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大力开展扶贫攻坚项目,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鄂伦春自治旗猎乡经济社会发展由输血型逐步向造血型转变,昔日贫困的鄂伦春猎民迎来了生活的新希望。
六月的大兴安岭满目葱郁、生机盎然。记者一行驱车赶到在鄂伦春自治旗托河办事处,只见大兴安岭深处这片<!--ADV_CONTENT-->黑土地上一排排白色的黑木耳菌苗整齐有序,几名村民正忙着抽水喷灌这些“摇钱树”。
记者走进木奎村猎民白淑兰家,简朴的房舍干净整洁。因自幼身患双侧股骨头坏死,白淑兰家曾一贫如洗,全靠吃低保救济和丈夫打零工养家糊口。去年村里建起黑木耳养殖基地,丈夫苗继军参加生产,当年收入5000多元。她也在旗委的帮扶下没花一分钱做了大手术,病情明显好转,一家人看到了新生活的曙光。
托河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鲍洪文说,2008年上级帮扶他们投资73万元在木奎、希日特奇两个猎民村发展黑木耳种植项目,吸纳猎民参加劳动,人均生产性收入达到1061元。
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人世代居住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以游猎为生。1951年建旗,1958年下山定居,1996年实行禁猎,开始从事农牧业生产。由于不能掌握农业生产技能,多数猎民户长期处于贫困状态,靠政府补助维持生活。
2008年,全旗7个猎民村引进了适合当地资源和猎民参与的生产生活项目,重点发展了黑木耳和滑子菇培植、肉牛肉羊生猪育肥、蔬菜种植、特色养殖、民俗旅游等,目前已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80%的猎民参加生产,历史上首次实现鄂伦春猎民人均生产性收入过千元。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从2008年至2010年利用3年时间,对鄂伦春自治旗进行区域重点帮扶。截至2009年1月末,内蒙古各帮扶厅局共帮助鄂伦春旗实施79个项目,已到位物资共计1.51亿元。 2009年6月14日 信息来源:新华社内蒙古分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