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三晋大地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82) ---- 山西十问之五——山西的民风民俗如何?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82&id=15543) |
-- 作者:汾酒传香 -- 发布时间:2009/3/11 21:47:00 -- 山西十问之五——山西的民风民俗如何? 山西从北往南,地杰人灵,民风古朴,民俗各异,那可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怎可一语而概之?只是择段讲来,大家开心一笑吧。 讲故事一: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
-- 作者:汾酒传香 -- 发布时间:2009/3/11 22:20:00 -- 讲故事二:山西婚姻禁忌趣谈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坏,对于当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颇多。比如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别是乱伦禁忌在世界各国都非常严格。在中国人眼里,乱伦不仅伤天害理,且为禽兽不如的行为。再婚禁忌也很严格。这里我们只谈常见的有关婚礼方面的一些禁忌。 |
-- 作者:汾酒传香 -- 发布时间:2009/3/11 22:27:00 --
讲故事三:踩高跷的历史传奇文化 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
-- 作者:汾酒传香 -- 发布时间:2009/3/11 22:30:00 -- 讲故事四:龙灯舞
龙舞,有的地方称之为“舞龙”,也有的称之为“龙灯舞”。这是在山西省境内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闹“红火”、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民间艺术,这种传统的艺术节目,大都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 作者:汾酒传香 -- 发布时间:2009/3/11 22:36:00 --
讲故事五:平定元宵塔火
平定元宵塔火,亦名“棒槌火”,是山西平定县境内特有的习俗,元宵塔火,常常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观赏。 |
-- 作者:汾酒传香 -- 发布时间:2009/3/11 22:40:00 --
讲故事六:五台民情乡俗
|
-- 作者:汾酒传香 -- 发布时间:2009/3/11 22:45:00 -- [原创]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讲故事七:山西节日民俗
山西,是中国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最初的含义,正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史籍中记载的“夏都安邑”就在境内。而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在历史的发展中,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传统风俗融入汉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 全省境内,名山众多,建有佛、道两教的许多寺观。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盛誉九州,驰名海外。强大的宗教文化,构成了境内儒、释、道共存的民俗现象。山西还居住着许多回族人民,传统的回族节日,又为境内的岁时节日民俗增添了异样的光彩。 历史上,山西山多交通不便,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显得特别封闭。因此,虽然是同一个节日,却往往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纪念的形式各异,甚至相左,呈现出多层次的瑰丽色彩。但就普遍性讲,全省仍具有明显的农业生产特点。农忙季节,一个月内一般只有一节,只是体现一种信仰,活动形式简单,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闲季节,节日的数目相应增加,民俗活动中 ,娱乐上升为主体 ,内容庞大,形式复杂,最典型的就是过年,用民间语言来说 :“ 正月天天都是节。”这种安排,也体现着岁时节日的精神调整作用。每一个月的节日,是对这个月生活内容的调整。正月,又是对全年生活内容的大调整。民俗语言说:“受了一年,就盼过年。”