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散文小说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7) ---- [原创]关于知识青年的组成成分的分析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7&id=18377) |
-- 作者:海亮五三 -- 发布时间:2009/5/4 15:28:00 -- [原创]关于知识青年的组成成分的分析 关于知识青年的组成成分的分析 在知青网上看到不少人提到关于知识青年的组成成分问题,而且看法上还有不少的分歧,我想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来发表发表看法还是很有意义的。 我是这样看知识青年的组成的:我认为,我们所说的知识青年,它的主体应当指的是由文革中积极的参加了运动的红卫兵们转化而成的这一部分知识青年,也就是所谓“老三届”,也就是文革初在校的初中和高中这六届学生。他们这一部分人数量多文化高,素质也高。他们是知识青年的代表。 再一个层次应当说是六九、七零这两届学生了,文革的初期他们没能够上中学,而是在小学里当了头牌老大,他们是紧随着老三届下的乡。由于他们年龄小文化水平低,所遭受的磨难和不公平待遇比之老三届还要多,他们基本上也可以归于老三届的范畴。 他们这一部分知识青年命运最惨,当年他们是城市里不接受,在农村里又不被认可,他们是在夹缝中生存着。他们的家庭也遭受了极大的牵连。 再有就应该说是下几届下过乡的学生了。这时候的下乡政策已经发生了变化,基本上都是就近下乡了,而且,一半下乡一半留城、定期招工等政策也正常化了,他们遭受的压力明显的减少了许多。 知识青年中比较特殊的成分是那些投亲靠友下乡的,还有社会青年下乡的,他们下乡的途径目的,和下乡以后的待遇,与以上那些知识青年们是不一样的。 更应当说到的是老一辈知识青年,也就是邢燕子、侯隽他们那一辈青年,他们是知识青年的排头兵,而且在农村的时间最长,他们的大部分至今仍生活在农村,然而,他们更与后来的知识青年有差别。在政治背景、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工作安排等许多方面与后来的知识青年不一样。 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文章,文章里列举了好多数字来说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有不同观点的文章,列举数字来说明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好的作用。但我们从对知识青年的组成成分的分析中可以体会的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的政治含义占有了绝大的部分,所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和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可能得到一个全面的解答。 还看到一种观点,认为在知青范围内,老三届被神圣化了,老三届的话语权也太大了。但我们从分析中也可以看的出,在知青中,老三届的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们文化高素质高,说出话来肯定会更有份量。 其实在知青范围内,话语权是平等的,尤其是在知青网上,谁都可以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谁说出了我们知识青年的心里话,都会受到大家欢迎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当否,请知青战友们批评指正。 |
-- 作者:闯北走南 -- 发布时间:2009/5/4 17:51:00 -- “其实在知青范围内,话语权是平等的,尤其是在知青网上,谁都可以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谁说出了我们知识青年的心里话,都会受到大家欢迎的。” |
-- 作者:冷雪峰 -- 发布时间:2009/5/4 18:20:00 -- 比较赞同楼主的分析,关于“知青”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确内含比较广泛。因此关于“知青”的生存状态、思想意思、后来的处境……都有不同的见解,为此也产生了很激烈的辩论……所以,我也认为,不能只根据自己的处境来定论整个的“知青”群体。 我在“论坛帖吧”栏目里发表了《初谈“知识青年”》一文,就是对“知青”群体的一种分析,希望提出宝贵意见。 |
-- 作者:二黑 -- 发布时间:2009/5/4 18:20:00 -- 剥夺了老三届的“话语权”,就可以畅通无阻地否定上山下乡了。 |
-- 作者:小红柳 -- 发布时间:2009/5/4 20:09:00 -- |
-- 作者:二黑 -- 发布时间:2009/5/5 9:03:00 -- 昨天发了跟贴,怎么又找不到了? 知青的组成成分问题可分类研究,不过楼主是以毕业年届分析的,那就从这方面说吧。 1968年以前的历届知青主要是返乡和城镇下乡两类,前期以返乡为主,后期城镇知青多起来,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这两类待遇和境遇不同,红柳已做分析。 1968年以后就有些复杂了,先是“老三届”,紧接着是所谓“新三届”,然后陆陆续续地动员直到1976年。老三届不仅有高中生,也包括初中生,所以数量大、安置范围广、经历的时间也长。而新三届及此后的几届不论年龄、文化、经验等都远不及老三届,而且他们去下乡时,老三届的已经插队若干年了。所以事实上只有老三届才能算得上上山下乡运动的主体,他们拥有“话语权”不是从谁手里抢夺的,而是历史赋予的。 在这里,要说一下的是,中国社科院的专家本身就是“老三届”,他们发表著作、言论和观点的时候,是否考虑到自己的立场?譬如他们说老三届“不是吃苦最多的人”,那么是谁“吃苦”最多呢?再譬如他们说老三届的“话语权过于神圣”了,那么以他们的老三届身份发表的言论是不是算“超级神圣”? 自己扇自己的嘴巴子,这样的“专家”真正让大家长眼了!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9/5/5 12:11:00 -- 下乡回乡皆知青, 付出得到同样情, 历史时代所决定, 不必划分太精深。 |
-- 作者:海喜 -- 发布时间:2009/5/5 18:04:00 -- 知青网是广大知青们的家,我们在这里潇洒自由,很温馨,欢迎大家来论坛交流。我在这里学了很多东西,长了知识,谢谢广大知青网友们。 |
-- 作者:欧肯河 -- 发布时间:2009/5/5 22:15:00 --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09-5-5 12:11:00的发言:
下乡回乡皆知青, 付出得到同样情, 历史时代所决定, 不必划分太精深。 赞同! |
-- 作者:海亮五三 -- 发布时间:2009/5/6 10:42:00 -- 那么多的知青战友关切这个问题,很是欣慰。这个问题大家多谈一谈确实能更好的认识我们自己。我谈观点的基点,一个是数量,一个是经历的磨难,看了大家的看法,看来这个基点也不能全面的说明问题。但无论怎么说,我们谈这个问题并不是要宠谁,或是排挤谁,所有当年下过乡的青年都是我们的知青战友。那一段生活已经经历,已成历史,争高争底没有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