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辽阔的内蒙古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99)
----  压骡子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99&id=35498)

--  作者:兔子念经
--  发布时间:2010/1/26 9:24:00
--  压骡子

我小时候,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旧城有个回民区,文革时期,把回民区改叫成了红旗区,现在不知道名称换回来没有?


那时,回民区有一个古老的行业,就是压骡子。所谓压骡子,就是由回民的专业骑师,把一匹匹已经成熟,但还不会拉车的骡子,训练成能够听人使唤,并能驾辕拉车的骡子。


被挑选出来,将来作为驾辕的骡子,都是那些身材高大的马骡。所谓马骡,就是公驴和母马交配出来的骡子。如果是公马和母驴交配出来的骡子,就称为驴骡,身材要比马骡小得多。


骡子的力量和耐力要超过马和驴,也耐粗饲料,使役时间长。但是,都没有性繁殖能力。这是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强行让两个不同品种的牲口杂交出来的品种。假如骡子不是文盲,准会集体写文章声讨我们:你们人类天天讲人道,为什么就不能讲点畜道?!


大概骡子很不满意人类这种自私的行为,所以,生下来个个全是犟脾气。跟骡马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对骡子只能哄,不能打,故,西北有民谚说,牛靠拴、马靠鞭、见了骡子叫亲爹。(用西北话念,是押韵的。)


把骡子训练成能够驾辕的好手,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就是专业骑师骑在骡子身上,天天在街上进行单人单骡的乘驾训练,这就是所谓的“压骡子”。这个阶段主要是让骡子适应马路上的各种环境,学会调整各种步伐和速度,把原来一颠一颠的行走习惯,改成平稳快速的行走习惯。这有点像蒙古族牧民把坐骑训练成“走马”那个过程。这一步训练合格了,接着进行第二步的训练,即进行实际驾辕训练,先拉空车,后拉重车。


我想,肯定没有人考证过“压骡子”这个古老的手艺是谁的发明,又是怎么传承下来的,而为什么只有回民这门手艺最精?我们当时仅仅知道的是,经回民“压骡子” 师傅们调教过的骡子,是全市最好的驾辕骡,卖的价格最高。而且,我们小小年纪,一看到某个车有那种毛色光亮、身材高大、器宇轩昂的骡子在驾辕,就会赶紧呼唤同路的小伙伴:“快看,旧城压出的骡子!”


我们没见过一个“压骡子”的回民师傅是年轻人,都是中年人和老年人。他们的衣着非常讲究,也非常鲜亮。冬天,他们头戴皮帽。夏天,就戴那种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回民小白帽,而且,上面一点污渍也没有。中年骑师,下巴着都蓄着很好看的山羊胡子。老年骑师,除了下巴上蓄的胡子,从两个鬓角上还垂下两缕美髯,非常威风。寒冷季节,骑师们上身穿对襟布扣黑袄,下身穿黑色灯笼裤,裤下是黑布绑腿,脚穿牛鼻子鞋。夏天,他们穿白色布衬衣,外面套一件黑色的对襟马甲。


大概骑师们都认为自己的职业最令人尊重,所以,我从没见过任何一个回民骑师有衣冠污浊,身歪体斜,吊儿郎当的现象。老年骑师最好看,他们穿黑色或白色丝绸面料的服装,一看即知,他们是此行当中级别最高,最受敬重的骑师。


骑师人人手执一根枣色的圆木棒,棒头上垂下几根皮条。我从没见骑师拿皮条抽打过骡子,可能仅仅是告诉骡子将来干活的时候,赶车人手里是有条鞭子的。


再说说那身材高大、体态优美的马骡吧。骑士们把它们打扮得漂漂亮亮,从脖跟到头顶鬃毛都扎成排列成行的朝天辫儿,用红头绳系得牢牢的。骡子的胸前和臀部都有一圈吊着缨络的皮带,璎珞之间系着若干小铃铛,胸前那个铃铛最大。当骡子慢走的时候,你远远就能听到“叮咚叮咚”的铃声,当骡子小跑的时候,铃铛协奏曲就开始了:大铃依旧发出“叮咚”声,只是节奏加快了,小玲发出一片“铃铃铃”的合奏声,两种铃声音交织在一起,再伴上骡蹄发出的“得得”声,那个好听,那个悦耳!

 

可惜的是,这种声音在我耳中已经消失四十多年了,但是,却永久地留在了我的美好记忆力里。


回民骑师压骡子是不备木头鞍子的,只在骡背上搭两层厚厚的毛毡,下层大,是白色的;上层小,镶绣着彩色的花纹。两毡之间从两边垂下脚蹬,有黑色的,也有银色的。银蹬只有老年骑师和中年高级骑师才有权使用。


大概为了卖个好价,被训练的驾辕骡肯定都有特殊的饮食配方。它们的体毛也能天天得到精心地梳理。因此,每一匹驾辕骡看上去,都是那样得精神抖擞,毛光体亮。大家现在从电视上看到欧洲那些走盛装舞步和跳障碍的马,我们当年看到的驾辕骡就是那个样子,要多漂亮有多漂亮!