最简炼、最概括、最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不管是农忙季节的家庭民俗活动,还是在农闲季节的社会群体民俗活动,勉励农事,祈求丰收,祭祀土地等均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活动,今天虽然绝大部分演化成娱乐形式,但是却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渴望有吃有穿,希冀幸福生活的传统心理。 春节民俗 :祭灶节 除夕 春节 立春 春联 窗花 年画 饺子 爆竹 春季节日 :填仓节 青龙节 寒食节 清明节 夏季节日 :四月初八 端午节 六月六节 秋季节日 :七夕节 中元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季节日 :送寒衣节 开斋节 冬至节
|
-- 作者:汾酒传香 -- 发布时间:2009/3/11 22:57:00 -- 讲故事八:山西民间锣鼓
山西民间锣鼓被誉为“中国第一鼓”。 鼓是我们祖先的乐器,远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鼓。不但有黄帝造鼓的传说,还有出土文物佐证,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传至今日,全国的鼓有上千种,山西的鼓品种亦不下几十种,上溯到远古文化的“土鼓”,“鼍鼓”,下及现在从大到周盈丈几的帅鼓到小才几寸的手鼓,山西确是中国鼓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鼓在山西,族旺支繁。既有自成一家的清锣鼓,又有吹打锣鼓、鼓舞、锣鼓经及庙堂锣鼓。丰厚的积淀,多彩的艺术,凝聚了多少民众,又使多少中外学者专家把取景框对着它来。鼓文化已成为三晋文化的代表,成为黄河文化的一面旗帜,不但为三晋大地添彩,更为中华民族增光。 一、清锣鼓 清锣鼓主要有《威风锣鼓》、《太原锣鼓》、《绛州鼓乐》《岳村孤子》、《斤秤锣鼓》等。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相传,公元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这种锣鼓的特色就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 第一,音响威风。看威风锣鼓,在未见其形时,早闻其声厂,而且如雷贯耳,非同凡响。其实它所使用的乐器很单纯,只有鼓、锣、铙、钹四件。传统配置比例是鼓2锣8铙4钹2。现在人数扩大,多到四、五百人,加大了鼓和锣的比例,使音响更加突出。演奏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乐句处理多以“句句双”出现。上百面鼓,几百面锣,成百付铙钹,共鸣齐奏,音响如天地轰鸣,使人感受到当年李世民领兵征战的威风。由于节奏变化多样,有2/4 3/4 4/4, 还有 3/8 5/8出现,因而呈现多种色彩,让人感觉到趣味无穷,宏亮而不单调,刚劲而含有柔美。 第二,曲式威风。威风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缀成套。其多段体套曲一般分“帽头”“主体”“收尾”三个部份。曲式、句式、节奏多为行进式;曲牌名称亦大多从军事而来:“单刀赴会”、“三战吕布”、“四面埋伏”、“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演奏多从“擂鼓”开始,起伏相间,张弛结合,但又不离气势雄宏的主题,造成一种刀光剑影,兵刃相交的战场意境。 第三,场面威风。威风锣鼓的演奏多到几百人,一律古代士卒装束,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退,左右开合;一忽而风卷残云,一忽而雨打枯叶;分开的象八卦,云集阴阳双合。那场面实在惊人,也着实感人。 第四,舞姿威风,队员在表演时,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反扣前冲”、“回扣后弓”;铙钹手有“大镲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鼓锣镲在这里也变成刀枪剑,演奏员已成为将尉卒,威武雄壮,一股杀气,“舞”成了“武”。演奏中又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铙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又显得五彩缤纷,给予人以悦目舒畅之感,“武”又成了“舞”。
