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纪实文学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6) ---- 打开记忆的大门-老知青回忆录之一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6&id=8275) |
-- 作者:忘忧草 -- 发布时间:2008/11/14 11:19:00 -- 儿行千里母担忧,从一定意义上讲,父母亲在我们下乡后在心灵上受到的创伤往往比起我们会更甚。这点在我们成家立业,为人父母后体会更深。 |
-- 作者:沙鸣 -- 发布时间:2008/11/14 11:48:00 -- 现将天津老知青的帖子整理再发上来. 我是老三届的老知青,曾经在内蒙呼伦贝尔盟,布特哈旗太平川公社插队七年半,又在扎兰屯(原布特哈旗)市钢铁厂工作十八年,1993年才返回天津。我今天开始要把知青的经历写一写,所以取名:老知青回忆录。到明年就到下乡四十周年了,届时扎兰屯市领导要来天津看望老知青,召开一次大会,(08年6月8日,媒体将有报道)印发一部老知青通讯录,介绍知青功迹.而且将在扎兰屯市中心立一块纪念石,并邀请老知青到插队的地方看一看.我想这也是对我们老知青的一种肯定 从1968年开始的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牵动千千万万人的心,几呼家家户户都有子女,亲朋好友离开家,到农村,边疆开始新生活.先不说我们下乡的生活,先说家里为每一个孩子都操碎了心,那时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还是把能给的都给了我们,生怕我们受委屈,生活不了.那时写封信要等好多天才能收到,母亲每天都定时在门口迎着邮递员,盼着儿子来信,常常是失望而归.由其是到春节前,有点好吃的都要留起来,等我探亲回来吃.这么多年都是那么操心,你们说是不是很辛苦. 时光如梭,一晃快四十年了,孩子们都大了,结婚了,生子了,我们也要老了,打开记忆的大门,往事历历在目,由其下乡那些年,酸甜苦辣味味具全.拙文一篇,抛砖引玉,望大家指教.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8/11/14 12:30:00 -- 第二故乡发邀请, 引发战友回忆情, 万分感慨化言语, 五味俱全是真心。 |
-- 作者:莫旗知青 -- 发布时间:2008/11/14 18:52:00 -- 翘首以盼 |
-- 作者:南京老知青 -- 发布时间:2008/11/15 16:07:00 -- 我也来帮天津老知青整理一下续帖—— 1968年6月28日,天津第一批下乡到内蒙布特哈旗的800多名青年学生,蹬上北去的专列,送行的家人,同学人山人海,依依不舍,很多人都哭了,在喧闹声中,列车缓缓启动了。 扎兰屯原来是个镇,布特哈旗所在地,也是大兴安岭南第一重镇,呼伦贝尔盟的八大站都设在扎兰屯,我们就被安排住在百货站的会议室。 七月一日,一辆大卡车,把我们送到一百多里的太平川公社,生产队的马车已等在那里,马车拉着我们三男六女和行李,到了生产队知青点,开始了知青生活。 |
-- 作者:槐乡 -- 发布时间:2008/11/15 18:52:00 -- 谢谢南京老知青的帮助,您辛苦了! 谢谢沙鸣秘书长!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8/11/16 13:03:00 -- 感觉上还是楼主的发帖方法问题吧? 如果你一律采用复制粘贴,应该不会出现如此问题啊。 |
-- 作者:穆怀书 -- 发布时间:2008/11/17 14:53:00 -- 您自己有没有原稿存在电脑里,先把要发的内容“复制”,然后,直接进跟帖或设“主题”进行粘贴。试试。 |
-- 作者:快乐老头 -- 发布时间:2008/11/18 14:40:00 -- 最好是先在自己的电脑里写好文章,再用“复制”“粘贴”到要发表的栏目,好处有二:1.可以修改好了再发(修改文字和格式)。2.不管发的成功与否,您的文章不会丢掉。 |
-- 作者:聆听 -- 发布时间:2008/11/18 15:17:00 -- 以下是引用天津老知青在2008-11-17 14:42:20的发言:
我就是从我在搜狐的博客复制过来,粘贴的,第一篇改改字体,颜色,点发表就出问题了,第二篇也没改,也不行,刚才又修改一遍(用笔记本),还是不行。 您先要把文章从博客复制到电脑的“记事本”里,也可以在那里进行修改,然后再粘贴在您要发表的“主题”里。这样很方便。您再试试。期待您的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