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辽阔的内蒙古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99) ---- 话说“机遇”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99&id=28851)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9/10/16 10:37:00 -- 话说“机遇” 已经在“东西南北大家谈”里发过,现在发到家里请各位指点。
机会;有利的境遇----网上搜到的关于“机遇”一词的解释。
要我说,机遇首先是一份客观存在的外在事物,而当这件事物针对到某一主观需求又恰恰与之相吻合后,就成为了人们所说的“机遇”。 例如,某种新产品的发明,其功能自然是为满足某种社会需求而设定的,而在这种产品出现之前,这种社会功能已经是客观存在了。当然可能是实际的存在,也有的大概是可能的存在(即产品引发新需求这一类的情况)。这时,某人或某些人发现了这种客观存在的需求,而同时发现自己(们)有条件能够创造出一种满足此需求的物品,于是动手,于是就抓住了这个机遇,于是就获得了程度可能不同、而效果肯定出现的成功。 又如,某个工作岗位的任务需要一个适当的人去承担,这份需要自然也是在找到人之前就已经客观地存在了。这时,恰有一人适时地来到这岗位面前,又恰巧拥有一份相当的能力,于是被录取进入了这个岗位。这也肯定属于抓住了一个机遇。 很明显,就客观存在的需求看,它的存在具有社会生活中极大的普遍性。绝大多数客观存在的社会需求都不会是唯一的,既然我们称其为社会需求,其社会性特征就是其本质的一种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份客观存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机遇无处不在”。也正因为这样一个特点的存在,才有了让几乎所有人趋之若骛的现实可能性。不然,可能几乎全社会的人们都对其如此关注和积极践行呢。 而它能否成为某一主观需求真正能对应的机遇,却又具有相当的偶然性成分。任何一个个人,他的存在永远只能是庞大社会中的一个具体地点,一段具体时间,一套(当然可以是数套,可数量也毕竟有限)谋生本领。再天才的人所拥有的才能也总是有限的。怎么就会那么容易让你碰上一个恰好适合你需求的社会需求呢。也恰因此,人生寻找到自己需要的客观机遇之难也就不难得到正确的解释了。 平常总说“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这话半点不假。上面的例子就说明,如果主观一方并没有具备客观需求所恰好需要的已有条件,则这份机遇就一定会从其手中滑脱掉。本来遇到机遇的机会就已经非常宝贵了,你要是再准备不足,那能够获得机会的机遇岂不是更少了吗? 因此,现在的问题就归结到了如何让自己尽可能地加强准备,以有效捕捉那一份可能相当难得的机遇上来了。 就笔者的经验看,增加机遇捕捉的自身条件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的不懈努力,一个是尽可能扩大“自身”的社会性范围。 相当多的年青人都不够注重自身能力的积累。学生时代的很多朋友往往因学习目的不明确而厌恶自己所身在的学习环境,甚至不满于自己现实存在的家庭等客观生存环境。又由于无法摆脱现实的存在,则产生出一种实质上没有任何用处和必要的抵触情绪,严重地影响到他们自身能力的积累和提高。社会(很多时候是家长们)对社会现实的那些不满或抵触,往往令孩子们完全(有的是部分)放弃了对社会整体发展的关注,转而斤斤计较于眼前的一些现象,从而减弱甚至放弃了自身最为宝贵的那一份努力。特别是一些自身不动产条件不理想的青年人,往往由此产生对社会机遇的自暴自弃,除了怨天尤人外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发展之路。至于那些好逸恶劳、没有恒心和毅力云进行拼搏的毛病也就油然而生,形成了自身前进道路上的一份恶性循环。 还有很多年龄已经很大的人们,在审视自己一生道路的时候,也往往习惯于埋怨社会对自己的严重不公,却几乎极少去审视自身努力方面事实上的不足。这种埋怨对自己一般还只是一种心情上的自我安慰,但对于自己的孩子却绝对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甚至有可能会出现“代代倒霉”这样的不幸家庭。很明显,这是一股相当要不得的社会惰性。于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前进都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客观上看,由于社会需求的无限多样性存在,就任何个人而言,其自身的能力积累就应当也是不断进行且没有止境的。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意思。 事实上,大多数人在寻求到一定机遇之后,往往会习惯性地放弃继续积累。这是因为他的人生目标大体达到了。那么,对于以后还会出现的各种可贵机遇的企盼本身就已经不那么需要了。这也是人之常情,自然是无可厚非。但对于仍然在苦苦追求自身机遇的人们,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积累则永远是不应当停止的。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个人的这种努力绝不能是脱离了社会需求后的盲目实践。 很多人的学习是盲目的。这还不是说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而是相当多的人在特写环境的束缚下基本上弄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和应当学些什么。就像买东西、穿衣服这类事上更多的人喜欢“跟风”一样,学习上跟风的习惯同样是源远流长、流毒甚广。