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纪实文学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6) ---- 《杨化民斗牛》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6&id=21833) |
-- 作者:杜明 -- 发布时间:2009/7/6 9:56:00 -- 《杨化民斗牛》 《杨化民斗牛》 耕地的季节气温都很低。秋天要干到封冻,春天一解冻就开始干。耕地休息是为了让牛休息,致于人,只好在旷野任由风吹了。在此时最聪明的方法是:选向阳背风的一面,背靠牛身坐在地上。牛身上热热乎乎,牛肚皮软软的,美极了。牛在此时并不安宁,正在倒嚼(反刍)。咕噜一声,肚子里的食物返回到嘴里。嚼一阵子咽下去,再咕噜一声……。四周是收割完的土地,分外荒凉。塞外的北风在旷野肆虐,令人感到很孤单、很苦闷、很无助。此时不敢去想千里之外的二老双亲,也不敢想自己的前途,能作的只有听牛反刍。 牛耕了约二小时的地,牛停下来呼呼地喘着粗气,气喘得稍均匀些就卧下。此时,先卧下的是壮牛和老牛。卧下片刻壮牛就开始反刍。老牛则还要再喘一会粗气。这是鉴别牛体力的好时机。 每一头牛反刍嚼多少次都非常精确。每头牛都有自己习惯的数字。在整个休息期间,每次反刍嚼的次几乎一样,最大误差也就两、三下;且这种情况很少。让人觉得牛会数数。我用过的“大尾巴”嚼是110次,“小黄牛”是130次左右。每天次数不同,这反映牛的劳累程度,如过度劳累则次数锐减。 一般在90到150次。弱牛嚼的次数少,最少嚼60多不。这反映牛的精力和牙的情况。牛嚼得细则营养吸收必好,体力必好。一般随年龄增加嚼的次数减少,因其牙不行了。但有例外。村里有头“花黧牛”时值壮年却只嚼60多下,膘很差,体力也很差。这头牛正道上什么都不行,玩邪的则是全能,心眼大大地坏了。秃角角用角威胁人,从来没伤过人。花黧牛唯一没用过角,其余全用,且出招就伤人。比如它从人身边过会故意拐一下踩人脚面一下再径直向前走;人从它身边过不是咬人一口,就是它踢人一蹄。脚面被牛踩一下非常痛,脚面上没什么肉,被它踩一下会掉老大一块皮的。被它踢到就是迎面骨;它还向人身上扬土……。接近无恶不作了,且花黧牛有明显的报复行为。村里人从老到小,从男到女被他伤过的人不会少于三分之一。 晚上开会杨化民提议讨论对花黧牛如何处理。这有什么可讨论的?它没用过角不能锯角吧,它爱咬人己经给它戴了个“铁口罩” (“笼嘴”)了。只剩下踢人、踩人、扬土的问题了。杨化民却提出要给它戴“擒具”。 擒具就是牛鼻子上的铁坏。西游记中,太上老君降服孙悟空时,打孙悟空头的那东西。有需要给牛鼻子穿孔的,有卡在牛鼻子上的。杨化民要给它戴卡在牛鼻子上的。其实这很筒单,但给它戴就不容易了。而杨化民今年己经试了好几次,都没成功反被牛伤。老队长有点火说:“明天给你留十几个后生,给它戴上,由你指挥。” 第二天,留下十几个全村最壮的后生,瘸子杨化民来了。他笫一招是用一个过去用的木车轮。把牛缰绳从幅条中穿过,以车轮为掩体。这掩体非常好,牛也咬不到人、也踢不到人。但是从幅条的间隙也没法给牛戴擒具。杨化民刚超出车轮范围,手就被牛咬了一口。另一个后生接过擒具想试,又被牛咬了一口……。笫一局结束以牛三比零获胜,三个人都见了血。 杨化民还真有办法。第三招是用一条长木椽从牛前后腿之间穿过,两边后生把牛后腿抬起来。这样牛的前腿就没法抬起踢人了。牛后腿被顺利抬起来了,他以为这回他终于胜利了。大摇大摆,(不,还是一瘸一拐)一副得胜的样子走过去,一伸手又被咬了一口。真是狗记性,忘了这牛会咬人,或者说手不疗疼了。 杨化民脑恕了说:“用长绳子拴住牛角,两边拉住,让牛头动不了!”手边没绳子。有人去找保管员。抬牛的不干了:“先放下休息一会吧,这牛太重了!”牛被放下来了。保管员也是瘸子,老半天才来。 牛头被左在拉住动不了了。长木木椽刚从牛腿中间一穿,那牛的后腿就象田径运动员跨栏,轻松越起就跳过去了。这场面又绝对世上少见,别提那动作有多谐调、多轻松、多萧洒。再穿,又是轻松一越就跳过去。笑得大家肚皮疼,我是笑得站也站不起来了。这牛说什么也不让人抬它了。 …… 忙了一上午没给牛戴上擒具,伤了好几个人。杨化民是“赖蛤蟆跳门坎——又墩屁股又伤脸”。事后没一周的时间,赵亮宏在干活休息时乘牛不备,轻松一个人就把擒具给牛戴上了。杨化民心术不正总害人,所以大家都想看它笑话。比如拉住牛双角时可以蒙住它眼,戴上擒具不必兴师动众,小题大做。 这场面如写成剧本,绝对难找这么一头又能踢又能咬还会跨栏的牛。 我要写这头顽牛,又想介绍牛的知识,似这样放在一篇之中可否?请大家指点。 |
-- 作者:莫旗知青 -- 发布时间:2009/7/6 11:10:00 -- 精彩的斗牛表演,被楼主写得出神入化。关于文章的结构,牛的故事和牛的知识介绍分开写当然更好,包括《一场恶战》。谈不上指点,只是个人看法。 |
-- 作者:杜明 -- 发布时间:2009/7/6 11:13:00 -- 以下是引用莫旗知青在2009-7-6 11:10:00的发言:
精彩的斗牛表演,被楼主写得出神入化。关于文章的结构,牛的故事和牛的知识介绍分开写当然更好,包括《一场恶战》。谈不上指点,只是个人看法。 哥们: |
-- 作者:兔子念经 -- 发布时间:2009/7/6 11:49:00 -- 杜哥是牛文化专家,我也喂过牛,握手! |
-- 作者:杜明 -- 发布时间:2009/7/6 12:02:00 -- 水浒中有武十回、宋十回。是“戏眼”。 不敢比水浒!我当过农民,回忆录中有牛三篇、马三篇。如果牛马没写好,我的回忆录就是败笔了。知青们都对牛有认识,拿出来让大家评一评。听听指点定有收获。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9/7/7 12:41:00 -- 队里一头聪明牛, 人想治它却发愁, 千方百计没成事, 无意套上真技秀。 |
-- 作者:梧桐树 -- 发布时间:2009/7/7 19:55:00 -- 以下是引用杜明在2009-7-6 12:02:00的发言:
水浒中有武十回、宋十回。是“戏眼”。 不敢比水浒!我当过农民,回忆录中有牛三篇、马三篇。如果牛马没写好,我的回忆录就是败笔了。知青们都对牛有认识,拿出来让大家评一评。听听指点定有收获。 好文章要多出,快出啊。 |
-- 作者:海喜 -- 发布时间:2009/7/7 21:15:00 -- 以下是引用莫旗知青在2009-7-6 11:10:00的发言:
精彩的斗牛表演,被楼主写得出神入化。关于文章的结构,牛的故事和牛的知识介绍分开写当然更好,包括《一场恶战》。谈不上指点,只是个人看法。 和版主看法相同。文章写得好!细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