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纪实文学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6)
----  [原创]一张用铅笔画出的合影照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6&id=85040)

--  作者:高伟
--  发布时间:2012/11/22 13:54:00
--  [原创]一张用铅笔画出的合影照

 

     一张用铅笔画出的合影照

                          

在我的卧室正中,挂着一个古香古色的镜框,里面镶嵌着一张用铅笔画就的双人合影照,在白墙上众多的婚纱照中,显得十分不协调。然而,我却对它钟爱有加,十分珍惜,因为它表现了我们这一代人在那特殊年代里遭遇的尴尬和无奈,表现了知青们对艰辛境遇的抗争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充分体现了那个年代的时代特色与烙印。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兵团未及几年,知青们也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在那“革命”压倒一切的年代,男女之间是不能表露“爱情”的,否则就会被扣上“小资”的帽子受到批判。恋人们传递情感的方式只能是多看几眼,或是帮忙洗洗衣服、送点饭票什么的。我们的婚礼也和大家一样,由连队领导在大会上宣布结婚信息,然后收拾出一间房子将两人的行李搬到一起即可。通常是利用星期天,食堂为大家改善一顿伙食。我的运气不错,食堂还我们的结婚炒了一锅蚕豆,每人分得一茶缸,为此,畜牧排长还发了几天牢骚,因为那些蚕豆是喂毛驴的饲料。

婚后不久,我们夫妇就调到了青山农场子弟学校。 这个农场是原甘肃酒泉的劳改农场之一,和夹边沟农场的情况相仿,大部分劳改犯在三年灾荒中被饿死,只有少部分人活了下来成为这里的老职工。先后划归农建十一师工程团及黄花农场,和国家核工业部404厂一山之隔。青山农场正在筹备中学部,急需师资,我们夫妇一来,校长十分高兴,到处去为我们张罗房子。终于在场部后面的连队借了一间土坯房,但需收拾,暂时在招待所将我们安顿下来,校长十分抱歉地说:碰巧没有空房,场长已表态,场部腾出房子就给你 。

青山农场是50年代成立的劳改农场,距玉门镇50公里,划给兵团后,虽补充了部分知青,但农场还是以老职工及上海移民为主,天津知青更是凤毛麟角。这里因远离尘世,故民风纯朴,热情好客。人们对老师都非常尊重,因此主动帮忙给我收拾房子的人很多。大家七手八脚地用报纸把墙面和房顶糊起来,屋里顿时亮堂了许多,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家家睡火炕,而我家是一张从天津托运来的木床,不免引起许多人对我如何过冬的忧虑。

我搬家的那一天,学校老师们都来帮忙,我特意把结婚时战友们送的十几套“毛选四卷”和各种版本的“红宝书”摆了一屋子,顿时屋里一片红彤彤。看着床上崭新的床单和满屋红彤彤的书籍,教英语的老师突然俏俏的问我:“老师,怎么没有你们的合影照片啊?”,我说:“谈恋爱都不敢公开,还敢去照合影像?再说,想照也没地方去照呀。”没想到老师神秘地靠近我悄悄地说:“准备好两张照片,我给你们画一张。”

其实我们夫妇早就渴望能有一张合影照片,挂在床头的上方,宣示着生活的温馨和甜蜜,可又和当时疯狂的极左环境格格不入,总怕给自己带来麻烦。如今老师一提醒,我的心又“蠢蠢欲动”。人们走了以后,我们俩翻箱倒柜寻找单人照片,在兵团里,紧张的生活工作,哪有时间照照片,偶尔照一张,也是手拿红宝书肩背冲锋枪的那种“革命照”。最后我找到了一张1964年来兵团前为填表照的一寸照片,而我爱人找到了一张1969年在三团当排长时照的一寸照片,两张照片时间差了5年,能行吗,老师说:“交给我吧,你甭管了”。

两天后,老师给我们送来了画好的合影照,因没有图画纸,从数学作业本上撕了一张。哈,两张相差5年之久的照片,竟让他画得天衣无缝,令人啧啧称奇。我急忙谢过纪老师,将这张珍贵的铅笔素描结婚照用糨糊贴到糊墙的报纸上,百般端详。后来我搬到了场部机关,这张画像被我用剪刀连同报纸一起剪下,又贴到了新房床头的墙上。

1979年,我回到了阔别15年的天津,在我的提箱底部,就压着那张已经发黄变脆了的素描像。我已经无法割舍人与画像之间的那种情感,毕竟它见证了我们夫妇一段苦涩的生活,见证了我的两个儿子出生,见证了我们支边返城的全过程,见证了我们夫妇一天天变老……

花甲之年,在孩子们的督促下,我们夫妇补照了婚纱照,可挂在我床头的仍是那张画像,只不过是将它发黄变脆的四边剪掉,装到了我为它精心设计的镜框里。孩子们戏称:这张画像已经成为历史文物啦。我经常凝视着这张画像,希望它能给人们带来思考。但愿我们的后代子女,不要重蹈这样的历史!

 

     <!--[endif]-->

 

 


<!--[endif]-->


--  作者:高伟
--  发布时间:2012/11/22 14:02:00
--  
唉,照片发不上去!
--  作者:明光
--  发布时间:2012/11/22 16:10:00
--  
写的好。
--  作者:麻沙老农
--  发布时间:2012/11/22 19:23:00
--  
结婚的大喜日子里,食堂炒蚕豆,战友送毛选,同事画铅笔合影照,极具时代特点。
--  作者:先乡后城
--  发布时间:2012/11/22 21:10:00
--  
非常希望能够看见这张合影。
--  作者:千帆过
--  发布时间:2012/11/22 22:08:00
--  
   欢迎高伟朋友来到纪实栏目。这里是老知青的家,希望你在这里玩得开心,结识更多的朋友。期待你的新作不断奉献给读者。
--  作者:晓寒
--  发布时间:2012/11/23 13:49:00
--  
这几年我认识了许多文革前下乡的兵团知青。他们比我们文革中下乡的知青经历还曲折。
--  作者:牧人1
--  发布时间:2012/11/24 19:33:00
--  

      高伟友,很想看到铅笔画出你们的结婚照。很好发

      ,用像素高的照像机拍攝后,用光影魔术手缩小照

      片就可发上来。


--  作者:纯净
--  发布时间:2012/11/30 12:04:00
--  
     是啊,我们很想看到你们的这张具有时代烙印的素描照片,展示一下吧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冬月雪
--  发布时间:2012/11/30 13:11:00
--  
找孩子帮忙,他们是高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