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纪实文学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6)
----  [原创]人物纪实-一代英模蔡立坚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6&id=7205)

--  作者:阿元
--  发布时间:2008/10/31 16:16:00
--  [原创]人物纪实-一代英模蔡立坚
         蔡立坚,原名蔡玉琴.是北京长辛店铁路机车车辆厂一位铁路工人的女儿.“文革”中她给自己改名为立场坚定的“立坚”。当全国的红卫兵不花钱坐火车进行"革命大串联"时,她觉得应该学习毛泽东青年时代徒步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样子步行串联,于是和同学们就组成了“二七长征队".他们背着行囊,冒着严寒从北京一直走进了山西的太行山区.这天他们急行军到傍黑才停住脚步,可那里的红卫兵接待站没有下锅的粮食,只能再继续前进到下一个村子. 这个小村就是山西省榆次县最边远的杜家山,前辈们在那里打过日本鬼子.当时全村总共只有5户17口人.因为穷,年轻人都远离了家乡,最年轻强壮的男劳力都已经快五十岁了.村里一片荒凉.北京的学生们在此小憩一夜便上路了,可蔡立坚却被那里所吸引. 她们走到下一个县刘胡兰烈士墓时,蔡立坚流着泪坚定了返回去建设杜家山的决心.一个17岁的北京女孩子,就这样独自一人返回了杜家山.这件事发生在1966年12月29日,在那两年后全国才开始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毛泽东在推动这个运动时,一定知道蔡立坚的壮举.不管历史怎样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蔡立坚以自己的坚毅果敢的牺牲精神和建设国家的责任意识,象无数不同时代的先锋勇士一样, 为中国青年树立了一座丰碑.蔡立坚在那山沟里一呆就是十多年.老队长去世后,她身背骨灰,以励己志,建设山村.其情其景,可歌可泣.

    蔡立坚1980年任山西晋中地区团委书记,后在省委党校工作.1997年5月24日因遇车祸,以身殉职.时年49岁.我在山西雁北地区插队的时候,听她做过报告,并通过信.可惜没有收存好.1975年在昔阳县举行的山西省知识青年代表大会上,我们一起照了相,保留到如今.

    历史在回眸的时候,看到的是九曲静静的蜿蜒.浪花在欢舞的时候,感受的是波涛滚滚的激流.  我们是那蜿蜒.  我们是那激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975年5月于昔阳县。中间是蔡立坚.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阿元
--  发布时间:2008/10/31 16:22:00
--  
此次昔阳大寨之行,我把上幅33年前拍的照片送给了郭凤莲同志。她说我们都很怀念小蔡。1975年我们参加山西省知识青年代表大会,就见到了郭凤莲。我此行在昔阳照了很多照片,整理后陆续发出。
--  作者:老猫
--  发布时间:2008/10/31 16:31:00
--  
等待观看整理好的照片。
--  作者:槐乡
--  发布时间:2008/10/31 16:37:00
--  
蔡立坚的行为好感动人!照片上那位是楼主?敬请注明。期待更多的照片发上来。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石码夏荷
--  发布时间:2008/10/31 20:38:00
--  
如果在今天,就是央视“感动中国”的优秀人物了。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8/10/31 20:44:00
--  

蔡立坚是不折不扣的中国知青楷模!

英年早逝!太可惜了!


--  作者:石码夏荷
--  发布时间:2008/11/1 6:51:00
--  
  

感动中国

夏荷


昨天,在中国知青网论坛读到一个主题《人物纪实-一代英模蔡立坚》,全文如下:

蔡立坚,原名蔡玉琴。是北京长辛店铁路机车车辆厂一位铁路工人的女儿。“文革”中她给自己改名为立场坚定的“立坚”。当全国的红卫兵不花钱坐火车进行“革命大串联”时,她觉得应该学习毛泽东青年时代徒步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样子步行串联,于是和同学们就组成了“二七长征队”。他们背着行囊,冒着严寒从北京一直走进了山西的太行山区。这天他们急行军到傍黑才停住脚步,可那里的红卫兵接待站没有下锅的粮食,只能再继续前进到下一个村子。

