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纪实文学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6)
----  海天英魂(作者:阎受鹏)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6&id=83990)

--  作者:大乌珠
--  发布时间:2012/10/31 16:13:00
--  海天英魂(作者:阎受鹏)

写在前面

  记得在2009年,本人与多位网友数次去到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的山头埠村,

去探访英雄葛云飞故里(宫保第、葛氏宗祠·葛云飞纪念馆、故里表、壮节亭、

民族英雄纪念碑等),并去到所前三泉王村黄湾寺,寻找浩气长存的,碑刻咸丰

皇帝亲笔“忠荩可风”四个字,上书“诰授振威将军追赠太子少保葛壮节公之墓”,无不被英雄气节所感染。

  自阅读了阎受鹏老师所著的《海天英魂》一书,从中才真正地了解到英雄家

族史和英雄从小到大的感人情操。为此,想把这种抗寇的英雄精神介绍与发扬

(尤其在当今“保钓岛”的状况下),在征得作者的同意,现将全书分段推出,

同时配上本人去年到舟山定海英雄战斗与牺牲实地所拍摄的照片,希望网友们能

喜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jpg:

 

http://www.zjzq.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71&ID=44354&page=11

 

 探访葛云飞故里专帖 200992


 


--  作者:大乌珠
--  发布时间:2012/10/31 16:15:00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1.jpg:


 

  作者简介:阎受鹏,浙江奉化大堰镇马站村人(1947517-)。中国作家

协会会员,舟山市作家协会顾问,舟山市普陀区作家协会主席。其出版的书有散文

集《五彩潮》、《千岛拾翠》及报告文学《断柱》、《镇关镇海》等七种,散文

《彩色的街市》获省作协新时期优秀作品奖,《断柱》获19971999年度省优秀文

学作品奖。《千岛拾翠》获舟山市“五个一”工程奖。《逛海市》获中央电视台等

举办的全国散文竞赛一等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1-2.jpg:

      (作者近照·拍摄于印尼巴厘岛)

 

 

(待续1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12/11/1 9:09:00
--  

海天英魂颂英杰,

鼓我华人好气节,

如今发到论坛中,

众友欣赏情激越。


--  作者:大乌珠
--  发布时间:2012/11/2 9:13:00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2_副本.jpg:

  (高21不锈钢做成的“云天三剑”树立在舟山定海竹山公园三总兵广场。)

  前  言

                         

              将军祠堂何处寻,会稽山麓树青青。

              碧溪绕廓荡春波,绿叶遮檐鸣飞禽。

              战鏖六日隳长城,血映千秋照汗青。

              亭记碑书说沧桑,山埠易名云飞村。

                         

              烟花三月走山阴,瞻仰故居悼伟人。

              细睹遗踪忆旧事,先轸元归气尚生。

              丰碑触天百世芳,英雄殉国万代馨。

              浩气长存启后来,春风永拂古宅新。

 

  这二首小诗是我今年春天访问葛云飞故里——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的山头埠村,不期而然涌上心头的。

  写中英鸦片战争——定海之役的长篇纪实文学《断柱》时,我曾来过山头埠村,这次为写葛云飞的传记,又踏上这片令人神往的土地。

  细雨濛濛,竹笋斜撑江南。那天,萧山区委宣传部用车子将我送到风光旖旎的山头埠村。一下车,满眼是迷人的春色。山头埠村在会稽山北麓,清代属山阴县。据《萧山市志》记载:195010月由绍兴县划归萧山县。山头埠村风光优美,路边青青的芰草像是画家信手挥笔涂抹的。座落在柔媚青山怀抱里的山头埠村,远远看去,村舍像儿时玩叠的玩具,精巧玲珑……置身在这水乡边缘的山村,不免有几分陶醉。一条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水波里赫然映着“云飞村”牌子的倒影。

  山头埠村的右侧还有一条河,河岸耸着一篷篷芦草,还垂挂着一条条叶颤须摇的青藤。当地传说那里是葛云飞童年的乐园。有一次,他竟从河里抓起一只斤把重的鳖,给母亲补身子哩!河水蛮清,能见到鲤鱼、鲫鱼……在水草中钻进钻出,老虾抖动长须,在河壁上悠悠然爬来爬去。船家告诉我:旧时代,山里人常在这里搭船去绍兴、杭州一带,故小村名叫“山头埠”村。

  山头埠村的乡亲怀着崇敬之心,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将村子改名为“云飞村”,以纪念这位中英鸦片战争中壮烈殉国、震铄古今的英雄。尔后,“云飞路”、“云飞亭”、“云飞楼”,乃至“云飞酒家”……相继出现,一股以“云飞”冠名为荣的气氛弥漫山头埠村。

