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纪实文学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6) ---- 住在草原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6&id=17072) |
-- 作者:小么丁 -- 发布时间:2009/4/8 14:19:00 -- 住在草原 住在草原 淡云蓝天,碧野青草,滚雪羊群,洁白毡包。一幅自然风景画。蒙古包是草原牧民赖以生存的住房,是名副其实的“家”。蒙古包结构简单,搬迁方便。点缀草原,生机无限。 蒙古包坐北朝南安扎,门朝向南方。圆形,包内直径四五米之间,也有少数略大或略小。蒙古包由木结构支撑,在木结构外侧包上帆布,在帆布外包上毛毡,用牛头绳扎牢,就形成了包。四周的“墙”---哈哪是由柳条去皮修整后由皮条相连,制成栅栏状,合拢便于搬迁,打开将四片相连,之间接口要相互吻和,围成蒙古包的墙,在南面两哈哪接口之间安装门。门的两侧开凿对应的孔,取一孔穿上牛头绳,围哈哪外侧拦一周至门的另一侧栓牢。屋顶呈雨伞状,结构较复杂。蒙古包屋顶中央是天窗---陶哪,是包内主要采光来源。由相同两部分组成,由很多“凸”形小木块用皮条相连成直径接近一米的半圆环,直径处用木方连接,另有两块木方象半径一样从中间连接到半环处固定,这样的两片用皮条再扎在一起就是陶哪,陶哪外围成齿状的“凸”形木块,用皮条将椽子---乌哪,象伞骨一样穿起来,这就是蒙古包顶的骨架。乌哪长度决定包的大小。一般二米有余。乌哪另一端打孔,逐一栓上结成圈的皮条。扎蒙古包时将这伞状物树立于哈哪中间,为防止倒伏,按先后顺序间隔取乌哪挂于四周哈哪的柳条上端,这屋顶结构重量就转移到哈哪上,使哈哪向外撑。蒙古包雄姿已现,蒙上帆布毛毡,栓牢后大功告成。在草原,人很少,扎蒙古包两人即可,较方便,无人时,一人也可勉强完成。 蒙古包门的高度一米四五左右,进出门须弯腰,包内是伞形可直立。包的中央是炉子,烟囱先转弯落地后再直立由陶哪处伸出包外。炉子四周的地面,最下面铺上干牛皮,牛皮上铺毛毡,毛毡上铺帆布,这就是室内地面了。门的两侧放置可折叠的小桌,桌内放置餐具及部分食品,桌面由两三个相当大的盛奶容器占据。包的东侧是年轻主人的位置,一般是二十公分高的双人床。少数有老人的住在西侧,正北方是客人所在空间。在客人就坐的地方,帆布上铺有小面积的哈喇苏---据说是牦牛毛织成的地毯。 包内光线很暗,天窗---陶哪在天暖和时打开一半,透气采光,阴天刮风或冬天只得全封闭,门为实木不透光。(后来在锡林格勒盟石油打井时发现那的蒙古包在门的西侧镶一条落地玻璃窗照明)。 那时我在却伦家放羊。包内西侧没有人住,自然是我的地盘。夏天无比惬意,日落,蚊蝇不知去向,不受干扰。天热可将包外的毛毡撩起一些通风,睡个香甜的安稳觉。冬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草原天气很寒冷,包外零下四十度,包内温度决不会提高一度,只是避风而已。白天点火,勉强取暖,睡觉前将火添旺,铺开行李,行李外的条毡直接铺在地面的帆布上,条毡上是羊皮褥子,再上面是棉褥子 床单,铺好了棉被,棉被外裹好毛毯,毛毯外再罩上蒙古袍。解衣宽带,留衬衣衬裤钻入被窝。把脱下的衣服藏于蒙古袍下保温,最后将棉袄搭在胸前,躺下后,伸手象拉机舱盖一样,使棉袄将头盖严。此后一宿一动不动,直至起床。这样的包装即便在露天效果相同。 蒙古包燃烧的是牛粪,羊粪。好天妇女们不停的在草地便野拣牛粪一部分烧掉,另一部分贮存在一专用牛车上备用。冬天马群牛群困难一些要在雪地上寻找牛粪,羊群幸运一些,羊出圈后,晾上半天,用木锨铲起羊群晚上排出的冻羊粪蛋,就可以了。但烧时需掌握一定火候,羊粪是冻的,进炉膛才融化,有将火浇灭的可能。不会烧火无法在草地生存。 蒙古包搬家是草原上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所有蓄群都是逐水草搬迁,马群机动灵活,搬迁时间略长,只要找有饮用水的地方即可,马群自己可找到好草场,马倌只要掌握马群的去向,每天拢起饮一次水就可以了。冬天下雪后水也不必饮。牛群搬家频繁,牛群自找水草,吃饱后就地一卧,牛倌如将牛群赶回来,第二天牛还去那里,所以,任牛在哪里就把蒙古包搬在哪里,省去寻找的麻烦。形成人追牛。羊群数量较大,但羊的移动速度慢,每日在保证一次饮水的前提下走不了多远,所以在周围青草吃得差不多时就要搬家,搬家同样考虑饮水问题,基本一月一次。冬天只要一下雪,天一晴需立即搬家,旧羊盘上落满雪并且结了冰无法处理,只得搬家铲一个新羊盘。羊是不准卧在雪地上的。 