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散文小说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7)
----  植树行家柳宗元(植树节有感)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7&id=15582)

--  作者:沙海归舟
--  发布时间:2009/3/12 13:50:00
--  植树行家柳宗元(植树节有感)
 

植树行家柳宗元

      唐代散文名家柳宗元见多识广,文采飞扬,著述颇丰。他平生著作不仅有《永州八记》之类的山水名篇、《捕蛇者说》之类的“暴露文学”,也有《三戒》之类的寓言体杂文,《种树郭橐驮传》即属寓言类作品。作者通过这篇“访谈录”式的短文,借谈植树体会,向施政者进言“为官之道”,主张给百姓休养生息的宽松环境,不扰民而使众生安居乐业,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统治效果。形象生动的文笔介绍了植树全都成活的“诀窍”,今天读起来仍让人颇受启发——种树也应讲科学,事半功倍见奇效。下面将有关段落文言文译成现代口语以便叙述:

      ……郭“罗锅”(橐驮,读音tuotuo,背上有肉突起,即驼背)以种树为职业……看他所栽种的树,或是移植的树,没有不活的,而且如果是果树,早早就结出丰硕的果实。其他栽树的人,虽然偷看他怎么干,极力效仿,但栽植效果就是不如他。有人向郭“罗锅”请教,郭回答说:“我并不能让树木长寿繁茂,只不过能顺应树木习性使它得以自然的成长罢了。树木的习性(有四条),树根要舒展;培土要“找平”;树穴土要用“宿土”(就地原有的熟土);树栽下去,根要用土埋实,密不透风。树栽完了,就不要乱碰它动它,不要顾虑它,甚至不必再总去看它,听其自然让它扎根生长好啦。莳弄树苗要象照料小孩一样精心,定植以后就要象丢弃它一样别再乱动,所以我只是不去干扰影响树木生长而已,没有别的能耐让它生长的茁壮茂盛;只是不去妨害它开花结果而已,而并没有其他本事让它早结果多结果。有些种树的人不是这样,栽树时他们让树根拳曲成一团,又换新土来培树根,根栽得不是太深就是太浅。既使不是这样,则又对树宠爱过头,忧虑过分,早上看晚上摸,刚离开(树)又回头去看。甚至有的人用手刮树皮检验它是活是死,摇晃树干看树根是不是用土埋严实了,结果适得其反,越来越背离了树木生长的习性。虽然说是爱树,实质上却伤害了树;虽然说是为树成活担忧,实质上是与树为仇(恨树不死)。所以他们栽树的结果不如我,我又有什么其他的高明之处呢?

      多么朴实浅显的哲理,多么通俗易懂的经验之谈!柳宗元的文友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称柳“无不通达”,从柳宗元谈栽树门道看,果然名不虚传。笔者从事园林绿化工作三十年,领我进门的老师傅常念叨的植树门道“顺口溜”至今耳熟能详;绿化《技术规程》培训课所讲授的“植树要领”至今牢记在心。老园林说:“人怕伤心,树怕伤根”、“根怕透气树怕摇”;《植树技术规程》要领有以下几条:一是刨树抗的直径大小要达到选栽苗干径的10至12倍,深度也要适宜,不能挖成“锅底坑”;栽苗填土时,先填一半,将整株树苗略向上提一提,待根系舒展后再续填土,这样不至于“窝屈”了树根;二是栽树用土,一般将刨树坑挖出的土分层堆放,筛弃砖头杂物,原土栽植即可。除非属重盐碱土或杂质瓦砾过多的土必须换“客土”之外,原则上还是用“宿土”(就地熟土)为宜,这样做一来有利于树木成活,二来可节约换土开支,降低植树成本。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三是植树还填土要用脚踏实或借助工具夯实,并通过浇水工序达到“水夯实”土壤的效果,使树根与土壤紧密结合,不透风、不漏气;四是植树深浅要适度,以苗木“出土线”与地表持平为准。树栽好后不要乱动乱摇,防止人为损害是保成活的关键。柳宗元文中所言“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短短二十一字、言简而意赅。一千二百年前古人在植树上的真知灼见与如今老园林经验之谈、与植树规范要领何其相似乃尔?若说柳宗元不是植树的“行家里手”,也决非无知妄说的“门外汉”。联想他所著《钴姆潭西小丘记》一文中有关自己买下荒丘,“芟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的造园描述,猜想他必有过亲自植树的切身体验。果不其然,一首柳宗元写的《种柳戏题》小诗,印证了我的猜测。诗是这样写的:“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复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史有记载,柳宗元为仕,官至监察御史里行(“里行”就是见习官),后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集团推行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住柳州刺史,四十七岁死于柳州。后人因之称其为“柳柳州”。《种柳戏题》无疑是作者“讲自己的故事”,以诗言志。字里行间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热衷“义务植树”,以“绿化乡土造福后人”为乐趣的“古仁人”形象。难怪他描写郭罗锅传授植树经游刃有余;措辞遣字如此在行传神。

      实践出真知。先人绿化的成功经验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春到津门,全市上下又掀起全民义务植树的热潮。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科学种树”、“科技兴绿”。“植树保成活”是绿化见成效的关键。学学“古仁人”绿化植树实事求是的理念和扎实务实的作风,在绿化方面来个“古为今用”,诸君可否赞同?


--  作者:穆怀书
--  发布时间:2009/3/12 14:42:00
--  
沙版不愧是园林专家。上至古人下至当今,园林之事就叫“门儿通”,有研究。
我在八号农场学校。也安排植树。听一位老职工说,把树头砍下来,挖坑埋上,压实压好。甭管它。嘿!不久还真钻出不少嫩枝,可惜没人养护,糟蹋了不少,没活多少。光种不管,是历来植树的弊病。

--  作者:闯北走南
--  发布时间:2009/3/12 16:57:00
--  

  干什么都得讲究科学,都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植树如此,其它事情不也一样吗。


--  作者:沙海归舟
--  发布时间:2009/3/12 17:24:00
--  
穆版主过誉了,咱只是一个园丁,本行业工龄略长一点。
闯北走南版主说得对,干什么事情都要讲科学。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搞长官意志。

--  作者:怡然
--  发布时间:2009/3/13 8:29:00
--  
归舟兄说起植树来,从古到今,头头是道,佩服着。

想起原先所居住的林场,在七·八十年代时,那里是花果满枝,绿树成荫的。可现在,树木已被砍伐的所剩无几了,沙丘也已慢慢地包围着房屋,林场机制也瘫痪了,人们也大都搬迁了,真是满目苍凉了的。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应该是个全社会重视的话题的。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9/3/13 9:11:00
--  
楼主自称一园丁,
早就技高达师行,
娓娓谈起植树史,
真叫我感学问深。

--  作者:兔子念经
--  发布时间:2009/3/17 21:23:00
--  
长知识!
--  作者:轻舟
--  发布时间:2009/3/18 6:05:00
--  
在绿化方面来个“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