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纪实文学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6) ---- [原创]难忘的三郎探父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6&id=7208) |
-- 作者:千帆过 -- 发布时间:2008/10/31 17:09:00 -- [原创]难忘的三郎探父 1968年的初冬一天晚上我发现克正有点心神不定,一问才知道他爸爸不久前也被送到五七干校了,他有点惦记他爸爸。据说那个干校离我们青年点有十八里路,他想去看他爸。可是一个人走那么远的夜路,中间可都是树林和沙坨子啊,我真不忍让他自己去,我说我陪你去,柏林也说一起去吧。要知道,我们可都是从幼儿园就在一起啊,彼此都把双方的家长当自己的家长了。我们一人带把镰刀就上路了。好不容易到了他爸爸的驻地,叔叔见到我们非常意外也特别高兴。可是我们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叔叔住在一个四处漏风的破房子里,油灯下自己在补衣服,要知道叔叔可是复旦大学48年毕业的高才生啊,为了建设新中国他义无反顾的来到东北参加煤矿建设,如今这是怎么了?坐了一会叔叔就让我们回去,因为路太远了。往回走的路上谁也没心情说话,路过树林时突然听到不远处有狼叫而且不是一只,我们三个不由紧握镰刀加快脚步。黑暗中能感觉到狼群一直跟着我们,好在我们是三个又有镰刀,但还是紧张的不行,因为除了在动物园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狼,老乡关于狼吃人的种种传说真怕让我们摊上。直到看到夜幕下的村庄才松口气,回到青年点才发现汗快把后衣背湿透了。但我们缓过劲还不忘开玩笑:古有四郎探母,今有三郎探父,还有狼群一路护送。 |
-- 作者:槐乡 -- 发布时间:2008/10/31 17:23:00 -- 但我们缓过劲还不忘开玩笑:古有四郎探母,今有三郎探父,还有狼群一路护送。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8/10/31 17:48:00 -- 稚龄少年思老父, |
-- 作者:纯净 -- 发布时间:2012/4/29 21:24:00 -- “ 我们可都是从幼儿园就在一起啊,彼此都把双方的家长当自己的家长了。”真情。 “但我们缓过劲还不忘开玩笑:古有四郎探母,今有三郎探父,还有狼群一路护送。 ”真佩服先生,被吓的汗透过衣被,还不忘幽默一把。 ![]()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12/4/30 8:45:00 -- 三个小伙走夜路, 前往干校去探父, 归来路上闻狼嗥, 三把镰刀胆撑住。 |
-- 作者:纯净 -- 发布时间:2012/4/30 9:13:00 -- 故事杨家将中共有八郎,都是英雄。千帆先生的当年哥三个所遇的情景也堪称是英雄啊。这个文题使我想起评剧和京剧,至今都有着评剧、京剧的情结。可知道我5---8岁的这个成长阶段可以说是在戏园子里长大的。 第一、我的二姨、二姨夫当时都是“四平戏校”毕业的,和潘长江的父母是同时期的同学,姨、姨夫是剧团的主要演员。我常摩他们带我去看排练,从上装、穿戏装的程序、到乐队就绪、中间的更衣管理每个程序都历历在目,耳熟能详。 第二、当时我爸爸分管负责文教、卫生方面的工作,每到周末都有招待票的,姥姥和妈妈是戏迷,每次都带我去,小孩子没有座,我就串游,有时就趴在戏台边上看,指着那是二姨(夫),看完戏后的第二天就问姨(夫),你昨晚上看见我了吗,二姨(夫)都是告诉我,我们演员唱戏的时候都是向前看的,不能向下看的,那样容易走神唱错。 这样看是唯美的童年生活,被突来的文化大革命打破了。姨(夫)停止了工作、进了牛棚,8--9年没有工资,打字到这里,我的鼻子酸酸的,后来他们排点样板戏。文革后,都得到了平反,补发了工资。现在与我同龄的人大多都对正中的评剧、京剧没有什么感情,而我就是愿意听,且也听的入静,什么“大龙袍”“打金枝”“五家坡”.... |
-- 作者:千帆过 -- 发布时间:2012/4/30 19:32:00 -- 纯净,节日快乐!从你的跟帖看得出,你的童年很幸福,自幼与文艺就有着亲密接触,对你的成长一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中提到的克正父亲的情形比我们当时看到的要严重得多。后来我们才知道,克正父亲在干活时摔伤了,肋骨骨折。当时伯伯怕我们担心没有告诉我们。现在回想起来依然禁不住阵阵的酸楚。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12/5/1 9:06:00 -- 以下是引用纯净在2012-4-30 9:13:00的发言:
故事杨家将中共有八郎,都是英雄。千帆先生的当年哥三个所遇的情景也堪称是英雄啊。这个文题使我想起评剧和京剧,至今都有着评剧、京剧的情结。可知道我5---8岁的这个成长阶段可以说是在戏园子里长大的。 第一、我的二姨、二姨夫当时都是“四平戏校”毕业的,和潘长江的父母是同时期的同学,姨、姨夫是剧团的主要演员。我常摩他们带我去看排练,从上装、穿戏装的程序、到乐队就绪、中间的更衣管理每个程序都历历在目,耳熟能详。 第二、当时我爸爸分管负责文教、卫生方面的工作,每到周末都有招待票的,姥姥和妈妈是戏迷,每次都带我去,小孩子没有座,我就串游,有时就趴在戏台边上看,指着那是二姨(夫),看完戏后的第二天就问姨(夫),你昨晚上看见我了吗,二姨(夫)都是告诉我,我们演员唱戏的时候都是向前看的,不能向下看的,那样容易走神唱错。 这样看是唯美的童年生活,被突来的文化大革命打破了。姨(夫)停止了工作、进了牛棚,8--9年没有工资,打字到这里,我的鼻子酸酸的,后来他们排点样板戏。文革后,都得到了平反,补发了工资。现在与我同龄的人大多都对正中的评剧、京剧没有什么感情,而我就是愿意听,且也听的入静,什么“大龙袍”“打金枝”“五家坡”.... 幼承梨园作熏陶, 深刻印象记得牢, 可悲文革碎绮梦, 如今还对戏曲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