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散文小说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7)
----  忆儿时夏夜纳凉景,说晚清博才顾尚之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7&id=22228)

--  作者:小红柳
--  发布时间:2009/7/12 0:05:00
--  忆儿时夏夜纳凉景,说晚清博才顾尚之
  

忆儿时夏夜纳凉景,说晚清博才顾尚之

  
  记得儿时放暑假,早上帮家里干点杂活,吃过早饭大人们上班去了,我就沿着小镇和周边农村玩,还带着家伙(皮弹弓),掏鸟窝打麻雀是我的拿手好戏。要是专心一点打麻雀,可以干上十多个呢,红烧麻雀是我从小就会做的。家里一段时间两个常菜是靠我的,一个就是早上我沿着我家的河沿的水里的木桩撸上一碗螺蛳,还有就是搞不好红烧一碗麻雀。其实我家还有鸟枪和气枪,父亲在浙江平湖工作,他不在家我不会动他的东西,我的家伙就是弹弓,打起来准着呢,在小镇上数得上号的。我奶奶是希望我每天一碗螺蛳,一碗麻雀,家里开支就省了,奶奶是个理家的好手,镇上都管她叫“大阿姐”,老土地了,没人不认识她。我就成为“大阿姐的孙子”……
  
  玩了一上午,肚子饿了回家吃中午饭。午饭后,爷爷和妈妈继续上班,奶奶睡午觉,我又出去玩了,接下来就是我第二个强项游泳。不在自己家的河边游,是个码头乱哄哄的。全镇小孩都到小学边上河里游,那个地方船只少,两边是个石头岸,而且学校对岸有个像我家门口差不多大小的河滩阶,水也干净。学校这边也有一个河滩阶,一边还有一个直角石岸,可以加助跑跳水,虽然也只不过有三米跳坛一半的高度,却吸引孩子们列队跳水表演,也许这才是吸引人的地方。
  
  小镇也有高台跳水的地方,那是从公路桥的栏杆上往下跳。呵呵,这些地方都少不了我。有一次,不愿意这么玩,就练游泳的耐力。两个人就从小学游到北边一条叫“横塘河”,那条河稍宽大些。不过,怎么也有一里多地。游到“横塘河”爬到岸上休息,远远看到一个坟墓,还比较大,走进一看还有碑文呢,落款还是县人民政府,墓地主人叫“顾观光”。可朋友说,这要磕头的,否则游回去要是遇上水鬼,就没命了。我想,这是迷信,不过磕头也不难,于是两人爬下磕了三个头。不过自己想想也可笑,穿个裤头浑身水淋淋在坟头磕头像啥样呢?休息一会儿,两人又游回去了,哈哈,心里没鬼哪来的水鬼?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每天下午总是在大人们下班前回到家里,到家不好意思,也就主动帮家里再干点杂活什么的,吃了晚饭提水是我的事,那时镇上没有自来水,都用水是河水或者井水。喝的是水缸的水,一般都是晚上将水缸灌满,有时还放点明矾之类,到第二天,水缸里的水清澈见底。杂活干完,接下来就是夏夜纳凉。我纳凉有两个地方,一个是自己家门那个河滩阶(也是小镇的水路码头),还有一个地方是小镇的中心桥——“永寿桥”。那个地方像上海的外滩一样,人多需要提前占地方。我家门口河滩阶都是邻居们。
  
  夏夜纳凉少不了数星星,看着北斗星转,少不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河边蚊子多,有时搞上一堆烟熏蚊子,其实连人也熏着了。南方的乡土文化传承与夏夜纳凉紧密相连,如同北方围着火炉(热炕)唠嗑一般。我奶奶在镇上算是能说的,加上她的祖辈就在这个小镇上的,这个小镇由于挨着浙江,操着江浙两地混合口音,虽然过去归松江府管,其实是个三不管的地方,当地的居民有几份野性。抗战时期,国民党、共产党游击队和日本人的“和平军”都会到这个小镇来,还有土匪与海盗。夏夜纳凉说这些事很多,“永寿桥”那边吸引人,那个地方就是个故事会,还是一夜一夜的联播呢……
  
