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散文小说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7) ---- 对“知青”是“针孔成像”还是“一孔之见”?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7&id=77375) |
-- 作者:小红柳 -- 发布时间:2012/6/11 16:54:00 -- 对“知青”是“针孔成像”还是“一孔之见”? 对“知青”是“针孔成像”还是“一孔之见”? 近期由于电视剧《知青》开播,“知青”的话题又在热议之中。作为历史上曾经的一员关注也自然。去年也度过了自己上山下乡屯垦戍边的四十周年聚会,算是小字辈了。多数知青是前一两年就聚过了,新疆知青看来要进入五十周年的相聚了,再早还有…多数的曾经的知青还是愿意相聚的,这也是个事实。去年俺们上海籍内蒙兵团五团一连原65人,除去世的几位,个别人没有联系上个别没有参加的,参加聚会近60人,北京、石家庄、天津、济南与浙江籍战友也来了不少,还有当年老兵,没发什么邀请,现今的农场领导与农垦局领导派代表千里迢迢不请自到,依旧留在农场当兽医上海籍战友也参加了,聚会总人数近150人,相聚在上海远郊的一个小镇上。其实,再相聚是缘。有人说俺的开场白“姐们、哥们、同学们、战友们……”很给力! |
-- 作者:闯北走南 -- 发布时间:2012/6/11 19:46:00 -- 《知青》热播,多半还是过来人在争,我关心的是有多少年轻人关注这个戏,看来不是很多。 |
-- 作者:老黄牛 -- 发布时间:2012/6/11 20:31:00 -- 谁也没说知青与文革等同吧?但知青是文革一部分这是事实,文革前也有上山下乡,但大规模以学生为主的整体下去,不就是文革后期的事吗? 楼主有些观点,俺持不同看法。
|
-- 作者:小油灯 -- 发布时间:2012/6/11 23:32:00 -- |
-- 作者:小红柳 -- 发布时间:2012/6/12 0:10:00 -- 以下是引用闯北走南在2012-6-11 19:46:00的发言:
《知青》热播,多半还是过来人在争,我关心的是有多少年轻人关注这个戏,看来不是很多。
目前没有来自他们的观点,但大学生村干部正在进行。
|
-- 作者:老黄牛 -- 发布时间:2012/6/12 9:44:00 -- 年轻人凭啥要关心这个电视剧?俺们国家对文革与知青的很多话题是三默其口的,也不正视与好好反思俺们国家的历史现实,现在下一代根本对文革与知青那时代都茫然了。 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自己历史上的缺点或错误,总是不厌其烦的向后代展示、警示,建立博物馆,保存历史遗迹,以警示后人与显示当代的进步,以防止再次发生那种错误,可俺们呢?俺们是国外国内实行的某种双重标准,不是吗?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12/6/12 9:48:00 -- 能够播出就挺好, 凡事步骤挺重要, 认识统一待时日, 且愁少年不知道。 |
-- 作者:小红柳 -- 发布时间:2012/6/12 11:33:00 -- 周恩来书法——知青诗词(图) 壮志今酬,农村显身手。 哪怕汗浸衣衫透,春种又秋收。 担起千辛万苦,风狂雨骤何愁?! 看来日麦香禾壮,把生活织成锦绣。 录一个参加农业生产的中学生的新词 周恩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语境,周总理抄录的这首新词,就是那个时代语境体现。 秘书赵炜说,总理经常会写写毛笔字,这首小诗就常被书写,他很关心知青。 那会儿说“祖国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很正常,用现在语境奚落当年可取吗? 许多事例证明,现在骂骂咧咧最凶悍的恰恰在当年最“革命”的。呵,投机! |
-- 作者:老黄牛 -- 发布时间:2012/6/12 11:53:00 -- 俺们那时去农村那是对的了?正常上学被打乱,青春被耽误,以致后来抱着孩子去读书,下岗无数,全是正常的了? 中国被拉后了多少年,也是正常的了?!一代人脱节。。。。 从知青下乡开始,自1962年至1979年,城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17 764 800 人;相同时间从高小或初中(包括农业中学)毕业的农业户口回乡知识青年 12 432 200人。将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这两种“知青”加起来,一共是 29 497 000人,四舍五入后可以说是三千万。 至今仍有80万知青留在了乡下和边疆。年龄大都在50—60多岁左右。其中积劳成疾,贫病交加,有之。 哈哈哈,真是怪也! |
-- 作者:共同 -- 发布时间:2012/6/12 13:37:00 --
我是文革前的老高中,本该上学校这个大学,却上了广阔天地社会这个大学。 七七年恢复高考,我带着五个月的儿子考大学,不费力以高分被录取。
我们班同学年龄最小的58年出生,最大的1945年,相差13岁。不论高考成绩, 还是入学各科学习成绩,排在前列的几乎都是老三届,还几乎都是下过乡插过队的。 毕业后,同学们分配在各个领域,做出成绩成为各单位骨干领导的, 还是这伙有上山下乡经历,有社会实践的同学。 不能不承认,社会这所大学对我们后来学习、理解、掌握科学知识帮助很大。 不管是理科思维,还是形象思维,学习科学知识离不开认识论和方法论,而认识论和方法论又绝对离不开实践和认识的积累,升华,修正到再提高。 有了这个过程,文化知识的学习,科学知识的掌握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是我的切身体会。
谢谢楼主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