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纪实文学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6) ---- 2007学年期末,一个“老”知青酒后“意识流”…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6&id=95589) |
-- 作者:尔雅山风 -- 发布时间:2013/9/12 9:02:00 -- 2007学年期末,一个“老”知青酒后“意识流”…
(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上述网址阅读后,“知青”的青春?是青春无悔还是有悔?您一定会心有灵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12 13:42:11编辑过]
|
-- 作者:尔雅山风 -- 发布时间:2013/9/12 9:03:00 -- 二
来到了山里了,这才算是开始了正经八百的知青的履历。 想想,该算是1967届的初中毕业生了。挨到了1968年、到了18岁算是有了工作,就业的不算太晚。“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当时的口号激励着我,别在家啃老了,与其引来学校的革委会老师、祖上根子红的左派红卫兵、街道大娘的造反派们,“三结合知青动员小组”到家里连哄带吓唬的逼着你退户口,把个老母亲再吓个好歹,还不如“坚决响应、积极报名,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的好。兴许我下乡了,我的68届毕业的弟弟能留城照顾母亲呢。未曾想,弟弟胆子小,母亲怕他自作主张的退户口再下了乡,把户口本藏了起来。弟弟还真有两下子,趁母亲上班不在家,把个两间屋子左搜右翻的,居然找到了户口本,立马退了户口,和同学去了保定附近的安国县。生米成了熟饭,再想把户口要回来可没门了。这傻兄弟一下子就是十年后,办了假有病才返回了天津,重新有了城市户口。弟弟距离我下乡才半年就又离开了家。母亲又气又急得一下子头发就白了不少。家里就三个孩子,父亲没的早,姐姐又有病,母亲那几年下班回家孤独的很,就剩下与周围邻居们打听着谁家的孩子在农村是个什么样子的生活。我和弟弟是从不将知青的日子跟家人实话实说,写信只是说过的不错,母亲根本不信。 想起来那时候的“知青运动”,不知有多少城市平民的母亲,缺乏“文革”时期的进步的“革命”思想,舍不得儿女上山下乡锻炼皮肉,锻炼思想。 故去了的亲人,逝者是没了知觉,没了情感的种种哀乐,而活着的亲人却心里痛苦万分的,一时的无法解脱。孩子们去了遥远的地方,母亲的身边没留下一个孩子,难以心理承受啊! 住在我家对面的,还有个“革命”示例,街道居委会的贫农出身的、没文化的街道大娘代表(那时的居委会干部的称谓),50年代初从农村来到天津市这里打工,孩子多,家里日子窘困的很。文革的到来,这位大娘立刻积极造反,逼我们家把两间房子腾出一间给她家。没理睬她。她又把我家对面院里的富农出身的王大爷一家给办了遣送回原籍,占了人家的三间屋子。后来她又积极的动员左邻右舍的人家孩子下乡。唱的调子那个高啊,“毛主席给你指出的路,要坚决的走!走得越快越好”“你不下乡,不会种地,全国人民吃什么!”“这是一条革命的路,你不走就是反对革命!”。谁家不从,就会把你家不是“红五类”的底子揭出来,这招最狠、最灵,动员到了这份上,吓的家长、孩子赶快的思想进步了,赶快的退户口了,生怕个“革命”别赶不上趟了! 再说这个为了“革命”的大娘,她家里6个孩子,老大进了工厂,老二参军了。余下的“老三届”就有三个。学校里动员她家的两个孩子必须下乡。再看她,天天的在家门口说着她家如何的困难,如何的离不开人照顾等等的。可是,政策规定,家里只许留城一人,她家已经留两个人了,至少得走俩。终于她家孩子退了户口,就要下乡了。孩子就要“知青”的那一天晚上,从她家院子里传出了震天动地的哭声,又是哭又是说的,就像家里突然死了人。影影绰绰的听见“这下可受了罪啦呀,孩子呀!”“咱好不容易进了天津卫,这下你们又回去啦!”“这可叫我怎么好受呀!”大家听听,她把革命的道路叫做“受罪”! 我又想了想的,如果“文革”那时孩子是去参军,或是留城的、分配外地当工人,当铁路司机,当个石油工人,尽管也是离开家了,家长也知足的不会难受。后来有选调到深山沟里军工厂的知青都会兴奋不已。就是像现在的出国留学、洋插队,不但不难受,会比娶个媳妇那样差不多的美啊! 再后来的“知青”们,在农村也是分个“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左、中、右”。知青们有的真是积极、激情、激昂,在农村虚心的学习农活,教农村孩子认字,当赤脚医生,或战天斗地的不怕苦,连不怕死的都有。还有的平平淡淡的做个好农民了,挣工分,娶妻生子过日子。也适应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还有那在村里不好好劳动,与村民打架、偷鸡、偷菜的等等。 