上,我和很多同学被分配到山大沟深的广东坪公社。因为这里距离区上还有十几里的山路,所以到公社后天已经黑了。我和任淑惠同学被安排在广东坪生产队。第二天早上,当我们几个同学站在门前的山路上环看四周茂密的山林时,真分辨不清东南西北,更不知我们昨晚走的哪条路来到这里,想想以后要在这里劳动、生活,心里不免有点失落。 城里的学生根本没有离开过家,更没有参加过重体力的劳动,到这里后,样样都得从头学。在贫下中农的热情关怀和帮助下,我们渐渐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难,学会了上磨子、做饭、上山打柴等一系列的生活常识和劳动技巧。记得刚开始参加劳动时,光是沉重的镢头就够你的肩膀练上一阵子。每天天刚蒙蒙亮,生产队长就在场里喊“上工啦”,我们就这样随着农民一块下地,一块放工,过着日升而出,日落而息的生活。山里的土地没有几块象样的,由于山大沟深,所以基本上可以说是广种薄收。有一次,我们肩扛着镢头进石匠沟上山挖地,由于人少,坡的弧面太大,人站不满,所以强壮的劳力站在两边,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我们两个知青站在中间,没有挖几下,光是提着镢头跟着左右来回的跑都累得满头大汗,就这样一大片开出来的坡地,不一会儿就落在了我们的身后。后来才知这是山里人挖地的特殊,名词“上帅”。当时,我们只是觉得太好奇了。在这儿呆的时间长了,我们也和当地的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劳动休息时,队上的年青人缠着要我们讲讲城里人的生活、城里是什么样的、城里的学校以及城里人的穿着打扮等。当时我们讲的津津有味,因为他们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未进过城,象着了迷一样的听着,问这、问哪的,好不热闹。广东坪这个地名,在历史渊源,据当地的老者给我们讲:在民国年间,因这里多数人是从广东逃难过来的而得名。村子里的年长者还会说几句广东话呢,比如:锄包谷是“产包秀”等。 下乡的生活是艰苦的,当时别说没钱,就是有钱也没地方去花。到了北宽坪逢集的日子,我们知青红上好几个人,一是到区上转转,看看有没有啥消息;二是把生产队分的大豆、小豆等豆类谷物拿到粮站换成粮票。在农闲的时候,我们几十名知青相互直访,不惜跑几十里山路。记得有一次我们从广东坪去宽坪公社东沟大队看望迈西他妹杨艺华,那天晚上,一炕就睡了七、八个人,大家聚在一起整整谝了一夜,也不知一点疲倦。 广东坪距洛南县城只翻一座山,那天天下着小雨,由于没有农活,不知是谁提了一句,我们去洛南转一下,大家不约而同响应,到县城转悠了一圈,吃了一顿饭,便向回返。在回广东坪的路上,我们在打磨岭的密林中还遇到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当时,我们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惊叫起来,鹿!真是太奇妙了。 “上山下乡”的日子太久了,我们免不了想家。记得有一次,已经下午四点多了,不知是谁提议,我们回城去,剩下的人几乎不假思索的背起印有“红军不怕远征难”标志的黄背包,准备回家。我和淑惠当时还把生产队分给我们的小豆、糜子等杂粮用背娄背回家,叫城里人也尝尝新鲜。因为走的迟,那天晚上十一点才赶到家。在从县城到广东坪这段路程中,我们在来来往往的暂短岁月中,不知探索了多少条近距离的山路。记得第一次在一个冬天的夜晚,我们在奇曲的山路上迷了路,看见沟底上屋里有灯光,张山同学就不顾一切的顺着山坡的雪滑下去,一打听才知是梨园沟,出了沟就快到广东坪了。还有一次回家的路上,我们亲眼看见狼大摇大摆的在麦田边走,当时我们吓得出了一身汗。 北宽坪山大沟深,交通不便,1969年12月份才开始修公路。当时,我们作为民兵连的一员也参加了修路的大军。在修路的一个月时间里,所经历的苦难,用语言是难以表达的。我们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冰冷潮湿的地上,铺点麦草,被子往上一铺这就是我们晚上睡觉的地方。一盏破旧的煤油灯,伴随着我们一天的疲劳进入了梦乡。天还未亮,我们就在急促的起床哨声中到外面的场地上集合,带领民兵连读《毛主席语录》,唱革命歌曲,然后再去工地劳动。快过年了,我们都想回家。那时回家是要请假的,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我们几个只得依然打起背包,回到广东坪。第二天冒着大雪回到了县城。 随着时间的推移,1971年,我们这代经过艰苦磨练的“小知青”将要告别“上山下乡”回城啦。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欢天喜地的大事情,我们兴高采烈的互相奔走相告。但当这一刻真正到来之时,我们却对这里的山、水、特别是这里的贫下中农有一种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想着两年多来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说实话,真有点舍不得。回城的那天,乡亲们都为送别,队长还派人给我们担行李。回城后,我们这些人有的招工进了工厂,有的分到机关单位。已上班几个月啦,队长还亲自担着决算后该分给我们的剩余粮食,可以说是不远百里来到县城,这件事当时还感动了我同院居住的邻居,大家都夸山里人厚道。 “上山下乡”虽然离我们有四十年之久,但每当想起这些往事,却使我浮想联翩,难以忘怀。我常常把“上山下乡”的经历讲给自己的儿女和周围的年青人,他们象听故事一样的好奇和贪婪。但他们那里知道,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发生的真实故事,记录了我们多少欢乐与心酸,然而这欢乐与心酸却使我们了解了中国的农村,中国的农民,从而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股伟大的历史潮流,已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耸立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中。 |
-- 作者:土左情深 -- 发布时间:2009/3/26 15:26:00 -- 共同的经历,朴实的老乡!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9/3/26 15:59:00 -- 山乡插队整三年, 艰苦劳动总没闲, 回家途中遇惊险, 历历难忘是当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