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鸿建
-- 发布时间:2012/9/3 20:36:00
--
以下是引用槐乡在2012-9-3 20:02:00的发言: 刘兄好!这是河南汤阴的岳飞庙还是杭州的岳飞庙?照片上是刘兄本人吧?认识您很高兴。
槐乡版主好! 这是杭州岳王庙 ,照片上的确是我, 05年我和爱人游杭州时, 从灵隐寺出来后环湖游的首站就是岳王庙, 一晃过去已经七年多了!
今天能发照片到网站,要感谢老同学张振海此前告诉我到哪儿下载软件, 以及如何处理照片并上传,还要感谢版主提供的平台!
|
-- 作者:刘鸿建
-- 发布时间:2012/9/6 13:53:00
--
以下是引用张振海老同学在2012-9-6 12:20:00的发言: 先谢谢槐乡版主的关注、鼓励!您的论坛会越来越红火。
我发现写在古代宫殿、庙宇里的对联都堪称经典、佳作。是这样吗?
老同学对这两副联的诠释非常精当. 我国的楹联历经好多世纪的发展, 至明清际已经是文人士大夫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 如果不是近代发生的西风东渐和社会巨变, 而能沿袭几千年的轨迹继续运行的话, 楹联在文学领域里, 是有可能取得与诗词文赋同等的地位的. 事实上到清朝后期, 我国已经涌现出像梁章钜这样专门研究楹联的学者, 和如同唐朝诗人一般颇富社会声望的楹联大家,像俞樾等(即俞平伯的祖上).而且楹联的实用性也使它在古代的公共建筑上以及私人府邸大展风采, 以至于无文人不书对联,无楹柱不挂对联.其中佳作多多.为我们诸多名胜古迹平添一道文学色彩. 此风直到民国时期, 国共两方政要,也多是撰联高手,凡遇重大事件,多以楹联直抒胸臆,其中也不乏佳作.
1966年我读沈醉的<<我所知道的戴笠>>一书时,读到章士钊为戴笠之死所撰挽联,开始对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了兴趣,联曰: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生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书作者说,与其他歌功颂德的挽联不同, 这是当时唯一一副对死者一生功罪提出质疑的挽联.
但这副对联让我认识到了对联的形式美感, 从而喜欢上了阅读对联.
八十年代初,人民日报副刊的一篇文章介绍一副对联,也令我至今不忘. 说一旧时女子因病不久人世, 临终给丈夫留言为一副对联:
大丈夫何患无妻, 他年续娶床头, 莫对生妻谈死妇;
小孩子终应有母, 异日承欢膝下, 须知继母即亲娘.
该联表现了这个即将离世的年轻妇女宽广的胸怀, 一方面告诫丈夫要善对续弦, 另一方面教育小孩要感恩继母. 全联都是日常用语, 但经其安排使用, 对仗异常工稳, 不失为一副好联,也让人过目难忘.
|
-- 作者:八面槽老同学
-- 发布时间:2012/9/8 0:14:00
--
大丈夫何患无妻, 他年续娶床头, 莫对生妻谈死妇;
小孩子终应有母, 异日承欢膝下, 须知继母即亲娘.
这是一副示夫训子,宽宏大量,具有警示、劝诫、教育作用的对联。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生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这是一副非常敏感的挽联,所以版主不好评议和回应。
|
-- 作者:刘鸿建
-- 发布时间:2012/9/8 15:56:00
--
以下是引用张振海老同学在2012-9-8 0:14:00的发言: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这是一副非常敏感的挽联,所以版主不好评议和回应。
这副对联诞生于1946年, 当时国民党政府为戴大办丧事,各方要员或因立场,或因丧俗, 挽联多是溢美之词. 章士钊先生对其提出质疑, 在当时应是难能可贵的. 上句"生为国家,死为国家"的内涵, 显然不能按今天的语义理解,而应该理解为"为国民党政府", 如此的话, 这两句话就不是对其一生的积极肯定, 只是一种中性评价.因为通观全联, 章先生对其一生是持怀疑乃至否定态度的.下句的"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应该看到,章先生当年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政要的一派赞誉之声所遮蔽,而是听到了社会各界对其一生的恶评,指出"谤满天下",即批评满天下,实在是表达了不同的声音.
中国自古有盖棺定论之说, 国民党当局是对其作了功莫大焉的定论,但章先生说还不能定,很多是非需留待后人评说, 应该说这样的质疑其实就是否定! 我们不能要求章对其揭露和批判,若如此恐怕是苛求前人了.
前文错了一个字,特在此更正,下句应该是"乱世行春秋事",我误将"行"字写作"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