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纪实文学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6) ---- 童年趣事:日坛俱服园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6&id=25095) |
-- 作者:大山脚下 -- 发布时间:2009/8/21 17:23:00 -- 童年趣事:日坛俱服园 日坛,又名“朝日坛”,为明朝嘉靖年间所建。 后来,日坛毁于战火,变成一片废墟。 30年代的《北京旅游指南》(马芷庠著,张恨水审定), 对朝日坛没有什么记述,只是说: “正西三门,六柱。东北各一门,二柱。外有围墙。” 50年代初,日坛的围墙已经不存在了,大概被人家盗砖,盖房子了。 日坛的古迹有:西门、北门、钟楼、俱服园、石碑十多块。 现在,那十多块石碑,已经不知去向。 有的日坛介绍中,把“俱服园”写为“俱服殿”。“俱服”,是皇帝祭祀时, 存放服装和器俱的地方,充其量是皇家临时仓库,怎么能称为“殿”呢? 前几年,50年代芳草地的小朋友,聚会日坛,来到俱服园。 俱服园有一个朱红的大门,院墙很高。进去后,有一个庭院, 一间很大的正厅,两间厢房。 我门向正厅走去。门口贴着一张纸,写着:游人免进,谢绝参观。 有人敲了几下窗户,走出一个人,说:“你们不识字?” 我们走上前去,跟来人解释: “当年,我们在这里工作过,想进去看看,怀一下旧!” “就看一下啊,不许说话,不要影响我们工作!”我们被允许进入了。 那时,这里被一个公司租用了,放着几张大桌子,十几个年青人, 每人一台计算机,没有人说话,很认真,很安静。 “我们在这里工作的时候,也这样静!”有人小声说。 “那时候,这里是干啥的?”一个青年问。 “你大点声说,没关系,我们也歇一会儿!”一个负责人模样的青年说。 50年代,俱服园是“朝阳区日坛少年之家”。 星期六下午,这里有少先队活动,包括合唱队、美术组和乒乓球比赛。 星期日下午,这里是少先队图书馆。 图书馆承包给“下三条中心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各班轮流值勤。 担任馆长的是中队主席,管理员是少先队员,没有老师参加。 轮到执勤的时候,大家匆忙吃了午饭,就往这儿跑。 厢房隔出一个小间,那是图书仓库,有一把大锁。 我们必须在一点钟以前,把书抱进正厅,分名别类,布置好。 图书馆开门了,小学生来了。这里没有椅子,只有小板凳。 学生安静地看完了一本书,就到柜台上换一本。 没有图书目录,有的学生能说出书名,有的学生只能说出分类。 “我不要苏联童话,有波兰的吗?” “我要苏联侦探故事!” 有一个学生,出了名的淘气,给他拿了几本书,他都说:“看过了!” “看过了?你说说看!” “那一本是苏联侦探故事”,他说,“民警大尉彼得罗维奇的妻子为丈夫准备了早饭, 一块面包和一块土豆,上班了。彼得罗维奇追到花园,喊着:柳笆,我爱你!” “这一本是中国侦探故事。”他指着另一本书说,“民警罗维奇的妻子为丈夫准备 了早饭,一个馒头和一块酱豆腐,上班了。罗维奇追到门口,喊着:溜吧,我爱你!” 小学生不应该开这样的玩笑。可是,那时候的作家,为孩子们写的书太少了。 俱服园,记录着我们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