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三晋大地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82) ---- 到阳高县采风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82&id=27360) |
-- 作者:王崇实 -- 发布时间:2009/9/24 8:41:00 -- 到阳高县采风
本月19-23日我和一位朋友到阳高县去搜集素材,到了隋士营、两家营和下深井等几个村镇,为的是拍摄那里的窑洞和生活场景。阳高县大部分村子都曾经住过知青,与老三届年龄相当的农民都记得当时的事情,非常热情,在下深井因为口渴,到卫生站要水喝,一位姓王的大夫,不但引我回家去喝水,还以西瓜相赠,说起知青的事,也是兴致盎然。前不久也有知青回去看望,并捐款支援农村建设。 现发几张图片上来,在那里生活过的朋友们一定会想起什么。
|
-- 作者:文华胡同 -- 发布时间:2009/9/24 11:21:00 -- 天还是那么蓝、地还是那么绿,又看到熟悉的故土,总有那么一种不知名的感觉。1975年离开阳高,2007年回过村里一次,几十年不见,老乡居然一口能说出我们北京知青的名字(我们走后曾短暂的来过大同知青、阳高知青,但村里人还是对我们记忆犹新),这就是感情。天没有变、地没有变,知青的情怀也没有变。看看那里有什么变化,也是对第二故乡的一种怀念。 谢谢,大画家为我们带来的最新的、最直观的我们曾经生活、插队、徘徊过的地方的信息! |
-- 作者:知老 -- 发布时间:2009/9/25 22:49:00 -- 感谢大画家,让我看到了那熟悉的山影、亲切的土板墙,尤其是那些只保留树冠且被风吹歪的杨树! |
-- 作者:永远的柳遥 -- 发布时间:2009/9/26 8:35:00 --
如果画家有机会再去阳高的话,应到王官人屯看看。那里是坡地,在山脚下,是著名的京杏产地,果树多多,民风淳朴。 尤其是那些只保留树冠且被风吹歪的杨树!坡地的杨树之所以歪脖,是因为呼啸的北风,从北边山口直扑南面的平原,冬天五六级风家常便饭,所以朝南歪。杨树只保留树冠,不是杨树不长树枝,被农民削枝了,低处刀削,高处的树枝,农民也有高招,几米长的杆子,顶端绑上锋利的镰刀,搭着树枝,用力向下拉,树枝飘然而落。所以见到的杨树,高高地保留树冠。农民如此,确有苦衷,缺少燃料为主因,春天嫩嫩的杨树叶可食用,极苦,或喂猪,当年乡亲们常吃,肚子饿,顾不得那么多。
|
-- 作者:知老 -- 发布时间:2009/9/26 18:04:00 -- 以下是引用永远的柳遥在2009-9-26 8:35:00的发言:
...几米长的杆子,顶端绑上锋利的镰刀,搭着树枝,用力向下拉,树枝飘然而落。...
这项工作叫“捅树”,要记工分的。不知是否只是雁北特有的劳动? |
-- 作者:文华胡同 -- 发布时间:2009/9/27 10:19:00 -- 以下是引用知老在2009-9-26 18:04:00的发言:
这项工作叫“捅树”,要记工分的。不知是否只是雁北特有的劳动? 为什么有这种特殊的劳动呢,不是树长不成树冠,也不是不需要茂密的树冠为大地遮阳,而是当地的百姓需要直溜的树干要盖房子、要木材,因此产生了这种特殊的的劳动“捅树”。这种劳动造成了特殊的景观,这种特殊的景观又限制了大地植被的发展。所以,晋北处于黄土高坡,植被是不怎么好的。我们一到阳高开始对这种特殊的景观很是稀奇,为什么树都长成这样子呢?原来是当地人民的习作而造成的。旦愿我们的国土成为绿色的花园,那是需要几辈人、几十辈人辛勤的劳动,否则沙漠化将日益危害人类的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