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辽阔的内蒙古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99)
----  [转帖] “草原儿女赞”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99&id=23663)

--  作者:莫旗知青
--  发布时间:2009/7/31 23:42:00
--  [转帖] “草原儿女赞”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决定,在全区开展“树百名典型、育千万新人”主题宣传活动,内蒙古新闻网开始推出“草原儿女赞”专题,宣传报道在各行各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普通干部群众。
    在百名典型里,本人将“老三届”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此予以介绍。因内蒙古新闻网是分批推出名单和先进事迹,所以将以跟帖的方式逐步贴出。
   
1. 王捷    内蒙古宇航人高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 
    2. 刘廷江  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满都村党支部书记

--  作者:莫旗知青
--  发布时间:2009/7/31 23:47:00
--  
科技创新铸辉煌
                                                               
            ----记内蒙古宇航人高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 王捷

  
    王捷,1956年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上山下乡当过农民,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内蒙古工业大学。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自治区轻化工设计院工作,从事轻化工机械及设备的设计、审核工作,多次参与自治区大型轻化工新建、扩建、改造项目的设计工作,解决了自治区化工生产和建设中多项技术难题,为自治区轻化工事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奠定了个人坚实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1996年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专业技术特长,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王捷被调整到宇航人公司工作,任技术总监,同时兼任内蒙古自治区沙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面主持领导宇航人公司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及技术管理工作。凭借其严谨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工作经验、锐利的目光和创造性思维,紧紧把握公司的技术方向,建立和完善了公司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模式,引领公司在技术创新、成果转 化和技术应用等方面成为我国沙棘产业化发展中的佼佼者和领跑者。

  1996年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领导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沙棘油工业化开发”项目,是我国沙棘行业首次应用超临界萃取技术生产沙棘油,也是我区目前唯一的一套超临界萃取工业化装置。这项技术当时是我国最为先进的前沿技术,为保证其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和设计单位共同研究技术原理,审核每一张图纸;在施工过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缺陷和细节,和设计及施工人员共同战斗在项目现场。在项目试车过程中和操作人员一道亲临生产一线,发现生产中的问题,研究并提出改进措施,并向设计和制造单位提出了多项改进建议,博得了设计和制造单位的高度认可和敬佩,使该项目设计制造和萃取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使用性能上达到国际同类装置的水平,该项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主持领导了沙棘化妆品生产车间的建设工作,在广泛开展技术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独立自主研究和设计了生产工艺、设备选型,建设了我区唯一的化妆品生产线,也是我国唯一的沙棘化妆品生产装置,填补了我国沙棘化妆品和我区化妆品生产的空白,成为我国精细化工的一颗新星,该项目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作为技术总负责和基建总指挥,组织领导了国家 “西部沙棘综合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地点和林盛乐经济园区,远离市区,当时基础条件较差。在两年多的项目实施过程中,烈日炎炎、黄沙漫舞的工地就是他的办公室,走风漏气的工棚就是他的休息室,一碗工地的大烩菜、一桶方便面便成为每天的佳肴。沙棘综合加工利用在我国当时是一个新课题,所以其工艺技术路线的确定、设备选型等技术问题是项目实施的最大难点和关键点。为解决这些技术问题,王捷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了蒙古高原的黄沙和草原,踏遍了黄土高坡的沟沟坎坎,看过了太行、吕梁和雁北的山川。曾经5天到过7个地区,汽车既是交通工具,又是休息的床铺。由于长期的劳累,给他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2005年10月在陕北吴起县考察期间,心脏病突发,经过两天的抢救才脱离了危险。事后单位领导和同事劝他多加休息,注意身体,但是他从来没有为了自己而休息一天,而且是单位每天上班最早、下班最迟的员工,成为公司忘我工作、遵守制度、爱岗敬业的楷模。在他的努力下,圆满完成了项目建设工作,建设成为我国综合利用程度最高、应用技术最先进、生产产品最多、产品质量最高的沙棘加工项目,示范带动我国沙棘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领引行业发展。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王捷同志先后承担了国家、自治区和呼市科技攻关、创新基金、科技支撑、火炬、星 火等各种项目4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项目10项,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呼和浩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自治区石化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同时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3项,参与了2项沙棘产品自治区地方标准的制定,目前正在组织领导2项国家标准的起草,在国内外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由于专业技术能力突出和科技贡献较大,被评为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化工机械师、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王捷同志在28年的工作中兢兢业业、严于律己、开拓奋进、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以其聪明的才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豁达的心态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出丰富的财富,为自治区轻化工及沙棘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行业科技工作者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  作者:莫旗知青
--  发布时间:2009/7/31 23:52:00
--  

牢记宗旨服务农民
                      
        ---
记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满都村党支部书记 刘廷江

  
    刘廷江,男,汉族,1951年1月出生,中专文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现任达斡尔民族乡满都村党支部书记。

