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纪实文学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6)
----  我那十五年的知青生涯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6&id=71310)

--  作者:田园风光
--  发布时间:2012/1/4 16:09:00
--  我那十五年的知青生涯
 

我那十五年的知青生涯

我的人生经历—知青篇》田园风光cdstyz001@163.com

 

上山下乡   开始了我别无选择的知青生涯

 

汽笛一声,客轮将载有近两百名年轻人的拖船无情地扔地贺家山农场那茫茫夜色中。从此便正式开始了我十五余年那漫长而坚实、艰辛而多彩的知青生涯。

一九六四年高中毕业后,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我都不能通过那“明察秋毫、令人生畏”的政审关。高考不中,经人介绍到地区水文站应聘,其实那是一个终年要在穷乡僻壤中收集水文资料的极端枯燥乏味的工作。经过一番政审折腾之后,本来十分热情的水文站就冷冰冰地打发了我们。该站的个位人事干部还直言不讳地告诫我:“象你们这样的人还能找到工作……。于是就只有上山下乡就成为了我唯一的“光明大道”。

对于上山下乡,我也曾是满怀激情的。但这种激情并不发自于我的内心,它是由各级领导通过反复的宣传营造出来的。仔细想来,那是一种无奈的、空洞的激情;那是一种莫名其妙、走投无路的激情。

设在贺家山农场的所谓农校,其实是一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集体安置形式。但应当说,我们当年被分配到贺家山农场的农校的两百名知青,是当年常德地区数千下乡知青中最幸运的的一小部分人。因为这里距常德市不远,又仍然能过着集体生活,虽然也总是吃不饱,但毕竟还是餐餐大米饭,比分在石门山区终日以玉米为主粮的知青们真是幸福多了。

在农校我们整天从事农业劳动,过着自负盈亏勉强自给的日子,直到现在我怎么也看不出、也想象不到我们当年的艰苦努力,对我国美好的共产主义的实现会产生什么重大的影响和多么重大的贡献。

农校四年令人难忘。近两百名青年人朝夕相处患难与共,大家不考虑各自年龄的差异、不计较各自文化的高低、不忌讳各自出身的好坏,每天都从事那重复而繁重的农业劳动,过着绝对平均的“无忧无虑”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就在农校这块土地上,一九五八年有关部门也曾办过什么“红专大学”,期间发生了许多男女风流事,当地的农民对我们曾有过不好的预言,但即便是在混乱的文革时期,我们也无一例不轨之事。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经过农村数年难以想象的艰苦磨砺,我们这些老知青们都不同程度地培养了自己的生存能力,为大家在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和事业中能有所作为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我们在农村逆境生活的时间太长而形成了易于满足的习惯,往往由于“巷子深”而痛失撒播芳香的机会。

 

农校生活  度过了我青春年少的知青生涯

 

少年不知愁和苦。农校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留下了我们的辛劳汗水,留下了我们的珍贵友谊,留下了我们挥洒过的宝贵青春。所以她总是让我们对于那段不平凡的农村生活产生美好的回忆。无论是当时的艰苦还是欢乐,是空虚还是满足,总是令人难以忘怀。

到农校不久我就认识了棉花实验站的伍挹芳老师。我认为既然到了农村就应当学习好农业知识。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农艺师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一辈子兢兢业业地从事棉花的生产和研究。他完全是一个地道的老农,赤膊赤脚,天天背着那个打农药的喷雾器在地里劳动。我曾向他借阅了不少农学方面的书籍,在他的指导下,让我了解了不少农学方面的知识。

我们这个大知青集体既然叫农校,那么带队的领导张群在先生也就自然称为农校校长。和当年几乎所有不可一世的南下干部一样,他其实就是一个从未搞过农业劳动的农民。抓阶级斗争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张群在认为学习知识是思想复杂,他不能容忍任何年青人去考虑自己的前途,更不能容许去为之努力。一切都只能听从那无时无处不在的“组织”的安排。我出身不好,他不许我等六名出身不好的同学参加那“全民皆兵”的民兵。用“阶级斗争”对所谓出身不好的年青人理直气壮地进行歧视和打击,是后人难以想象的。一个不允许年表人有理想、有奋斗目标的社会,怎么能让青年大有作为呢?这样的作法又怎么能让这个社会进步呢?

