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寻亲觅友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65) ---- 《八面槽小学55-61届同学衷心感谢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65&id=81814) |
-- 作者:八面槽老同学 -- 发布时间:2012/9/28 10:03:00 -- 《八面槽小学55-61届同学衷心感谢中国知青网》 金秋时节八面槽小学55-61届部分同学(9月份)在北京聚会。 不久前上传了部分同学活动照片,现在发表 八面槽小学55-61届同学每次聚会都衷心感谢中国知青网,尤其是寻亲觅友专栏,特别是槐乡超级版主。如此情意,事出有因。
50多年前(那是1961年) 1961年7月我们同窗六年,完成人生第一阶段在校学习——小学毕业了。 女生豆蔻年华,男生舞勺之年。 我们怀着美好的记忆,朦胧的情意,相惜的离去! 想说点互相勉励的话,不好意思;想说点互相联系的话,有些害羞。因此,只能默默地祝福!悄悄地表达!有的赠送了卡片…有的传递了信件…有的留在了心中…有的望着背影…心想我们会再次见面的。 我们毕业后的那个社会起伏跌宕,那个年代错综复杂,三年自然灾害,反华大合唱…屯垦戍边北大荒,上山下乡再教育…文化大革命,林彪事件,周朱毛相继去世,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搞活…… 我们毕业后的那个年代有的上山下乡(知青),有的应征入伍(军人),有的参加工作(职工),有的投奔他乡(外地),有的远走高飞(出国)…… 我们一度失去了联系,一直没有重逢。
20多年前(那是1991年) 1990年我国进行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武光玲在普查中发现了同学们的线索,通过积极联系,我们于 1991年2月17日在海淀中关村的“新雅餐厅”举行了毕业后的第一次聚会。 在这以后的10年期间,我们先后到慕田峪长城、雁西湖、地坛公园、宣武大观园附近活动。每次活动都留下了照片,记录了快乐!
10多年前(那是2001年) 2001年5月19日,那是跨入新世纪,跨入新千年的儿童节前夕,我们欢聚一起重新走在我们曾经生活、熟悉的王府井大街上,重新回到我们八面槽小学的旧址。时过境迁,故地重游,感想联翩。 在这以后的10年期间,我们陆陆续续的退休。大家继续组织了许多丰富精彩的活动。部分同学在班主任钟秉坤老师90岁寿辰,100岁寿辰的时候到家看望了她(媒体多有报道)。
2年多前(那是2010年) 2010年8 月11日活动时,同学提出2011年是我们毕业50周年,应该好好庆祝一下……这个提议得到大家一致响应,做为意向确定下来。 2010年12月12日活动时,通过共同商议,以鼓掌表决的方式形成了许多共识和决议,并推荐成立了筹备小组。正式进入了构思、沟通、策划、筹备…… 为了找到更多同学我们:人工探访、电话联系、登报广告、网络寻查…… 在网络上我们建立了公共邮箱、开辟了新浪博客、登录了几个网络论坛,都取得了不同进展,特别是通过中国知青网取得不少收获。 我们通过这个网站、论坛获得了大量信息,直接、间接找到了几位同学,这真像大海捞针,但是我们终究捞到了,这就是中国知青网的神奇!坚持下去还会找到更多同学。 我们这些同学中,上山下乡的(知青)、没上山下乡的(非知青)都希望感谢中国知青网尤其是寻亲觅友专栏,特别是槐乡超级版主。 中国知青网尤其是寻亲觅友专栏是情分很深的论坛,缘分很大的福地。这里的气场很强、热心人很多! 今天六十岁到七十来岁的人很多都做过知青, 即使他(她)本人不是知青, 他(她)的同学、街坊以及兄弟姐妹, 或者连襟、配偶也无不有知青. 所以情感上与知青息息相关。现在寻亲觅友专栏里,寻找学友、队友、战友、插友……的越来越多了。 我们衷心祝福网站、论坛、专栏越办越红火。 |
-- 作者:槐乡 -- 发布时间:2012/9/28 10:53:00 -- 中国知青网也衷心地感谢“八面槽小学55-61届同学们”!“寻亲觅友”栏目更是感谢张振海和刘鸿建二位大哥的鼎力相助和一贯支持!才使得我们的版块更加红红火火、富有生气!希望我们继续共同努力,把我们的家建设成一个网上乐园,让我们每个人来到这里都开开心心的、快快乐乐的、笑口常开、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我们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祝兄弟姐妹们双节快乐!