  他足智多谋,善于为老百姓办实事几年来,随着党中央多项富民政策的出台和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刘廷江充分发挥了自己丰富的管理才能和种养殖经验,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发展道路,使昔日贫穷落后的满都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并在2007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达斡尔民族乡满都村是一个以达斡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居住村,全村共有434户,2014口人,其中达斡尔族141户,486人,其他少数民族64户,244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78万亩。十年前,满都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到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达5133元,这可喜的变化与刘廷江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多年来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为全村老百姓服务,从发展农牧业、建立村办企业方面引领全村老百姓发家致富。

  农业原是满都村的主导产业,随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刘廷江也紧随形势带领村民调整种植结构,本地传统作物是大豆、玉米,近几年由于连续受旱涝灾害,加之粮食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状态,导致农民从纯农业中的收益不断下降,面对这一现实,他首先自己带头调整种植结构,并号召村干部也要走在全村的前列,于是他去外地购置良种,回来自己试种,成功了再推广,他引进的大豆品种密角王,在正常年景可比本地大豆每亩多收200斤,既增产又增值,第二年他把所产大豆以最低价全部卖给村民,虽然他损失了2000多元,但他心里高兴,在他的带动下,满都村当年的大豆喜获丰收,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几年他又把种植白瓜籽、葵花、高产玉米作为主导项目进行推广,每到春播季节,他便深入到农户家中,苦口婆心做百姓工作,号召每个农户至少种植家中一半土地的经济作物,他又组织村民成立了白瓜籽、葵花协会,使农民的收入逐年提高。这样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科学种植等有效措施,满都村的农业生产总值从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间翻了两番,人均收入也由1997年的1064元提高到2007年的5133元。

  满都村现在是远近闻名的奶牛村,其牧业发展取得今天的可喜成果,刘廷江是第一功臣。1998年一场洪水,导致全村农业几乎绝收,农民生活明显下降,刚刚起步的农民生活又开始下滑,针对这种情况,刘廷江悟出了单一农业不能使农民彻底摆脱贫困的道理,于是他多次召开支委会、村民大会讨论全村的致富办法,最后一致决定,在满都村发展奶牛养殖业,于是他便开始号召村民养殖奶牛,并多次跑银行协调贷款,当时阻力很大,村民有两怕,一怕花了很多钱买回奶牛万一死了怎么办,二怕乳品厂解体怎么办,顾虑重重。针对这种情况,刘廷江首先号召村干部、党员带头养殖奶牛,在他的带动下,1999年有10位村组干部每人贷款10000元买了两头奶牛,当年买牛、当年收益、当年回本,村民看到了甜头,都积极开始张罗养殖奶牛,资金又成了问题,刘廷江又开始跑银行为农户协调贷款,正好赶上自治区千村扶贫工程,给予了好政策,加上刘廷江的多方运作,他在2000年共为村民争取养牛贷款780000元,当年便买回144头牛,到2001年这些奶牛就发展到180多头。经过刘廷江多方努力,满都村的奶牛发展速度很快,2004年他又多次与伊利乳业公司协商,自己担保为贫困户借款买牛,公司领导被刘廷江的做法感动,借给满都村现金340000万元,为47户无奶牛户购买了奶牛,并且给予优惠条件,这笔借款从牛奶奶资扣回,一年的奶资足够还回借款,农户一年就可以赚回一头奶牛。2008年刘廷江又争取贴息贷款2000000元,为村民购回优质奶牛104头。到目前为止全村434户已有挤奶奶牛1796头,2007年全村人均奶业收入为2000元,全村的人均牧业收入可达260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50%。

  现在的满都村村民大部分已经富裕起来,一部分已进入小康行列,但村集体经济空虚。因为历史的原因刘廷江1995年上任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有近400000元的债务,村集体没钱说话不算,是当时农户对村两委的评价,因此刘廷江在帮助农民发展经济的同时,下决心办企业增加集体积累,从1998年到现在他共办起了满都村酒厂、榨油厂、砖厂,并在2003年成立了满都村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10多万元收入。他用这些钱搞公益事业,为先锋组安装有线电视,为金锁良等9户达斡尔族村民建房,送给每户建房的达斡尔族村民20000块红砖,用挣来的钱修路、还债、救济贫困户。2003年村里有投资22万元建设一座标准化的村办公室,并配备了5台电脑,因此满都村建起了扎兰屯市第一家农民网吧,村民可在网上查阅农资信息,为农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刘廷江乐此不疲的为农民服务,党和国家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他所在的满都村也多次被评为扎兰屯市优秀基层党组织、呼伦贝尔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优秀嘎查村党支部、五个好党支部、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党支部,刘廷江本人也先后获得很多国家级的荣誉。

  现在的刘廷江正在安排今年满都村的发展,筹备建一处肉牛养殖基地,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使村集体经济有更大的收入,造福全村人民。

张占春29


--  作者:莫旗知青
--  发布时间:2010/3/3 13:49:00
--  
    原本想连续介绍内蒙古新闻网推出的内蒙古百名典型中的老知青,但几次三番再也找不到“草原儿女赞”专题了,此主题搁浅,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