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还是在一九六九年, 我们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 知青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教导,“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伟大号召,伴着亲人的泪别,下乡到五原县。到如今已40年了!
来自北京、天津、青岛和呼和浩特市,千里之外的各大城市,来到了位处祖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当年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五团十连。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留下了每一位十连战士的汗和泪,留下了十连战士的最宝贵的青春,也留下了真诚的友情,还有那不可磨灭的酸甜苦辣,难以忘怀。
二零零九年九月,我们怀着复杂和眷恋的心情又来到了这里,乌加河的水还在静静地向东流着,沿着乌加河通往连队的路,还能看到当年的风貌,连队里我们亲手建起的土坯房,历尽40年的风霜还部分破旧不堪地残留在哪里。
印象中的外墙涂着白色土灰的小屋,大家习惯地称它“小白房”,尽管被翻盖了还是能看出原来的面貌。记得一九七零年的春天,连队成立了养猪班,简称猪号班。后勤排从大田排里选了四名北京来的女知青,就在这间小白房里,从此开始承担起连队里的养猪任务。当时大家平均年龄只有16岁,连队里有四十多头猪,养猪条件很差,我清楚的记得,小白房分为三间,一间小的当宿舍,另一间是四个大柴灶就算操作间了,还有一间储存饲料,房后是几排露天猪圈,还有四根扁担和八个大水桶,就是这样,在北京时只吃过猪肉,几乎没见过几次猪跑的四位女兵团战士,不管是酷暑严寒,雷雨风雪。开始每天一担担用肩膀挑猪食,风雨中一身泥,冰雪中一身寒,终日工作着。最困难是喂猪的饲料不足,我们想尽办法,也只能夏天,把猪象放羊似地放到草地里吃草,到了冬天去粉碎大豆秸秆,麦桔秆拿来自己做发酵饲料解决饲料不足;母猪生仔,我们轮流连夜守候着;还有连队的兽医,帮助我们不停地工作着,没有人听到他们说过一声苦和累,他们承受着现代青年不可理解的一切,为连队养猪忙碌着,两年后猪号班搬到了后勤排,在后几年,人员不断的调整,但是他们依然努力工作着,奉献着自己青春的年华。
随着岁月的流失,如今,这批兵团战士多数已经开始步入人生的花甲之年。四十后的今天,我们又踏上这片土地,连队再不是当年的连队,在食堂后边,通往旧乌加河的路上,灌水渠旁十连战士亲手栽下的柳树不见了,代替它的是一排排小白杨树,后勤排及猪号班的旧址也不存在了,当年的景象却永远铭刻在兵团战士的心中。哪一片片的葵花,代替了以往的麦田,昔日的风貌已是残缺不全,只有这片黑色土地,还有那条蜿蜒清澈的乌加河,依然那样秀丽继续生机哺育着一代代援边的新人。
我们从心中默默地祝福他们,祝福那片黄色土地明天更美丽。
10连战友谢
二零零九年九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