  山头埠村的村口葛云飞纪念园宽约亩许,地方不大,却能诱发人们思古幽情,给人廖廓之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园里有纪念亭、铜像和石碑。铜像戴总兵帽,面庞清瘦却显露坚韧不拔的精神,与舟山晓峰岭上鸦片战争纪念馆悬挂的遗像相似。石碑上镌刻着葛云飞在舟山六日六夜血没趾,抗击外侮,宁折不弯的英雄事迹。

  园子四周,冬青、黄杨、松、柏、银杏,以及四季不败的月季花,编织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个园是香港回归时,山头埠村乡亲为了纪念葛云飞而自发捐资建造的。景物井然有序,地面洁净如镜,昭然可见乡亲对园子管理之勤和热爱英雄之心。

  走出葛云飞纪念园,沿着一条玉带似的水泥路,蜿蜓曲折地前行百余米,便见一座白色照壁的大堂,那就是葛云飞祠堂。祠堂左侧有一个正屋和厢房组成的院子,那便是葛云飞故居。葛云飞祠堂和故居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里陈列着葛云飞的灵牌,存放着葛云飞家族的宗谱。据族史记载,葛云飞的先祖在元代从中原徙居到浙江山阴。祖上本姓张,远祖为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传至三十八世为宋代名将张浚。张浚与岳飞同僚,在京师时亲见徽、钦二帝及皇族被掳,生灵涂炭,中原沧陷,因此誓死不与敌俱存,终生不主和议。张浚的后代有一支兄弟三人,因躲避元末“三丁抽戍之役”,长兄改姓葛,老二仍姓张,老三改姓徐,奔波千里,隐居山阴。姓葛的一房最终迁至山头埠村。葛云飞为张浚二十六世孙。曾祖,祖父都是太学生,皇赠武显将军;父亲名凝斋,字承升,是武举人,曾任千总,受封武显将军。这些族史,如果没有葛云飞,也许就像江南千千万万家族一样默默地在斜风细雨中湮没,不再为人所闻了。

  瞻仰葛祠后,还去了所前王湾寺北葛云飞的墓地。所前是葛云飞的外婆家,山青水秀,风光宜人。葛云飞的墓座落在一处僻静的山湾里,两侧的山峰如旗如鼓,将军的英魂有军旗战鼓日夜相伴,不会寂寞吧!葛墓至今保存完好,墓碑上有“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诰授振威将军追赠太子少保葛壮节公之墓”的字样,两旁镌联:“泉台光宏泽,坯土奠忠魂”,碑额“忠荩可风”四字为清咸丰帝亲笔所赐。墓前的一座土寺内,塑的不是其他的神佛,而是葛云飞的坐像,老百姓愿世世代代祭祀自己崇仰的民族英雄。

  在山头埠村边,我遇见一位姓葛的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告诉我:如今葛氏后代参军时都要到葛云飞祠堂、纪念园和墓地宣誓,学习葛云飞一心建功立业,献身祖国的精神。

  “江山代有人才出”,山头埠村葛氏家族有这么一个激发一代代后来人爱国赤忱的励志之处,也许将来会出现像葛云飞甚至超出葛云飞的英雄人物,使葛氏家族更具亮色。

  山头埠村的乡亲以葛云飞为豪,老老少少都能说点葛云飞的故事。我听到了不少葛云飞少年聪颖过人,以及怎样以儒生习弓矢,在八股取仕道上折弯,转向弃儒为将之路的传说。

  一个民族,不会忘记自己的英雄;一个国家,懂得弘扬赤子的爱国主义精神。

萧山山头埠村的葛祠、纪念园、墓地寄托着人民思念与仰慕英雄之情。

 

 

(待续2            
--  作者:孙伯江
--  发布时间:2012/11/3 11:28: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e___0098en00sigt.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一个民族,不会忘记自己的英雄;一个国家,懂得弘扬赤子的爱国主义精神。理当如此,说得好!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005091131d0d5e83d3a94755c.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12/11/4 8:34:00
--  

杭市萧山去飞村,

葛家原是张良存,

如今子弟仍尊崇,

参军宣誓学先人。


--  作者:大乌珠
--  发布时间:2012/11/4 10:18:00
--  
  感谢龙兄和伯江兄阅读!
--  作者:大乌珠
--  发布时间:2012/11/4 10:19:00
--  

  葛云飞由一个人名变为一种精神的代言词时,写葛云飞传记这一行为已经远远超越了兴趣所至,而是冥冥中有什么力量在引导着我,使我的心中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鸦片战争”这四个字,承载着我们民族巨大的痛苦、屈辱和义愤。在抗击外侮中我们民族涌现了一批烛照万代的英雄,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是应该大书特书的。

  写葛云飞传记,使我感悟人有肉体和精神两种生命。人的肉体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精神生命是可以无限延伸的。葛云飞至今还如此英武地活在我们心中,并且还要世世代代活下去。

  在定海抗英保卫战中,葛云飞是主将,实际上是这场战争总指挥。以生前的葛云飞来说,是不幸的,战争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然而,以身后的葛云飞来说他死得光荣。生命在战火中升华,凤凰涅槃,那么壮丽!那么辉煌!