  那个晚上我将白天见着的“顾观光”的墓问我奶奶,这是怎么回事?在我们家在家户口的,除了我就数我奶奶有文化了,我高小毕业,奶奶初小没毕业,可是私塾念了两会,一会是给自己念的,一会是陪自己妹妹又念了一会,加起来也念了七八年的书,我爷爷是文盲,我妈先头也是文盲,后来靠毛主席的福,扫盲了,摘帽了,但水平还是赶不上我奶奶初小没毕业的,毕竟她念过两回了。
  
  奶奶说,我生于1902年,那个顾观光比我还要大100多岁。咱们家河对岸西面就是顾观光的老家,在镇上都叫他“顾尚之”,这个老家现在还住着他的曾孙女,跟你爷爷在一个单位工作,她比我小十多岁,大儿子也在你爷爷这个单位。她的太爷爷在镇上很有名望,是个医生,写了不少书。我爷爷说,听说全镇人要想知道天气预报就看他,他要是出门就诊带雨伞,今天就下雨,他要不带雨伞,今天不会下大雨,最多是云里雨掉几滴,用不到雨伞。爷爷还说,顾尚之看天象很有一套,松江府与杭州城都要请他去的。妈妈也说,我们平湖人都知道顾尚之的,医道高明,专门为穷人看病。有一回平湖一个大财主久病、久治不愈,几十里地来请他治病。第二天顾尚之徒步走到平湖,光着脚进财主家门,由于老医生穿着破旧,家丁不让进,还误为冒名而来,把他气得不轻,看完病就走人,主人备轿相送,他不受,仍赤脚而归。后来再请他,他就不去了,说病基本治好,养养就好。
  
  奶奶也说,顾尚之医德高尚,看不起病的,他也给治,他两个儿子都参加洪秀全的太平军,这一家人心都向着穷人。爷爷说,人民政府是62年为顾尚之修墓立碑的,说明人民政府正确评价顾尚之的,虽然他家现在成份比较高点,每次运动来没什么事的,他们家人缘好。奶奶还说,一日顾尚之行医到秦皇山脚下(离小镇三里地),看见一位后生肚子疼,顾尚之蹲下给他一诊脉说,不好!你空腹吃那么多鸡肉,要胀死的。后生心想,我吃鸡他怎么知道?真乃神医!其实顾尚之知道这个后生的底细,后生是个孤儿,生活吃了上顿无下顿,手脚不干净,就用这个办法逼后生承认偷人家的鸡吃,后生没办法只好承认,顾尚之要他保证以后不再偷东西,才给治病,原来是后生肚子里蛔虫打滚所致。后来顾尚之出诊又经过此地,后生他双手捧着一只母鸡,说要报答先生救命之恩,也承认他是偷来的,发誓最后一次。顾尚之心想,生活所逼,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对他说把鸡放了,你跟我走吧。这个后生以后就是顾尚之家生活并干一些杂活。
  
  其实,顾尚之的曾孙女的小儿子和小女儿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小儿子比我大两届(当地插队),小女儿比我小一届,一块儿去屯垦戍边,还是一个连队的呢。儿时夏夜纳凉给我不少的知识,比起现在孩子玩“魔兽世界”强多了。其实在我奶奶嘴里连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异样的。虽然儿时物质生活没有现在好,但是记忆中的笑,还是那样的灿烂……
  
