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散文小说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7)
---- 粗人谈《三国演义》人物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7&id=31051)
|
-- 作者:杜明
-- 发布时间:2009/11/16 21:10:00
-- 粗人谈《三国演义》人物
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我在一个论坛看过一篇讨论《三国演义》的文章,可惜找不到了,是评论关于三国演义中哪个人最受公众喜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70年代一个日本人作了个统计:中国人最喜爱诸葛亮。日本人最喜爱赵子龙。这个日本鬼子是否别有用心,我无证据。但分明是有讥讽中国人爱耍心眼;日本人尚武的含义。我不喜欢这篇文章。 历史学家中喜欢周瑜的不少,十几岁散尽家产随孙策打江山,是个大度、宽厚、有智谋、有远见的人。且精通音律,有“曲有误周朗顾”的说法。也就是说乐队中谁演奏错了,周瑜的目光就会看谁。是难得的音乐天才。可惜这个帅哥英年早逝。又被罗贯中损了形象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是罗贯中写的。“生子当如孙仲谋”一语在《三国演义》之前几百年就流传。曹操心中是看重孙权的,而不应是刘备。且吴国是在蜀国之后被灭,也间接说明魏的最难对付的对手是吴。刘备不能当最受公众喜爱的人物。 当然 少不了也一些人喜欢曹操。 仅就《三国演义》内容而论: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太对了。 管仲为讨主子欢心在小白身边留了竖刁、开方、易牙三个小人。三个小人最后成了大患。 诸葛亮为讨主子欢心留了黄晧,最后成了祸根。太类似了。 管仲使小白风光了一阵,但他死后不久齐国大乱,霸业尽失。但齐国还没立刻被灭。诸葛亮死后蜀国很快被灭。又太象了,诸葛亮不及管仲。 乐毅拔70余域只余两城未克可谓能指挥,有军事才能。虽然乐毅被骑劫代替之后燕国最后战败。乐毅当仁不让还应是个出色的军事家。诸葛亮虽打了不少胜仗,没有乐毅战功显赫。且用错过人、战略战术上都有问题。让姜维一个80后打败好几次。比乐毅差更多了。 赵子龙常胜将军。但没独立的带兵指挥过大的战役。 我这人怪,我看好张辽。 张辽也是武艺高强。 白门楼吕布求饶,张辽怒斥之。表现出大丈夫气节。 屯土山约三事,张辽这边劝曹操、那边劝关羽。一个人来回跑,把马累够呛。报了关羽在白门楼救他一命之思。更妙的是关羽虽救了他,却让他欲死不能当了回叛徒。这一回他也让关羽当了一回叛徒。恩怨都在一次作了了断。是知思图报可交之人。 最出色是张辽威振消遥津。力量对比是以少胜多。本阵营中主副将不和,且自己不受曹操信任不是嫡系,副手却是曹操心腹。本阵营中恐惧心理普遍。先说服了别人,又鼓起士气。以少胜多,险些活捉孙权。杀得东吴小孩夜里哭时一提张辽都不敢哭!比曹操号称百万大军兵败赤壁强了百倍! 关羽被吕蒙白衣渡江抄了后路。阵前问过“文远兄别来无恙。”后却提到白门楼。分明是求张辽看在白门楼之事放他一马,气节尽失!面对关羽一点不怵,张辽说:人情屯土山约三事己经还完了。现在是各为其主。好一片忠心赤胆。比华容道关羽以私废公强了万倍。 只怪吕布不成器,只怪阿瞒瞎了眼。把一个武艺高强、军事才能突出、能团结本阵营战友。会作政治思想工作、。忠心耿耿、不以权谋私、有大丈夫气节的人材误了。 无奈自古以成败论英雄,名将靠明主;名主靠明将。其实《三国演义》武将中形象最完整的人物应当是张辽。
|
-- 作者:兔子念经
-- 发布时间:2009/11/16 21:39:00
--
写文看事,就得要这样的眼力!
好文章!
|
-- 作者:设字209
-- 发布时间:2009/11/16 23:21:00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好帖拜读.jpg:

|
-- 作者:清风出袖
-- 发布时间:2009/11/17 9:14:00
--
杜明的文章很有新意!
我觉得,虽然在三国演义中篇幅不够显眼,还有一位人物也应该一提,那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曹阿瞒为了得到他,将他的母亲扣了,本来就是军阀混战,为了争权夺利,说不上战争的阵营谁对谁错。可是人的一生母亲只有一个,为了自己的母亲,他只得离开刘备,到自己母亲的身边,不忍母亲蒙难,这是孝道。
|
-- 作者:闯北走南
-- 发布时间:2009/11/17 10:15:00
--
三国和西游、水浒不同,对其中的人物不同的看法最多。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9/11/17 11:49:00
--
三国演义人物多,
各有评价不相和,
或是不同角度看,
即有不一结论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