正是,知青啊知青,想说爱你不容易······ “知青”,爱的复杂,爱的难受啊!可还是想再絮叨絮叨。 生活有了保障啊,城镇居民了,即使现在也是农民的期盼,那时更是知青的最爱。他们有的当上了厂书记、厂长、技术科长、工会主席等等,搞了对象,生儿育女,美哉、悠哉了几年。如果没有我们这些、挨到最后的选调机会是直接回到了天津?在那个年月还是他(她)们的幸福感指数最高的时期。 知青的苦,更多的是心理的苦,感受的苦。城乡差别我们最有体会。我们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适应了城市生活,一下子被改变。还记得有个“变相改造”的词吗?一说改造,就是去地荒人稀的地方干农活。当初的罪犯也不过如此。前几年去泰山游览,但见泰山脚下的农民卖煎饼,薄薄的、卷着小葱吃。山里的地石头多土少,庄稼地也少,粮少人穷;泰山挑夫的活更是又苦又累,比当知青的活不知要苦得多少倍。空手上山还累个半死,这些人就这样的每天两趟的挑着百多斤的食品登山,一趟才十元钱!一天天的,那才真叫个苦啊!社会发展到今天,山里、农村的还苦吗?苦,不然为什么如此多的民工进城?如此多的农民孩子拼命的读书?为了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城里人!人与人真的不一样,永远的不一样。是有陆地的地方就有适于人居与不适于人居的地方;是有人类种群的地方,就有穷人和富人之分,而且必须穷人的数量远大于富人。富人、穷人,那个算是人上人? 以后的城市定位依然的富在城中心,穷在城外边。天津和平区的定位就是高档消费区,也就是富人区。和平区有着雄厚的教育资源,有着含金量极高的商贸区,就是土地太少了,房价是最高的。不久的将来,和平的住户,没有百万年薪的人们,没有本区住房、户口?孩子别想再享受和平的名校教育、医疗、购物、娱乐的优越等的。每每的拆迁后,老住户们就被穷的移居到外环线的外边居住。到了那时候,不是皮肉之苦,是精神上的感受之苦了!比知青的苦感好些,但是也是遗憾着,有点“背井离乡”的感觉,不如移居到北京、上海的感觉好(“北漂”就是例子)。 要数知青的苦和感受的苦,还得算是女知青了。男人叫喊苦得时候,女知青在哪里呢?与男知青共同的环境,而这个环境令女性生理特征的知青更难以适应。她们的感受才叫苦!1973年的时候,一是知青在农村的生活窘困状况通过福建的知青家长李庆霖给主席的信,毛主席知道了;一是黑龙江建设兵团的二师16团的团长黄砚田、参谋长李耀东两人合伙奸污和猥亵女知青几十名的罪行被周总理、叶帅知道了。中央下达(1973)21号文件了,各地纷纷召开地区的知青会议。当时我和围场御道口的几名知青临时在县民政局帮忙,赶上了承德地区的知青会议在围场县召开。我们负责抄写和校对会议文件。我们就曾几个人把文件上被黑墨水覆盖的、关于女知青被大队干部等的强奸、奸污、猥亵的统计数字,在台灯下照着看。现在早已经忘却原来的具体数字,但是位数还有印象,发现各县的数字是三位的,地区的数字是四位的。大伙吃惊了。我们公社就曾搞过巡回批斗会,批斗个大队干部因奸污知青被判了七年徒刑,此次会议后,从监狱又提出批斗,再给其加了一年,以示严惩。在我那年的选调天津的某师范学校时,县里特别照顾一个天津的全国劳动模范、老工人的女儿知青,因被大队书记(被家长通过组织举报到县里,后判刑)奸污后,以病号名义暂时的离开村里,回天津养病而回避不好听的风言风语和村里家族其他人的报复。县里与学校招生的老师进行了协商,录取她回津当老师。她的档案材料、录取通知书,当时县知青办公室主任托我给带回天津交给这女知青,并嘱咐注意一定要保密。我回津后找到她,把她的档案及录取通知书和户口迁移证交给她,看到她格外高兴的样子,虽然我也为她高兴,和她一块的笑谈着,可我的内心里,有股子莫名的血在殷殷流淌······
![]()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ac48250100favg.html |
-- 作者:自强不息 -- 发布时间:2013/9/12 17:09:00 -- 珍贵的照片,真实的记录!拜读朋友的文章,何止感慨万千! 好在一切都过去了,好好活着吧,朋友! 珍惜健康珍惜生命,活出咱老知青的夕阳风采!
|
-- 作者:千帆过 -- 发布时间:2013/9/12 21:07:00 -- 一篇文章涵盖了从文革到现在的几十年,真的很难定论。我们能做的就是过好现在的每一天,因为,我们曾经走过一条很艰难的路,所以我们必须珍惜今天。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13/9/15 7:52:00 -- 想起文革到下乡, 极度混乱走一场, 知青之苦主心地, 女生最是难舒畅。 |
-- 作者:曾经是愚民 -- 发布时间:2013/10/1 16:42:00 -- 当年知青是万恶的文化大革命所孽生出来的产物,是领导者治国无能的一种安排,牺牲了上千万年轻人的青春年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