太原锣鼓所用乐器分大小两组,以大家什享名。其乐器为大鼓(有的直径五尺左右)、大铙、大钹,大鼓为领奏。小家什为战鼓、马锣、二钹铰子。在曲式结构和打击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重章迭句、长短错落,象似古典诗词的句式结构,能给人以厚重紧凑,回环反复的印象。演奏中常常使用急煞停顿,如乐谱中的休止,给人以干净利索的深刻印象。演奏徐缓时如潺潺流水,急骤时则似大浪奔腾;轻敲时鸾铃叮当,重击时霹雳轰鸣。演奏者情态激奋,忽而抛镲亮相,忽而怀抱金瓜。音响、感情、表演交织融汇,引人人胜。 太原锣鼓常常把竞争引入演奏,分两队对垒进行。甲队一曲终了,乙队一曲开始,或两队同时开打。这种对台演奏,越打越来劲,越看越振奋,有时演奏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不肯罢休。
《秦王破阵乐》。秦王,李世民登基前的封爵。唐初,朔州刘武周反叛,占领并州,锋及河东,齐王李元吉败北奔回长安。李世民请命领军渡河东征,屯兵绛州柏壁,东打西杀,南击北进,一举收复并州,保住了李家天下。在他北定太原凯旋归来时,军中作《秦王破阵乐》以迎。史载此乐以“擂大鼓为主”,“杂以龟兹之乐”。现今,新绛不但有“擂鼓台”存在,还有《小秦王乱点兵》、《唐王出城》的锣鼓曲牌流行。绛州鼓乐的丰富繁荣,恐怕与这个重大的历史源渊相关。 《秦王点兵》。这是一首廿世纪八十年代的新作。在原《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摄取了《汾南车鼓》、《花敲鼓》、《老虎磕牙》等鼓种曲牌成分,成此杰作。它融汇了历史和当今、群众和专家、业余和专业的艺术结晶,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新鼓乐,它两次轰动京华, —次震撼巴黎,是黄河文化的骄傲,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秦王点兵》全曲包括引子、鼓边段、鼓心段、锣鼓段、华彩段、尾声段六部份,紧慢张弛结构得当,乐曲相当完整,它将民间套曲的特点与现代曲式结构相融合,使民间锣鼓乐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乐曲以出兵为主题,从元帅升帐开始,直到官兵进入,列队布阵,点兵习武,准备出征结束。乐器分高低两个声部,高音有校鼓、卒鼓、小件铜器;低音有帅鼓、将鼓、大件铜器。演奏中根据主题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演奏手段,有独奏、对奏、合奏、干敲、花打、混击,慢速、中速、快速;四拍、三拍、二拍。引子里的号角长音把人带进古战场阵地;鼓边采用了击鼓边、鼓邦、鼓环、鼓钉,并与夹板对奏、合奏,新颖多彩。华彩段则吸收西洋协奏曲中的华彩手法,别开生面,映照出将士们临战前的乐观心理。
舞蹈锣鼓是融舞蹈与锣鼓于一体,锣鼓演奏者也是舞蹈表演者,亦称鼓舞。这是一种比较占老的艺术形式,山西有它相当大的家族,现择主要两种介绍。
|
-- 作者:汾酒传香 -- 发布时间:2009/3/11 23:03:00 -- 讲故事九:晋南人的习俗
晋南人爱吃辣椒,是久已闻名的。这也是一种传统的习俗。 晋南一带的老百姓,尤其是运城地区的老百姓,有一句口头语:“光吃辣椒不吃菜,凳子不坐蹲起来。”这大约是运城一带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以辣椒代替菜,或者说是把辣椒当菜吃,已经习以为常了。 人们都知道,晋南的馍很有名,这自然与当地的生活条件有关。因为当地生产的主要粮食是小麦,临汾、运城这两个地区是山西省的小麦产区,是一块有名的晋南盆地。历史上这里称为河东地区,小麦多,当地人吃白面面粉就多。因此,当地人的主食是蒸煮面粉制品,这就是当地人经常食用的馒头、面条。 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常年累月除去吃为数不多的青菜、肉食外,大部分时间食用的菜肴是自制咸菜。比吃咸菜更为普遍的是,饭桌上终年不缺辣椒。辣椒虽然不是价值很高的营养食品,但它可以自种自产,容易通过劳动获得,而且能刺激食欲。辛苦一岁,不求其它,只要在饭桌上摆上一碟辣椒就是极大的口福了。自然,这种辣椒是经过加工的辣椒,是用油浸炸过的油辣椒,当地人称之为“油泼辣椒”。 油泼辣椒,常常被食用者涂抹在掰开的馍上,涂抹得常常使人意想不到的多,油辣辣的,然后把馍的两半合在一处,食用者那种香美的感觉,就别提了,这就是运城人常常说的一句话:“油泼辣子美(mi)太太”,那可算得上是一种享受了。 运城人除去上面的食用方法外,在炒菜时,许多菜肴里也要适量地放些辣椒,以增进或刺激食欲,调节味口。当然,在辣椒收获的季节里,一些人把刚摘取的辣椒当菜生吃,就着饭食,津津有味,也算得上是吃辣椒方面的一种乐趣了。 |
-- 作者:汾酒传香 -- 发布时间:2009/3/11 23:10:00 -- 讲故事十:山西的窑洞 窑底窑
所谓窑底窑者即为窑中窑出,通常在窑之后底或窑旁之地下,垂直打井状深洞约10尺,再在洞底部位,向一方或分向左右二方,各再平行打挖窖窑两个,窖窑口小内大,高可10尺,宽20尺,深约30尺许,如小窑状,有增劈后路或通气口孔者,用防不测。 窑上窑
窑上窑俗称"天窑"。在窑后侧部位,先向下垂直打挖如井洞,深约10尺,再平行向窑侧方向打挖约6尺,即窑与窑中隔厚度之中间部位,然后一直向上打挖,测量其高度已超过窑顶8尺,再平行向前打挖,直到窑洞顶上之端部位,开避天窑一个,其宽、长、高度如前所述底窑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