在农校,文娱活动的积极开展还是值得肯定的。张群在尽力不给大家留有空闲的时间,在农闲时几乎每天都利用晚饭后的休息时间积极组织大家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目的是不让大家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我也曾参加了如《白毛女》等大戏的排演。不论如何,这些文娱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农村贫乏的文化生活,填补了知青内心的空虚。客观上也培养了大家的能力,启迪了大家的思维,是农校生活中值得肯定和留恋的一笔。

后来总算因为生产的需要,张群在还是让我等十位同学组成了学校科研组。这期间,由我执笔制定了颇为完整的教学与科研计划。我们还举办了几次农业知识的教学,在同学们当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我们还按计划进行了有限的科研活动,开辟了实验田,种了一季油菜。由于对所谓的实验田施肥优先,管理细致,油菜籽颗粒比一般的要黑要大,产量也要高。只是由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让这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学习科技知识的活动,就这样不了了之地夭折了。

在农校,每年都是由我和杨建辉来负责育秧的。当年农村各种农事活动的的时间,都是由于各级党委统一安排的,所谓“左”,就是从来不把科学放在眼里。播种的时间总是要远远比正常的农事季节早,总是要超越季节,超越自然规律,这就是所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吧。种子生长所需要的光照和温度都达不到,种谷刚刚下田马上就来了寒潮,所以农村年年大面积烂秧。可见,不尊重自然规律的行政命令是十分有害的。为了掌握好天气的变化规律,除了向老农学习一些经验之外,我还特别看了一个叫段春作的人写的资料。他的有关气象方面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书上介绍的许多农谚,让我至今还牢记在心。

由于育秧工作艰苦而重要,育秧人员在物资生活上还是相对宽裕的。所谓宽裕,也就是能够在食堂里多领一点米和油,能保证吃饱饭。王炳荣、沈沅陵等用牛的哥们,由于劳动强度大而粮食又少,总是吃不饱饭,我也常常让他们到秧棚里来加点餐,填饱填饱他们的肚子。看到他们吃饱了饭的那种心满意足的样子,我也觉得很开心。

一天晚上,我在睡梦中醒来,朦胧中只见杨建辉背回来一个白花花的像小狗一样的东西,原来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头死掉的小病猪,杨建迅速地将小猪挂在秧棚里,并兴奋地叫我赶快开炉门烧水,他自己又熟练地给小猪开膛剖肚。不一会这只可怜的小猪便在锅里喷出了阵阵浓浓的香气。距秧棚三里多远的一群哥们,也神不知鬼不觉地悄然来到秧棚,笑谈中大家都享受着平日难得的美味。夜色中不知谁说,这肉里面怎么会有盐菜呢,原来它竟然是从秧棚顶上接掉下来的一把备用的煤油灯芯!

农校生活虽然已经远离我们,但那非同寻常的岁月,仍然让我感觉得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生动,那样的历历在目,那样的触手可及。

 

农村数年   赢得了我柳暗花明的知青生涯

 

人生的任何时候都应当满怀信心地去把握、去开创那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即使在你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也完全可能暗藏着孕育美好明天的种子。

文革中的一九六八年底,由于常德军分区看中了地区农科所的地方,要办军分区农场,就要把地区农科所迁到我们农校,于是农校就由军宣队强行解散。军宣队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以领导运动的身份进入农校,组织批判斗争甚至是专政了一部分同学,然后把我们按照出身和对待文革的态度,分成两派若干等,一小部分安排到城市的工厂当工人,另外一小部分赶到条件更加艰苦的公社落户。大部分安排到贺家山农场的各个分场。这样,大家虽然对解散农校极不满意,但是对照自己的出身和“表现”等条件,能让你留在贺家山农场就是够幸运的了,谁人能与保卫无产阶级红色江山的军队讲道理呢?

我和李平等同学再次下放到地处农场边沿的乐兴分场四队。一九六九年四月,我又被安排到了场部搬运队,从事繁重的苦力,过着极其贫困、无望和无助的日子。

李平是我中、小学的同窗,高中毕业后又不约而同地下放到了贺家山农场。在我俩遭遇到人生最艰辛、最无望的时刻,共同的命运把我们结合在一起。当好心的女伴得知一向有主见、有胆识、思维细密的李平,竟然决定与衣食无着、前途无望的我确定婚姻关系时,都感到甚为惊讶、不解和难以置信。一九七二年五月一日,我们这个美好的小家庭就在我俩处于人生的最低潮时建立了,从此我俩便步履艰难地携手共创未来。

七十年代后,知青的艰难处境越来越为城乡社会所了解,特别是多年来老知青们那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诚恳待人的品质,不仅赢得了本性善良的农民们的信任与关心,甚至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各级干部的同情。老乡们常常感叹:这些知青真好,只是可惜他们的出身成分高了一点哪!