  葛云飞的生命既是个人的,又是历史的,它升起在历史中,被历史照亮,又照亮历史。说到葛云飞,人们便会情不自禁想到定海保卫战那段惊天动地的悲壮的历史。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是与他的禀赋与环境陶冶分不开的,葛云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熏陶出来的,撩起历史帷幕,看一看他成长的人生旅程,也许能从中撷取到一些极其珍贵的东西。

  历史是多梭的,历史也是斑斓的,斑斓而多梭的历史是美观的。不美观,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不顾身家性命捍卫他们的家园,可惜,好看的历史被我们这一帮不用心写的“笔杆子”,写成了一本不好看的历史教科书。

  纪实文学,纪实当然是第一位,但也不能忽略“文学”。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装点问题,首先是审美意识和思维触角,要让叙述的人和事,展示中华民族的气节和揭露侵略者的凶残与奸邪的丑恶,无论弘扬还是抨击,都应该成为一种洞观人世及感悟人生的窗口,并由此而延伸为一道震撼读者灵魂、净化心理环境的精神风景线。

  这就需要功力。

  因此,我走访葛云飞故里,浸润在生他养他的那方水土,祈求英雄之魂感应我的心灵,使我那支笨笔有点活气。同时,我埋首尘封雾罩中的档案文献,翻检那些被时光抛弃在遗忘角落里的琐事和细节,在历史资料的矿藏中,开掘提炼新的发现和思想,仔细地端详事件中那或显或隐,似曾相识又觉全然陌生的人物,注入血肉灵魂,让他们随着葛云飞演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纪实文学是一向可以,也必须警世醒世的,重现葛云飞等三总兵与五千将士在舟山鸦片战争中那些慷慨激烈、悲壮而惨痛的鏖战场面,对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后来人,将会产生刻骨铭心的感染力量。而无情地揭露侵略者当年在舟山无恶不作的历史真相,以及那些在祖国民族生死存亡关头贪生怕死,变节投降和卖国求荣无耻之徒的丑行,对我们今天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无疑将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因此,我将全身心投入葛云飞传记的写作,让英雄正气和民族气节净化我们的灵魂。

  不过,我在读鸦片战争史籍时,萌发了一个想法:对于英军入侵以武力抵抗无疑是正确的,但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另作选择也是明智的。前者是道德层面的,后者是政治层面的。负责任的的政治家可以选择对其民族更为有利的策略,对此,不能简单地以“爱国”或“卖国”的道德观念来概括之。

  日本在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也遇上了与天朝同样的磨烬。198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里率军舰四艘由上海驶入东京湾,其在日本的震惊相当于13年前英舰开进大沽口。掌权的德川幕府首领面对着培里送来的国书,其不知所措的神态肖似道光帝手捧英国外相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日本采用了软弱的姿态,约定次年答复。第二年日本被迫“开国”,至1858年与美、英、法、荷、俄等签订了十多项不平等条约。这一切都源于那四艘战舰。在此5年间,日本未作丝毫抵抗,这自是幕府的软弱,但抵抗也将遭到与中国一样的惨败。然“开国”之后的种种刺激,又转为另一种催化剂。那四艘美舰具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蒸汽动力,以蒸汽机的日文谐音“上喜选”的狂歌,对此作出形象的写照:“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破太平梦,彻夜不能眠。”战舰化作了浓茶,激起神经中枢兴奋,引起日本民族不眠的奋斗,引起日本历史上重大转折——明治维新。日本成功了,今天日本史学家几乎一致公认当初“安政五国条约”的失败是今日日本的成功之母。

  中国历史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例子还少吗?

  可是,自信的“天朝”尽管百病缠身,仍不相信自己竟不敌区区岛“夷”,因而在当时不可能不以武力相拒。战争不可避免,葛云飞等清军将士注定要在战场上流血。

  血既然流了,我们不能让葛云飞等爱国将士的鲜血白流,要认真深思当年那场战争失败的缘由,吸取历史“血的教训”,寻求自强之计,让葛云飞等爱国将士所流的鲜血在政治层面上产生无限的价值。这是对殉国者最大的尊崇,最好的纪念。

  写葛云飞传记无论在道德上和政治上都有不同寻常价值,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劳动。

现在,我抑制着民族英雄葛云飞在我心中曾经无数次涌动过的波澜,开始平静而从容地叙述与葛云飞有关的人和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3.jpg:

 (云天三剑基座用花岗岩雕刻成的神情坚毅目视海疆的“三总兵”)

 

 

(待续3 
--  作者:孙伯江
--  发布时间:2012/11/5 7:46:00
--  
民族英雄的事迹应该流芳百世,供后人传颂。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12/11/5 8:06:00
--  

翻阅历史感英魂,

细细品味体验深,

中华抗英势必然,

不论失败与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