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之四:
乌 苏 记 忆
(一)从喀什到乌苏
1959年X月,爸爸的工作单位由帕米尔高原上的巴什布拉克,迁往北疆的乌苏,我就由喀什南疆小学转到乌苏二小读小学四年级。
那次搬迁,是乘坐运输公司的大客车,从喀什出发,汽车一直在天山南侧行驶,时而高山峻岭,时而戈壁绿洲。途中经过一个十来公里长的风口(地名叫不上来了),在风口的这边,向车厢里装了很多铁锭,在车厢地板上铺了一层,增加汽车的重量,以免被大风吹翻。进入风口,我们的车正遇上大风,飞沙走石,能见度非常低,车窗被小石子打得“哒哒”作响。灰头土脸的乘客,只能看见邻座恐惧的眼睛。沿途公路的一侧,横七竖八躺着一些被大风吹翻的汽车,以装得很高的运棉车为多。过了风口,将铁锭卸下,码在路边,供别的汽车使用。当汽车爬上天山,路两边的自然景观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由达坂城翻越天山,到达乌鲁木齐,结束了7天的颠簸。由乌鲁木齐开始,傍着天山北麓,一路向西,我们乘坐的汽车飞驶在柏油公路上,这时我才真正品味到乘坐汽车的快感。近300公里的路程,沿途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当时我还不懂欣赏风景,只是感觉到北疆风光要比南疆的戈壁沙漠好看一些。
到了乌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宽厚的古城墙,虽然已千疮百孔,有的地方已被挖成窑洞住进了人,有的地方挖成拱门而通衢,但掩饰不了它的威严和沧桑。县城中只有一条拐了三个90度直弯的街道,商铺很少,主要都是少数民族民居。站在城墙上向南眺望,天山就象一幅图画一样横在眼前。天山山体分上下两段,上面是白色,是终年不化的冰雪,但下半截却是黑色的,半山腰的分界线又平又直,为什么会是这样,好奇心使我渴望得到答案。
(二)维族小院
爸爸单位开始大兴土木,在县城边上建设基地。为了迅速开展工作,他们在乌苏城外通往塔城方向的柏油路边支起帐篷,拉上铁丝网,作为临时大队部。家属只能暂时租住民房。
我家在一个维族老汉的小院里租了一间小平房。房东老汉家只有两口人,不满二十岁的孙女和爷爷居住在一起。小院安静清洁,房屋虽已陈旧,从柱子和画梁上斑驳的油漆可以看出,这房子的主人解放前不会是穷人。虽然语言不通,但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善良、诚实、热情的人家。我当时正处在男孩子“九岁十岁狗都嫌”的阶段,十分淘气,免不了叨扰维吾尔风俗甚浓的房东,有时维族大姐姐就会含笑摇摇头:“恰达克,布麦道”,我就会伸伸舌头,马上停止不受欢迎的举动。两家相处很好。那时粮店供应的居民粮,买细粮要按比例搭配粗粮,我不爱吃粗粮,而维族房东喜欢吃,我妈妈就按2斤玉米面换1斤白面的比例,和房东进行交换,用现在的话说,实现了“双赢”。小院有一个后门,出了后门是一个大下坡,坡底下有一口井,周围的居民都在这里挑水。
林立学家离我家最近,住在附近的爸爸单位的职工还有刘汉丁、赵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