一九七二年九月,经过一番不小的周折,李平总算被安排到场部中学教书。这个对于我们一向比较吝啬的命运之神,终于也给我们这个刚刚建立的小家庭洒下了第一缕曙光。

不久因为两个孩子的相继降临,便给我们这个和谐温馨的小家庭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看到粮油加工厂生产出来的黑糊糊的棉油和市面上很难买到的肥皂,我突发奇想。在城里买了些化学药品,我利用甑钵、煤炉子等炊具,将这些黑糊糊的棉油很快制成了肥皂。

知识往往也改变命运。就是“肥皂”这小把戏,,居然使我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我这个小小的成功,引起了当时在农场中学负责的、对知青的处境颇为同情的项国荣与杨则珍先生的重视,他俩为了让我到中学去教书,专程找到场党委。为这件事,场领导通过一上午的研究未果。在农场颇有影响力的项、杨二位学校领导以“不解决问题不吃午餐”为由,谢绝了场党委领导对他俩邀请的午餐。最终还是由刘长清书记下决心,同意我去场中学当老师。由于刘长清书记和以后来的李才鉴书记都能大胆地关心和使用知青,让一些家庭出身不好的老知青也相继充实到农场的中、小学,解决了老知青们的出路。此举不仅让老知青们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也让农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更为农场后来的改革开放,在人才和观念上奠定了了基础。刘长清、李才鉴先生的远见卓识是难能可贵的。

大有作为并不一定局限在哪个特定的地方,由于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国策,不仅严重阻碍了知青才能的施展和发挥,甚至于严重地威胁到知青们的生存。记得有一位曾下放石门山区的老知青告诉我:最近几年返回知青点去看望老乡时,目不识丁的原大队书记很内疚地告诉她,当年让她读文件时,还十分耽心她会将文件念成反动文件。把出身不好的知青妖魔化到了如此程度,你说知青还可能大有作为吗?

南下干部出身的党委委员连书山先生得知我要去当老师,居然以“出身不好,不能教书”为由,一大早竟然亲自堵在我家出中学的大路口,明目张胆地不准我去中学任教。他的这种举动激起了在场的农民们的不满。在同情我的农民朋友们的掩护下,我从后门抄小路到了中学。就象当年的地下工作者一样,我在农民朋友们的帮助下绝处逢生。可见这“家庭出身妖魔化”的心理,在这位性情耿直的北方农民的心目中是何等地根深蒂固啊!尽管平日他和我相处很好。他的举动是长期以来的“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结果。一九七三年元月十七日,这个让我永志不忘的日子,终于结束了我那漫长而无奈的农民生活,开始了我有所作为的教师生涯。其实对社会的贡献与否,与那莫名其妙的所谓出身何干?让那臭名昭著的“出身论”的把戏永远永远地见鬼去吧!

现在报纸杂志上经常有介绍大学生下乡当村倌的报道,政府给他们相应的工资收入,赋予他们的权力,信任他们,通过各种政策帮助他们干出成绩。当年的毛政府为什么就一心只想到要打击我们?哪有一丁点儿让我们有作为就算是小有作为的诚意呢,一批备受歧视并连生存都困难的人,不说大有作为,连小有作为都是不可能的。现在报纸杂志上讲到当年知青生活时,故意宣染什么“无怨无悔”,为什么就不见一位高官发表文章,就当年带薪下放“五七干校”下放农村而感到无怨无悔?

其实当年象我这样的老知青,在全国何止千万呢?由于当年农村那本来就难以想象的贫穷和落后;由于当年那备受歧视、让人难以承受的“出身论”的巨大压力,让千万知青特别是老知青,陷入了物资上的深深困苦和精神上的极度无望之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由于根本没有与之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相配套,仅仅说说而矣,仅仅只是成为各级领导在驱赶青年人上山下乡时的依据。

林彪事件之后,党中央对知青的政策采取了一些调整。据说一九七二年中央下达了一个内部文件:对于出身不好的老知青在政治上可以按劳动人民对待。当然,这个指示对当时某些老知青处境的改善也是产生了一定的作用的。

坎坷是人生进步的阶梯。经过十五年多艰苦的磨砺,我们的些老知青们彼此都变得日趋成熟、干练。总之通过农村数年的挣扎与拼搏,为日后我们返回城市生活与工作,在家庭和事业上已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返回城市   结束了我那苦乐相伴的知青生涯

 