|
-- 作者:刘鸿建 -- 发布时间:2012/9/28 10:54:00 -- 我们衷心祝福网站、论坛、专栏越办越红火。 同学中我来这里最晚, 但对这里浓浓的情意体会最深. 是中知网, 是寻亲觅友专栏, 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现代科技的优势, 同时也赋予了网络空间人性的色彩, 使得凡是到这里来寻亲觅友的人, 无不把本来无望, 甚至艰辛的寻觅, 变成了一次终生难忘的愉快体验! 如今, 虽然我已不再寻觅, 但我以及我的同学们, 已离不开这里. 我们仍如既往地在这里交流, 在这里畅谈, 把这里当作自家充满阳光的客厅, 或者有着浓浓槐荫的小院儿. 在这双节即将来临之际, 请允许我们齐集这里, 向中知网站及槐乡版主表达最真诚的敬意和祝福, 祝你们越办越红火! |
-- 作者:槐乡 -- 发布时间:2012/9/28 10:57:00 -- 衷心地感谢您!节日同乐!共建美好家园!
|
-- 作者:八面槽老同学 -- 发布时间:2012/9/28 15:48:00 -- 谢谢您!祝槐乡版主及全家双节快乐! |
-- 作者:八面槽老同学 -- 发布时间:2012/9/28 15:49:00 -- 谢谢您!祝刘鸿建同学及全家双节快乐! |
-- 作者:刘鸿建 -- 发布时间:2012/9/28 19:11:00 -- 谢谢槐乡版主,祝您及您的全家双节快乐! |
-- 作者:刘鸿建 -- 发布时间:2012/9/28 19:13:00 -- 谢谢老同学张振海,祝您及您的全家双节快乐! |
-- 作者:槐乡 -- 发布时间:2012/9/28 20:54:00 -- 谢谢老哥哥们诚挚的祝福!保重!
|
-- 作者:刘鸿建 -- 发布时间:2012/9/29 14:52:00 -- 感谢知青网,想到知青这个专用名词,它虽然是从知识青年缩略而来,适用范围却略有差异.后者涵盖了所有具有初高中学历的城市青年,前者却仅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为什么当年诞生了这么一个感念呢?这恐怕不仅与文革有关,也与解放十余年后,城市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军的知识水平大大改善有关.1966年开始的文革运动到1968年底,由于大学的停办和国民经济的停滞,已积压了三年共六届的城市初高中毕业生.他们的学制已修满,继续称学生显然不合适,如果按当时的界定,将这么多的人都依惯例,与城市其它的等待政府分配工作的适龄青年一样都称为社会青年的话,必将会使这些人产生在城市工商企业就业的心理预期,反过来给国家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当年这绝对是不可能解决的.因此另设一个名称势在必行. 那么,为什么把这些人称为知识青年呢? 这就不仅与当时全国的农村教育水平低有关,也与此前城市的劳动后备力量普遍受教育水平低同样有关了.五十年代工厂招工, 应招的人如果具有高小毕业的水平,在工厂里就很受欢迎了.那时虽经扫盲,仍有众多的文盲或半文盲. 只有到了六十年代,城市儿童基本无失学,全民义务九年制教育的成果开始显露.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军的知识水平较之以前大大提升,重要的是,他们不仅识字,而且具有了初等或中等自然科学知识.这就与五十年代的劳动人口素质大为不同了.后来当了国家领导人的李瑞环,五十年代从事人民大会堂建设时,曾为取消传统木工放大样而总结出一套计算方法, 并且于六十年代初写成书<<木工简易计算法>>,说实话, 当年能读懂这本书的工人,除他自己外恐怕难找, 而六十年代参加工作的只要具有初中文化的工人, 则完全不需要按他的方法计算了.这就是大约十年间社会的变化. 所以,当年将他们称为知识青年,既是对这一事实的肯定, 实际上也反映了当时国家与社会对这些人寄予了厚望. 当然这一名称的诞生也与那时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有关. 今天,在高科技密集的行业里,以大学本科的学历充当蓝领已是寻常事了,再不会有人把初高中毕业生当有知识的人来认定了. 不论是知识青年,还是知青,都些名称已成为了历史,回顾往事,仔细品咂,让人感慨社会在不知不觉中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