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队红医站,有两个大夫。一个西医,一个中医。这两个人都是我们村的。
中医tg30多岁。他父亲是个上中农。所以家境比较殷实。tg在公社中学念完了初中。没考上县高中。只得回家务农。喝了多年的墨水。Tg哪能塌下心来干农活哪?没事就tg往县城跑。找考上高中的同学玩。一次他在同学家中,发现几本介绍中医的书。有“汤头歌诀”,“中草药知识”等书籍。他磨了同学半天,非得把书要走。没法子。同学只好把几本书送给了他。
回到村里,tg什么活也不干。整天不是捧着几本书,背个不停。就是提个挑筐上山采药。回来之后,拿着药材,翻着书本对照。气得老父亲,撅着山羊胡骂他:“魔症”。可不管家人怎么说他。Tg就是我行我素,背他的书,挖他的药。
他父亲是个木匠。一次干活,受了风,避住了汗,烦躁不安。躺在炕上,哼哼唧唧的十分难受。Tg座到父亲跟前:“我给您看看。”父亲不信。可身上又太难受。无奈伸出双手,让儿子把脉。Tg根据脉象,对父亲的病知道了一二。他根据汤头歌里的“大青龙汤”配了一副药。熬好之后,给父亲喝下去。没想到还真管用。一会功夫,父亲的汗就出来了。心情也平复了。睡了一夜。早晨起来嘛事没有好人一个。老头高兴得夸儿子:“好小子,有出息。”tg会看病的消息传开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纷纷找他看病。当时农村缺医少药。小病小灾一般都忍着。实在忍不住了,才去公社卫生站去看。一去就得一天。现在门口就有个大夫。真是太方便了。山高皇帝远。那个时候也没有人问他有没有“行医执照”,有病乱投医。而tg也是来者不拒。正好练练手。但他掌握一个原则:能治的治,看不了的,如实的告诉人家。绝不耽误病情。经过几年的实践。tg的医术渐渐有了提高。大队成立红医站,把他招了进去。成了一名真正的医生。
我们每次到大队办事,都要到红医站,找他聊会天。他也乐意我们去。几个人凑在一块抽着我们从家中带来的“恒大”烟。天南地北的神聊。馋了,拉开药柜,找几粒桂圆肉,乌梅放进嘴里。Tg一般都不吭声。
tg不但会中医,给人看病。兽医也略通一二。驴,马,猪,羊的人工授精。他都会操作。牲口要积着食了。他配一付药,灌下去准好。
一次我回家过年。走前,tg递给我一张药方。告诉我回村时把药带回。年后,我到药铺去抓药。人家一看药方,告诉我;这些药得装两手提包。原来给人治病的方子,药材的计量单位都是几钱,给牲口治病药材的计量单位是几两。忙中出错,tg把计量单位给写错了。
tg那点都好,就是大男子主义严重。经常打骂老婆。山村的民风既纯朴,又开放。男女之间的开放程度,叫我们目瞪口呆。下地干活,休息的时候,打情骂俏,拉拉扯扯的事时有发生。大家也都见怪不怪。可tg老婆却是一身正气,和这些事从不挨边。那些老爷们也不敢和她开玩笑。这么一个好人,tg却看不上她。我想他在红医站,接触的女人太多了,形形色色,诱惑极大。老婆又不解风情。怎么看也不顺眼。回到家里,水也不挑,柴也不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老婆少有怨言。非打即骂。
一天晚上,突然听到:“tg老婆上吊了!”我们都跑去看。当时女人已经被从后院的树上卸下来了,她的小姑子哭着喊;“嫂子,嫂子”无论怎么叫,女人一点动静有没有。妇女队长张洪霞出主意:“快叫她儿子来喊!”五,六岁的小男孩,跪在妈妈身旁,抽泣着:“妈妈,妈妈!”声声呼唤,女人终于呼出了一口气,生命被儿子从鬼门关拽了回来。大家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大家在后院这么忙乎。可tg却蹲在前院,抽着烟。嘛事没有。要不是平常关系不错。我们几个非得狠狠揍他一顿。太气人了。!
听玉田讲:tg因患胃癌。离开了人世。[医不自治]老婆改嫁去了外地。但愿她找个好人家,别再受丈夫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