  后来,我上大学了,学的是数学,看过一些中国数学史。这个顾尚之就是清末国内很有名气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西方传入中国的《几何原本》经多人翻译,最后由他校订的,自己还出了几部数学专著,《算剩初编》、《算剩续编》、《算剩余稿》、《九数外录》等,他的《九数外录》所辑的十篇文章有六篇是关于数学的,四篇是关于力学的。这四篇力学文章的题目是:“静重学记”、“动重学记”、“流质重学记”、“天重学记”,即静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和天体力学。他在当时是以研究对数而著称,撰有《对数衍》一书。 在天文学方面有《周髀算经校勘记》、《读周髀算经书后》,在他那里我国历代的历法与西历、回历一一加以比较,探求用新的方法(有几种方法)来计算古历法中闰年误差日的数值。他用数学的“演积术”推断出《开元占经鲁历》,创立了一种以日法中的朔日余数辗转相减的办法,使日法在百万年以上都可以求得。他还出了许多医学专著,他辑《神农本草经》3卷、《伤寒杂病论集》、《素问校勘记》、《灵枢校勘记》等这些中医学专著现在还有出版。家乡的文化人称他“一味灵”,赞誉他博学精医。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顾尚之虽三试不售,遂无志科举,承世业为医,但自学成才,博览群书。让大家都记住这位了不起的人,一个“布衣本色松风骨,名医之高风亮节”的人。顾观光(1799~1862)字宾王,号尚之,别号武陵山人。他有几年应朋友相约在杭州专门对史书进行校勘,他对清朝时期的史书进行整理、归类和勘误,为我国的图书事业起过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顾氏《校勘记》也非常有名,还有他的《武陵山人遗书》都是对史书、医书、数学、天文、历法中不少错误进行了大量修正,光是目录就可以编成书……
  
  我想如果他是个贵族或者是名门之后,我们后人对他的了解程度和他的知名程度将是另一番景象。另一个原因也许是他对大清朝的政治倾向这个因素,他不满清政府晚期的腐朽没落,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参加太平军也可以看出他的政治倾向了,他家爱妻唐氏和第三个儿子又相继去世。他第二年悲痛成疾,于同治元年(1862年)郁郁而逝。墓葬于我的老家钱圩镇西北。
  


--  作者:感恩
--  发布时间:2009/7/12 9:39:00
--  
早上好 !拜读!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9/7/12 10:04:00
--  
故里知名人物事,
楼主细细道来时,
童年幸福永在心,
家乡名人介绍实。

--  作者:小红柳
--  发布时间:2009/7/12 12:29:00
--  
  
谢谢感恩!谢谢龙版主!
  

--  作者:海喜
--  发布时间:2009/7/12 15:07:00
--  
 笔文细腻,写的真好!很下功夫的!拜读
--  作者:闯北走南
--  发布时间:2009/7/12 15:51:00
--  
    我很喜欢楼主这些回忆儿时往事的文章,生动活泼,真实反映了江南小镇上的风土人情。
--  作者:小红柳
--  发布时间:2009/7/13 6:19:00
--  
  
谢谢闯北走南!
  

--  作者:土坷垃
--  发布时间:2009/7/16 10:39:00
--  
  
怎么看此人很厉害!科学家也!
  

--  作者:晴空
--  发布时间:2009/7/25 18:02:00
--  
顾尚之虽三试不售,遂无志科举,承世业为医,但自学成才,博览群书。让大家都记住这位了不起的人,一个“布衣本色松风骨,名医之高风亮节”的人。顾观光(1799~1862)字宾王,号尚之,别号武陵山人。他有几年应朋友相约在杭州专门对史书进行校勘,他对清朝时期的史书进行整理、归类和勘误,为我国的图书事业起过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顾氏《校勘记》也非常有名,还有他的《武陵山人遗书》都是对史书、医书、数学、天文、历法中不少错误进行了大量修正,光是目录就可以编成书……

读文感叹顾尚之虽未中举,但观其有真才学,那些历史上的众多“狗屁举人”之类与其相比,前者是高山,后者乃粪土
--  作者:土左情深
--  发布时间:2009/7/28 16:24:00
--  
回忆儿时的趣事,读起来很开心,真实反映了江南小镇上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