搬家那天起得略早,吃饭后熄火,确认无余火。拆蒙古包,拆羊圈,分别装上勒勒车,木箱车,水车,牛粪车固定好,第一辆是毛毡装裱的篷车---呼荤车,将女主人和小孩安排其中,冬天可在其中放置一铁制的牛粪火盆,烟囱伸至车外。整个车队由女主人负责,其于则依次联在其后,一头牛驾一辆,长长一串。驾最后一车的牛脖子下栓一铃铛,车队前进时叮当作响,目的是确认整个车队完整,如听不到声响则立即停下处理,检查连接是否出现问题。牧羊犬跟随其旁。冬天头车炊烟袅袅,远观俨然雪地上一列草原列车缓缓前进。着实壮观。我此时在确认搬家地点后,呼唤着那一千八百只的羊群,一路放牧,向新家缓缓奔去。却伦老大爷则带着木锨骑马到新地点铲雪盘,安排先期工作。下午我和羊群赶到时,已一切安排妥当,除了周围环境清洁以外,一切照旧。 天气暖和时,搬家逐水草而安。冬天落雪后,可搬到热天不可及的没有水源的草场,蒙古包选择扎在山头的阳面下方,以躲避寒冷的西北风。但在每年开春惊蛰节气,却要将蒙古包扎在山上,牧民讲:惊蛰时节草地刮的是穿山风,风力比冬天还强。可将地面积雪扬起,如将蒙古包扎在山坳处,由于山头的涡流作用山头下是避风处,积雪可将蒙古包埋到屋顶。 四十年过去了,蒙古包印象不可更改,照样留恋。有时自问:零下四十多度我是怎样度过的呢? |
-- 作者:兔子念经 -- 发布时间:2009/4/8 18:29:00 -- 沙发! 有时自问:零下四十多度我是怎样度过的呢?---- 这句经典。 |
-- 作者:莫旗知青 -- 发布时间:2009/4/8 19:03:00 -- 喜欢看小么丁网友的草原知青生活系列,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
-- 作者:小么丁 -- 发布时间:2009/4/8 21:50:00 -- 以下是引用兔子念经在8/4/2009 PM 6:29:29的发言:
沙发! 有时自问:零下四十多度我是怎样度过的呢?---- 这句经典。 兔子念经网友:您好!感谢关注。 |
-- 作者:槐乡 -- 发布时间:2009/4/8 22:03:00 -- 草原也有零下四十多度的时候?那可是真够冷的了。喜欢看您的文章,长知识! |
-- 作者:小么丁 -- 发布时间:2009/4/8 22:03:00 -- 以下是引用莫旗知青在8/4/2009 PM 7:03:59的发言:
喜欢看小么丁网友的草原知青生活系列,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感谢莫旗知青斑竹的评价,曾下乡草原的知青,区别于其他知青的生活环境,语言的不同,生活的差异,严酷的原始生活状态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答的课题。由此也磨练出坚韧的意志,强健的体魄。予以介绍,共分享。 |
-- 作者:小么丁 -- 发布时间:2009/4/8 22:26:00 -- 以下是引用槐乡在8/4/2009 PM 10:03:12的发言:
草原也有零下四十多度的时候?那可是真够冷的了。喜欢看您的文章,长知识! 谢槐乡斑竹的评论。 |
-- 作者:开心 -- 发布时间:2009/4/8 23:10:00 -- 9/10月缸里的水就冻上一层冰了.秋天拔完麦子和蚕豆手上都是口子往冰水里一放,那叫一个钻心的疼. |
-- 作者:小么丁 -- 发布时间:2009/4/8 23:24:00 -- 以下是引用开心在8/4/2009 PM 11:10:39的发言:
9/10月缸里的水就冻上一层冰了.秋天拔完麦子和蚕豆手上都是口子往冰水里一放,那叫一个钻心的疼. 开心斑竹:您好!我们共同走过艰苦岁月。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9/4/9 9:01:00 -- 我从蒙古语及对游牧生活的体验中感觉到:在传统的蒙古语里,其实应该是没有东南西北之说的,而应当是直译的前后左右。而我们那里蒙古包的门的朝向有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一打开阳光正好照进来。因此,我感觉严格说是朝向了东南(或者叫南偏东)。 说到蒙古包里的铺设,你们比我们高级讲究啊!我们只围两层毡子,没有帆布可用的!包里当年也绝对没有床。只是在为我们知青准备的蒙古包里特别制作了一套矮木床。那床以几块特制的木板相拼,放在了蒙古包的正西与正东两侧,形成一个平时铺毡子的整体形式。其主要作用在于隔潮。 感谢楼主的生动描述!最喜欢你对搬家的那一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