这个小村就是山西省榆次县最边远的杜家山,前辈们在那里打过日本鬼子。当时全村总共只有5户17口人。因为穷,年轻人都远离了家乡,最年轻强壮的男劳力都已经快五十岁了。村里一片荒凉.北京的学生们在此小憩一夜便上路了,可蔡立坚却被那里所吸引。她们走到下一个县刘胡兰烈士墓时,蔡立坚流着泪坚定了返回去建设杜家山的决心。一个17岁的北京女孩子,就这样独自一人返回了杜家山。

这件事发生在1966年12月29日,在那两年后全国才开始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毛泽东在推动这个运动时,一定知道蔡立坚的壮举。不管历史怎样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蔡立坚以自己的坚毅果敢的牺牲精神和建设国家的责任意识,象无数不同时代的先锋勇士一样,为中国青年树立了一座丰碑。蔡立坚在那山沟里一呆就是十多年。老队长去世后,她身背骨灰,以励己志,建设山村。其情其景,可歌可泣。

蔡立坚1980年任山西晋中地区团委书记,后在省委党校工作。1997年5月24日因遇车祸,以身殉职,时年49岁。我在山西雁北地区插队的时候,听她做过报告,并通过信。可惜没有收存好。1975年在昔阳县举行的山西省知识青年代表大会上,我们一起照了相,保留到如今。

历史在回眸的时候,看到的是九曲静静的蜿蜒。浪花在欢舞的时候,感受的是波涛滚滚的激流。我们是那蜿蜒,我们是那激流。


读《人物纪实-一代英模蔡立坚》,我自然而然联想到“感动中国”当下这个时髦的新词汇。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这也是国内媒体第一次以“感动中国”为主题评选年度人物,每年评选一次。

其中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李春燕,她获得的颁奖词是“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是大山的孩子,“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为父老乡亲服务,本分之内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大张旗鼓才能感动中国呢?

这是一个价值观被彻底颠覆的时代。我们那一代是“哪里艰苦哪里去”,这一代是哪里幸福哪里去,青年壮年都走了,仅留下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大山,很本分的小事变成了“感动中国”的大事。

而蔡立坚是城市的女儿,她本该留在父母膝下照顾双亲的,但她却一时冲动,突然转换角色,变成了穷乡僻壤里的孩子,为边远的杜家山贡献毕生,她才真正是感动中国的人物。

“历史在回眸的时候,看到的是九曲静静的蜿蜒。浪花在欢舞的时候,感受的是波涛滚滚的激流。我们是那蜿蜒,我们是那激流。”在那个激流翻滚的年代,她是否被一些媒体歌颂过,我不知道,但至少未被全国知名媒体报道过。蔡立坚肯定这么想的:我是大山的孩子,我本该这么做。

这就是知青的历史价值,不需要媒体放大,不需要高歌猛进,自然而然地,不想感动谁,只是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人生的起码准则。

很多历史都必须回到原点来审视,即人性的原点,才更具说服力。听说有一年三月五日,学雷锋活动如火如荼,一位在华的日本工程师特地跑到大街上、十字路口学习一番,回到办公室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这在日本是做人的起码准则”。

蔡立坚的冲动固然跟那一代所受的教育有关,但那一代被红水洗脑过的人千千万万,可是也只有一个蔡立坚,所以,红色洗脑不是唯一的理由。

以古典文化审视蔡立坚的冲动,“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程度有异,有的人仅在内心恻隐一下而已,蔡立坚则是将“恻隐之心”付诸生命。恻隐一下并不难,难的是将“恻隐之心”付诸永生,还觉得这是分内的事,不存在感动谁的意图。

以佛教的智慧,蔡立坚的事迹印证了“慈悲为怀“的人文出发点是最美好的理论。“慈”就是爱,“悲”就是救,因为爱才有怜悯之心,因为有怜悯之心,才会去救助众生,但像蔡立坚这般永生救助众生的境界,非三生善心善举不可抵达。

蔡立坚天生一尊活菩萨,她是来拯救众生的。学佛人学什么,就学“慈悲”二字,但不想感动谁,本分内的事。


2008-11-1





--  作者:石码夏荷
--  发布时间:2008/11/1 7:36:00
--  
过去的年代是激情的,希望知青的历史观更冷静一些。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9/1/20 9:39:00
--  
怀念英雄!
--  作者:槐乡
--  发布时间:2009/1/20 10:01: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