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知青岁月
-- 发布时间:2009/11/29 23:17:00
-- [灌水]河西寻梦
河西寻梦
(电视片解说词)
一、寻梦之旅
公元2009年9月6日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
济南火车站,人来车往,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一支年逾花甲的驴友队,一行九人,登上了济南开往乌鲁木齐的1085次列车,朝着长河落日的方向,去踏访千里河西走廊,追寻遥远的记忆和最初的人生梦想。
列车从兰州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触目皆是贫瘠的旱塬,浩瀚的戈壁,向我们倾诉着甘肃步履维艰的宿因。
再往西行,便进入遥无际涯的戈壁滩中,除了稀稀落落的骆驼刺和红柳外,几乎看不见任何植物。远处荒漠上蒸腾的蜃气,构成一幅幅幻影,如烟的往事仿佛又在眼前浮现.......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沿着这条古丝绸之路,到了原农建十一师工程团.从玉门镇修渠、到五华山垦荒;从鱼儿红筑渠,到花城湖挖渠;从嘉峪关建氮肥厂,到生地湾挖渠;从昌马水库下马,到黄羊河屯垦。足迹遍及嘉峪关内外、疏勒河流域。
我们在在“十年动乱”中拼搏,在严酷的环境中苦干。用我们的热血青春为被伟人政治化了知青运动增光。因而我们感到“青春无悔”,可以自豪地炫耀于后人。但是,当我们冷峻地直面共和国历史的尖锐诘问时,又怎样注释自己那段并不短暂的众说纷纭的人生经历呢?
我们当年“革命加拼命”打拼出来的工程有无效益?现在如何呢?
让我们沿着四十多年前的足迹实地考察,寻访吧。
二、玉门镇
————建设发展中的玉门市
当汽车从酒泉到达玉门,我们站在那座手握刹把的石油工人雕像前,环视四方:只见许多楼房,商店已经空置。街上人稀车疏,显得冷清寥落。
据当地人说,老君庙一带已无油可采。由于资源匮乏等原因,阻碍了城市的发展,玉门市政府及许多企事业单位已经迁往玉门镇。
我们又乘车驶向西出阳关的312国道。旧地重游,又看到了那久违的雪山、城堡、古道、烽燧而沉入遐思。。。。。。。
1965年7月,我们来到了千里河西的第一站————玉门镇。先到东营房整训:后到东干渠整渠。从此,我们在艰苦的劳动中完成了由一个城市青年到“下乡知青”的人生转折。开始在严酷的环境中求生存并去实现自己的青春理想和生命价值。。。。。
车近玉门镇,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在一片绿洲前高高耸立的风力发电机群。
步入市区,只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宽阔,绿树成阴。街市上车来人往,颇有内地都市的喧嚣与繁华。
“东营房在哪儿?”我们分头寻问,后来得知:这个曾经因看管劳改犯而得名的几排房子,早已没了踪迹。原来的东干渠已与昌马水库枢纽工程相配套,灌溉着黄花农场(原农一团)等处的农田。原工程团已改制为工程公司。那个一条土路,几座土房的老玉门镇已经旧貌换新颜了。
浏览市区,许多在建工程正紧张地施工。高耸的市府大楼前那一幅幅“迎接国庆六十周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标语。和满街的商业广告与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示着这个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兴城市的无限生机。
在我们人生的转折之地,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使我们格外欣喜,并由衷地祝愿她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走向繁荣昌盛。
三、五华山
———阔别重逢话废兴
在驱车去五华山的路上,望着茫茫戈壁滩上的零星绿洲。想起了1966年春天写的《垦荒谣》
东风送春寒 归雁携云暖。
垦荒行春风 引绿度玉关。