后来,呼市大街上的马车好像没几年的功夫,就被一种冒着黑黑浓烟的柴油大型三轮车给取代了。再后来,这种冒黑烟的车又被各种卡车给取代了。再再后来,我渐渐地遗忘了马车,也遗忘了驾辕骡和伴随他们的回民骑师。


若干年后,我到瑞士留学了。有一天,我在卢塞恩州维基斯镇的一个路边酒吧,和外国朋友喝啤酒、侃大山。


这个镇是瑞士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曾在这里住过,他留下一句话:“这是我见过的最迷人的地方。”可能是为了吸引观光客,镇上的人给马克·吐温立了一个铜像,铜像下就刻着他说过的这句话。


我们正喝着啤酒,忽然听到街上传来“得得得”的马蹄声,同时伴随着铃铛的声音。这声音好熟悉呀,我朝街上看去,原来是一匹高大漂亮的驮马,拉了一车观光客在闲逛。那马车是非常古老的式样,很漂亮。瑞士朋友告诉我,当年马克·吐温住在这里的时候,街上就跑着这种车。


突然,我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这辆马车给拉开了!我想起了呼市回民骑师“压骡子”的情景,想起了那铃铛协奏曲,想起了因为有马骡驾辕,而使赶车师傅威风八面的图像。


一个小小的瑞士城镇,到现在都保留着美国大文豪当年见到的马车,用来印证他那句话的真实性。看到眼前这一幕,当时,我忽然希望我也是一个什么大名人就好了,然后,我好好写写小时候见过的“压骡子”。说不定,因为我的文章,呼市旅游局搞起了这个项目,使各地的观光客都能够像我小时候那样,欣赏到回民骑师的风采,欣赏到那令人叹为观止的马骡。


“奥利沃尔,你想什么呢?咱们该走了。”瑞士朋友拍拍我的肩,把我从幻想中拍回到现实世界。


崩溃!


(根据我1997年5月6日的瑞士日记改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压骡子.jpg:


--  作者:玛拉沁
--  发布时间:2010/1/26 10:10: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顶贴.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莫旗知青
--  发布时间:2010/1/26 12:43:00
--  

压骡技术独门传,

中华文化一亮点,

无奈车稀骡子少,

人妖渐多已泛滥。

 

崩溃!


--  作者:兔子念经
--  发布时间:2010/1/26 12:54:00
--  

玛拉沁好,谢谢鼓励!

 

哈哈哈哈,莫旗,你别崩,我崩!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10/1/26 14:55:00
--  

瑞士小镇观风景,

见到马车起心情,

加快当年压骡师,

感慨如今无留存。


--  作者:兔子念经
--  发布时间:2010/1/26 15:42:00
--  
龙哥把我的心思,老是说得那么准!
--  作者:金色童年
--  发布时间:2010/1/26 15:53:00
--  
不该丢弃的丢弃了,不该出现的出现了!
--  作者:二黑
--  发布时间:2010/1/26 16:04:00
--  

 

在内蒙古,“压马骡”其实是很平常事,只要会吆喝牲口就能胜任。

“压马骡”就是训马骡,刚够役使年龄的马骡由专人带领,或骑或牵,到各处去转悠,让骡子熟悉各种口令,熟悉各种道路情况,当然大多数情况是骑着骡子,一走就是很远,既磨磨骡子的野性,也练练骡子的耐力。

训练得法,骡子就十分耐用、听话;训得不好,就得换人,但训骡的人都是赶车的人,换人的事没有几乎。

知青都是外地人,口音不同,根本就别想参与“压马骡”这营生,所以究竟如何“压马骡”,应该还有不为人知的奥妙?


--  作者:纪铁珊
--  发布时间:2010/1/26 16:39:00
--  

现在呼市的交通状况比北京还差,“压马骡”早已不见踪影了。


--  作者:兔子念经
--  发布时间:2010/1/26 21:31:00
--  

童哥,当时还没有旅游业这个概念,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二黑,秘密肯定有。比如说(我忘了写进去了),压好的骡子有一个检验的标准:就是骑师在地上步行,手在骡子下巴下,做空手牵引状,那骡子在根本就没有缰绳牵它的情况下,骑师想把它领到哪里,那骡子就跟到哪里。非常神奇!我想那可能是人家回民师傅秘不示人的一套绝活,要不别人怎么吃不了这碗饭呢。

 

纪铁珊,常来做客,给你敬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