这里面有相当多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的主观条件(如自我能力、经济条件、社会交往层面、身边环境特点及自身的应对和适应能力等……),当然也不排除明明拥有这些条件却自身在努力过程中怕苦怕累(有的是怕学习过程中的苦,有的则是怕实践过程中社会环境的苦包括其复杂而难于应付等)。从方法论上看,这些做法的错误点,往往是将奋斗所要达到的目标与过程中将要采用的手段相混淆,甚至是混乱地为自己同时平行设定了几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这样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要想抓到合适理想的机遇,几乎就等同于白日做梦了。这样的所谓“努力”后失去一系列机遇应当说是一种必然的结局。至于有的人由于判断失误等而失去某个机遇,那一般则是一种偶然性结果,以后是可以纠正过来的。 关于加强自身努力,可以说的还非常多。大家可以不断地交流总结,认真思考,选取对自己最有用的一些经验,不必把所有人们所讲的道理都弄明白。有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再讨论一下所谓的尽可能扩大“自身”的社会性范围问题。 个人在社会中的局限性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用不着再讲任何道理了。而这种局限性又确实影响着我们抓到更多的机遇。于是,如何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去扩大“自身”的社会性范围就是很有必要的一项实践了。简单说,就是要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 相当一批人总是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头疼如何能够处理好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一些刚刚或将要步入社会的年青人,及一些急迫想干出一番事业的朋友。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就我们所讨论的话题看,抓住机遇是既定的目标,而人际关系的扩大则只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一种手段。如此,人际关系的处理就不是那么复杂深奥了。 我们可以把扩大这种人际关系称为“交朋友”。不过这其中应当随时注入“为了扩大机遇出现机率”这样的功利性目标。就是在交朋友的过程中随时注意这一需求的实现可能。 在这里,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才能从这种交往中最有效地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结果。我以为其根本方法莫过于“坦诚”。 面对一个人,是否值得与其交朋友,绝不是看其经济地位或社会地位,这些东西至多只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你高位的你想与之结交,但对方就一定愿意交你吗?比你低位的你不愿意与之结交,但对方就肯定一无是处吗? 只有真心实意地进行坦诚交往,你才能交到实心实意的真朋友。而在这过程中,你也才能逐步养成正确的观察和思维习惯,从挖掘对方长处来补充自身的不足,从与对方的倾心交流来扩大自己的观察视界,从与对方的真诚交往中获得对方的信任和赞赏,从而使对方最终成为向你提供更多机遇的“自身”扩展部分。 在交往中成长、成熟,在交往中扩展、扩充,在交往中积累、积淀。最后的结果必定是良性的。 现一些朋友闲谈中产生了这些想法。写出来与众友作一点交流。更期盼得到大家的指点! 谢谢了! |
-- 作者:莫旗知青 -- 发布时间:2009/10/16 19:01:00 -- 机会是争取来的,不是等来的。但不是和别人去抢机会,而是创造机会光临自己头上的条件。龙版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不要说年轻人,就是我们这些快走完人生旅程的人,都值得学习与借鉴。同时我认为,用提高自身素质去迎合机遇,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正派的社会氛围。 |
-- 作者:达賚猎鹰 -- 发布时间:2009/10/17 11:09:00 -- 龙兄高见,果然好文章!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9/10/18 18:42:00 -- 以下是引用莫旗知青在2009-10-16 19:01:00的发言:
机会是争取来的,不是等来的。但不是和别人去抢机会,而是创造机会光临自己头上的条件。龙版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不要说年轻人,就是我们这些快走完人生旅程的人,都值得学习与借鉴。同时我认为,用提高自身素质去迎合机遇,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正派的社会氛围。 感谢老莫阅评!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9/10/18 18:43:00 -- 以下是引用达賚猎鹰在2009-10-17 11:09:00的发言:
龙兄高见,果然好文章! 谢谢兄弟点评! |
-- 作者:欧肯河 -- 发布时间:2009/10/23 10:58:00 -- 只有真心实意地进行坦诚交往,你才能交到实心实意的真朋友。
至理名言! |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09/10/23 14:24:00 -- 以下是引用欧肯河在2009-10-23 10:58:00的发言:
只有真心实意地进行坦诚交往,你才能交到实心实意的真朋友。
至理名言! 老欧你好! 这次在网庆上相会,却一下子没把你认出来!实在惭愧之至!后来仔细想了想,似乎是你比夏天更发福了点?但愿下次我别再犯这种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