那是1965年初冬,我们突击完成了整修东干渠的任务后,移师五华山开荒整地。当我们挥动铁锨,砍土镘,奋战一冬一春,在荒漠上开出条田时,所表达出的要把戈壁变绿洲的信念和愿望。心里想着阔别40年后的五华山该是别有一番景象了。
看到了五华山那赤色的山峰后,转向404基地。这里大片楼房早已废弃;原来的清泉四队与连队住房早已倒塌,成了一片废墟。由于水源枯竭,机井埋没,人走地荒。我们当年开的荒地又荒了。这里又将恢复原生态。
兴废之间。我们想到中央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再造山川秀美工程、对于发展、建设河西是何等的切合实际,并具有战略眼光。只要甘肃省人民转变观念,整合资源,抓住机遇,科学发展,一定能实现“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美好愿望。
四、鱼儿红
——环山渠与祁连山情结
1966年5月初,我们连队从五华山进入祁连山,为鱼儿牧场修筑环山渠。
“西北无数山,雄立天地间”。绵延河西1000多公里的祁连山,其主峰海拔5547米,有壁陡崖绝的沟壑和储水量600多亿立方的冰川雪峰,有一亿多亩的山地草场和4000多万亩森林灌木。
当时,在高原大山里施工,大家努力克服高原反应,供给短缺等严重困难。不畏艰险,以火热的激情,忘我的劳动,劈山修渠,终于完成了施工任务。
而今,我们沿着当年的路线进山了。
汽车沿河谷行驶,眼前矗立青森森的崖壁。当驶上海拔3000多米的吊大板时,举目望去,起伏的山峦浪涛般向车后 涌去,山顶上云雾弥漫,远方峭拔的雪山峰巅钻破云雾,在明亮的天幕上显露出矫健的神姿。绕下盘山路后,沿着川地草场一路颠簸,终于到达了鱼儿牧场场部。
牧场变化很大:高架的输电线杆和耸立云天的通讯铁塔,以及新建的大楼,蔚然壮观;正在整修的场部院里秩序井然。
当日下午,我们见到牧场的领导,说明了访旧的来意后进行了交谈。据张副场长介绍:牧场现有职工70余人,有草场20076平方公里。实行改革后,年利润达到600多万元。现有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电视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保护草场和生态环境的围栏工程颇有成效。只是"文革”时修建的引水渠道。在你们走后就垮了,后来重建了地下管道。场部明天派车带你们去旧址看看。
听了这番话,我们既为牧场的发展成就而欣喜,也为我们打拼出来的工程无效益而惆怅。在那个运动成災的年头,“文革”风暴已刮到了基层连队,批斗、整人之风开始盛行,天天抓阶级斗争。弄出几个“三无工程”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二天,牧场的张科长开车带我们去看废置的环山渠。汽车转过山脚驶向石洞沟,这里是我们当年捡运卵石的工地。沿着一段残渠转回山口处,从蜿蜒的山麓边进入封山的围栏后,穿过没膝的一片荒草滩,来到了天涝埧。原连队驻地已找不到痕迹,只见一片荒草在飒飒秋风中抖索。
我们爬上早已废置的被风沙埋没的环山渠,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这里抡锤打钎,炸石劈山,挖方筑渠的施工现场。看到脚下渠坡基本完好,还留有原连队按班、排分段施工时的石料,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将修好的渠道废置?”同来的张科长说:“由于当时缺乏科学的论证与设计,渠道的标高与引水口不断变化的河道落差越来越大,不能通水,只有废掉。重新设计、修建了地下引水管道,使用至今一直很好用,原来修的渠道再好,不能用,还不是劳民伤财吗?”
的确,我们修渠引水,为牧场造福的理想变成空梦一场,广大知青以青春热血为代价,换回来的多是无效劳动,废置工程,这仅是那个荒唐年代的一个缩影而已。
“我与灵山相对笑,满头睛雪共难消”。望着我们魂牵梦绕的祁连山,新一代有知识有魄力的鱼儿红人,正在 践行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创着祁连山腹地,更加美好的新时代。(待续)
(征求意见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