能在农场中学当一名教师,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出处,已让我们觉得如愿以偿,心满意足了,我俩真正作了在贺家山农场干一辈子的准备。不管我们身边有多少知青陆续离开了农村回到了令人向往的城市,可面对现实,我们丝毫没有回到城市的非分之想。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说过一番感人肺腑的话:他一生中只有两件最高兴的事。一件是中国人民通过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另一件事就是终于取消了那莫名其妙但又无时无刻让人深感沉重压力并且长期折磨人们的“成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由于深感“出身”方面的无形压力在逐渐淡化、消逝;由于我们两家老人越来越需要得到照顾;也考虑到我们的孩子将来需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得到发展的空间,我俩就产生了调入城市工作的强烈愿望。

我们回到城市生活和工作,得益于当年大批下放在北大荒、新疆以及云南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青们。若干年后,根据我们后来得到的种种信息,原来那些来自大城市的知青们,为了争取个人的合法权益,为了争取能够理所当然地返回城市生活和工作的机会,他们是作了大量可歌可泣的、卓有成效的抗争的。

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和农场所剩的二十多名老知青一起,我一家四口连同煤炭和柴火,还有一笼活蹦乱跳的鸡,乘座政府给我们各家安排的汽车,高高兴兴、浩浩荡荡地返回了城市。政府又及时地给大家安排了相应的工作和住房。我们这已经陌生了的城市生活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开始了。

我俩能回到城市中学教书,这不仅仅是由于我们在农场中学那短短几年来的教学经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国家经受了十年“文革”的折腾,形成了人才空前匮乏。从而让我俩获得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要不然,我们仅以一纸高中文凭,怎能有机会成为了城市中学的教师呢?

 

…  …

 

当然,再猛烈的暴风雨,也会有雨过天晴彩虹乍现的一刻,再沉重的苦难,也会有烟消云散淡出视线的一天。

一年又一年,经过一次次与命运的较量和抗争,得到一个个好心人的关心和帮助,我和李平终于渡过了那充满无奈、充满艰辛的知青岁月,终于从容地走出了人生的困境。

一年又一年,社会终于给了我俩一个公平生活和工作机会;给了我俩能回报社会、为社会效力的机会;几十年来,我俩也为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一年又一年,我俩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她们各自都已经成家立业。都有了她们自己为之努力奋斗的美好事业;都有了她们自己为之精心营造的幸福家庭。

一年又一年,我俩终因年事已高而退休,现在正安享幸福的晚年。有位哲人说得好:美好人生是从六十岁开始的。我们的晚年生活是健康快乐的,是充满活力的。

想想那“龙生龙,凤生凤……”的年代,想想那充满坎坷与苦难的知青岁月,想想这几十年来携手战胜种种困难获得成功的经历,我俩常常感到无比欣慰、常常感到回味无穷。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千变万化复杂多变。喜剧往往会有眼泪,悲剧往往会有笑声,倒霉的汉子往往也会东山再起,赫赫“英雄”往往竟然成为不齿于人类的垃圾。

对于苦难,只有当你战胜了它才会让你变得意志坚强,让你变得充满智慧,让你变得令人尊敬;对于苦难,只有当你获得了成功,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人生财富。

我俩的人生真可谓:竹密无妨流水过  山高不碍白云飞。


--  作者:槐乡
--  发布时间:2012/1/4 17:03:00
--  

竹密无妨流水过  山高不碍白云飞。

 

欢迎您的到来!拜读您的佳作!祝晚年幸福安康!


--  作者:古风宜人
--  发布时间:2012/1/4 17:08:00
--  
  十五年,真是不短的时间。锻炼和考验了楼主的精神与耐力,也为后来的生活奠定了成功的基础。才有了对于苦难,只有当你战胜了它才会让你变得意志坚强,让你变得充满智慧,让你变得令人尊敬;对于苦难,只有当你获得了成功,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人生财富。”这样睿智的总结
--  作者:绍兴知青
--  发布时间:2012/1/4 22:08:00
--  

对于苦难,只有当你战胜了它才会让你变得意志坚强,让你变得充满智慧,让你变得令人尊敬;对于苦难,只有当你获得了成功,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人生财富。

 

拜读你的美文,苦尽甜来,祝福你!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12/1/5 8:29:00
--  

当年出身成份压,

被迫下乡把根扎,

奋斗拼搏十五载,

终得回城笑哈哈,

毕生盘点坎坷路,

如今安渡晚春霞。


--  作者:田园风光
--  发布时间:2012/1/9 12:42:00
--  
谢谢!
--  作者:田园风光
--  发布时间:2012/1/9 12:43:00
--  
谢谢!谢谢您的肯定。
--  作者:田园风光
--  发布时间:2012/1/9 12:44:00
--  
谢谢!谢谢您的祝福。
--  作者:田园风光
--  发布时间:2012/1/9 12:46:00
--  
谢谢!谢谢您写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