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浓咖啡
-- 发布时间:2009/7/21 23:47:00
-- 【原创】回忆那年那月:三【工副连的生活—初到工副连】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186fb46a01.jpg:

回忆那年那月:三【工副连的生活—初到工副连】
工副连是团部的直属连队,连部和团部设在一起,全连大约有四、五十人左右,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全团工、副业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我们的工作性质可以说从事的是工业生产,而不是农业劳动。相比较而言,工作条件和劳动强度也较之其它连队要好点。也正因为此,我们五十一中到兵团来的大约有三、四百人,可分到团部工副连的就只有我们班的这十了个女生和十了个男生,其余的都是一些凭各种关系进来的后门兵。看来,不管什么年代、什么时期,特权始终存在着,甚至会左右你的人生。除此之外,就要靠你的勤奋和运气了。由此看来,我初到兵团的第一步运气还是比较好的,下一步,就靠我自己的勤奋努力了。
我们学校、我们班分到工副连的十几个女生是:陈洪忠、王克敏、胡小琴、田桂玲、王学琴、彭敏菊、陈淑云、王岩、刘会英、曹春荣、曲桂珍、许素爱、齐淑云、张志兰和我。我们学校分到工副连的那十几个男生,由于我们学校是男女分班,我并不清楚他们叫什么,只记得有一个后来当了男生班的班长,叫夏宝树。但是,就这十几个男生在到工副连生活一个多月以后,团里成立了煤矿就和邱指导员一起调到了煤矿离开了工副连。
工副连由于大部分的兵团战士都是后门兵,连队的人员结构较之复杂,战士们:社会背景差别大,有后门兵和随学校来的,来自天津的好几个区,和平、南开、红桥、河北、郊区的;家庭出身差别大,有高干、普通干部和工人、农村家庭出身的子女;文化程度差别大,有高、初中老三届的,还有六九、七零届,甚至还有从小学直接来的;年龄大小差别大,最大的当时就二十好几了,最小的当时只有十四岁(据说是干部子弟,父母挨整,只好把他送到兵团)。连里要把这些各方面参差不齐,有较大差别之处的战士管理好,使之成为一个步调一致的团队,确实要下点功夫。
我们初到兵团时,最初的几天是修整和学习,第一天,整理内务、搞搞卫生,第二天就开始对我们进行扎根边疆干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
邱河山指导员是一个非常称职的思想政治工作演说家,说他称职,是说他能在各种时间和地点,连续地讲几个小时,其语气是中肯的,就像是在唠家常,让人倒不觉得烦。
那时,没有什么大的场所召开全连大会,所以,都是露天下席地而坐,听他对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开会的环境不怎么好,但他那浓重的河北唐山口音,那慢条斯理的语调,讲的我们也挺受听。我们都静静地、不眨眼地看着他站在我们面前连说带比划、滔滔不绝地演说,愣是把我们这帮青年男女说的热血沸腾,立下了扎根边疆一辈子的决心和誓言。有时说的兴起,直说到夕阳西下,夜幕悄悄地拉开了,我们已看不清他的面孔,但他还在讲着……
这时,你如果从远处看:红红的太阳慢慢地垂落在群山叠伏的西山下,天际被映照的一片血红,在血色黄昏中,几排土坯房前的旷阔草地上,坐着一帮年轻人,一个军人面对大家娓娓道来,天渐渐地暗了、暗了……,人影已显得模糊,天地混为一体,镜头就此定格。让人们感觉不到是远古?还是近代?总之,就像是一幅风景凝重的油画。
而此时,在浩瀚的内蒙古大地上,我们兵团战士头顶天、脚踏地,已向苍穹发出我们心中的誓言:绝不辜负祖国的期望,保卫好边疆!建设好边疆!
除了开全连大会外,很多时间是学习讨论。学习讨论是以班为单位,都坐在宿舍的土炕上学习毛主席著作或语录,然后是挨个发言。那时的我们思想非常纯洁和单纯,纯洁的就像一张白纸,那时我们对毛主席的指示,什么“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屯垦戌边、亦工亦农”等等坚信无疑,认为他老人家让我们接受再教育很有必要肯定有必要,让我们屯垦戌边也是应该的,至于为什么呢?并没有想那么多,那一代人就是这样的虔诚。我们的发言也是一样的真诚,除了斗私批修,深挖私字一闪念,然后就是表态,向毛主席表忠心,无非是扎根边疆一辈子、保卫好边疆,建设好边疆等等一类的话。那时的我们真是豪情满志,也确实想在边疆好好地干下去,但究竟这一辈子怎么干下去,如何接受再教育,接受什么样的再教育,就没想那么多了。
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兵团后来的发展状况看,我心中慢慢有了疑问,我开始思考:我们这些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到边疆和农村来究竟又有什么意义呢,除了浪费国家的经费(据说兵团战士不干活,国家就不用投钱,兵团战士一干活,国家就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可看当时的管理是多么的混乱);草原植被大面积的毁坏;白白的浪费了大好的青春时光;我们又学到了什么?农村和边疆真的需要我们吗?我们又接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呢?算起来从文革开始已经不知道荒费了多少大好的时光,而且这种荒废的时日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终止。我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中,百思不得其解。当然了,这些都是以后想到的。刚开始我们还是坚信不移的。
工副连有三个现役军人,指导员邱河山,连长崔连贵和军医张今生,我们叫他张医助,是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直接分到兵团的,也是我们老乡,天津人。我们学习的时候他们就到各班转转,也听听我们的发言,我们都以为是来检查我们学习的。一个星期以后组建连部,我们才知道是为连部挑选通讯员、文书、会计和卫生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