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辽阔的内蒙古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99)
----  下乡时的蒙古包生活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99&id=98487)

--  作者:大圣山
--  发布时间:2013/12/19 8:10:00
--  下乡时的蒙古包生活
     我是1972年底离开新巴尔虎右旗的,抽调至红河农场的。在牧区的几年时间里,那年代过着枯燥无味的生活,尤其是纯牧业队,牛肉,羊肉是每天的主食,鲜牛奶随时可以喝,有时从場部来的车捎回来达赉湖的鲜鱼,总之牧业队的定居点生活还算可以,住土坯房吃食堂,工作还是比较有规律的,如果被分配到牧包里,便只能随其包里的人生活了。我们队的牧包是 每3户为一组,要搬家3户一起搬,包里成员有夫妻,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还有一名队里的职工。男主人负责搬家时到前方找好安家地方,平时中午时替换放牧职工吃午饭还有一些应酬,主妇负责全家人的吃喝,料理一些家务。职工就只管出牧。
  每天天一放亮女主人便把奶茶烧好了,把睡觉的人们叫起来,每人用自己吃饭的小碗主妇给一小碗水洗簌,够不够不管,只能是用手从碗里撩一点水到脸上揉一揉,然后喝一小口簌一簌口将剩下的水倒入个人的手巾里,用湿手巾擦一擦脸,就这样洗簌完毕。只有搬家到了离湖边或者河边稍微近一些的地方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一次。吃完饭是没有刷碗的习惯,把膝盖拳起来将自己的饭碗在膝盖上一转洗碗便成功了。吃过早饭后,职工便出牧了,先把自己的马牵来备上鞍具,再把羊放圈门打开把羊从羊圈里全部赶出来,牧工骑着或者牵着马就开始了一天的放牧生活,夏天天气热牧工背着一瓶或者一小壶水,冬天和开春渴了就用手抨点雪放到嘴里,中午时男主人来了牧工便可以回到包里吃午饭再休息一下,然后就回去继续放牧,不管几点钟,太阳一落山就把羊群往自己家赶,到了家之后把羊赶进圈里关好圏门,一天的工作就算完成了。回到包里主妇已把手把肉摆好,蒙古人过去每天晚上只吃一顿面条,面条基本上是用牛肉干做的很是好吃。搬家如果离供销社近的地方时就可以换一换吃的了。每家的酒都不断,自己知道下一站搬到什么地方,如果远离供销社的话,就多购买一些盐,酒,烟,茶等生活必需品。
  总之我还是幸运的,没下过几天包,基本上在队里干一些辅助工作,捡牛粪往場部送牛粪,打草,跟大车往队里运草及一些零活。说句实在话,在牧区的几年生活就是冬天受罪,缺烧的,大宿舍凉凉的,冬天没有活的时候,白天在阳面炕上睡觉,晚上几个知青围在一起各自披着棉被点着煤油灯打扑克消磨时间,没有办法吗,就是吃的好吃得饱,白面牛羊肉不断,牛奶不断,牧业队的生活就是这样枯燥无味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19 12:37:44编辑过]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13/12/19 8:18:00
--  
 

我下乡的生产队地势为南高北低,依次是山、丘、平原和沙窝,在沙窝的南边有一条被当地人称为“年河(蒙古语为‘吉林郭勒’)”的季节河。牧人的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叫“逐水草而居”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地形中每年搬好几回家的。

春天是接羊羔的季节,各家各户从蛰伏了一冬的大山中搬出来,基本上散落到水资源丰富的吉林河边驻扎。勒勒车和水缸开始派上了用场。每个一两天就得套上牛拉着车到井边去打水。

这时候的羊群是早晚都不能离人看护的。因为不知道哪只母羊什么时候会下羔,不赶紧处理很可能会被冻死。

当时要计算出羔率和成活率。都是以成年母羊的实际拥有量为基础进行计算的。知识青年包的羊群中一共只有六只成年母羊,也就是说,我们只要接够六只羊羔并且保护养活六只就完成任务了。

实际上,我们羊群里那些两岁口的母羊也有很多受胎的。于是,尽管我们晚上明明冻死过好几只小羊羔,最后却成活了12只小羊!产羔率和成活率就都是200%!把我们得意坏了。至于牧民们的家里是多高的产出,我们却没有顾得上打听。

接完羔就立即搬家。一般是向南搬到生产队队部附近的平原上,那里的井也比较多。当然还是得打水。这时候的草已经全绿了,羊群比春天放牧省劲多了(春天小草刚刚发芽时羊最难放。闻着青草香的羊群再也不老老实实地闷头吃枯草,而是追着风到处跑着找青草吃,又怕它们跑瘦了影响羔羊的生育,只能一天到晚拼命地拦着头羊不让多跑) 。

从这个时候起直到8、9月份,是草原最美的季节。期间虽然也需要搬家,但只需要稍微移动几十米到几里地即可,为的是让羊群不至于趴卧在自己的屎尿堆里(所以真正草原上的羊几乎是没有多少腥膻气的)。放羊也就成了一件非常轻松的劳动项目,很多家甚至只是派小孩子去照看羊群。

当然,有时候会突然遇到一阵暴雨甚至冰雹的袭击,那也是很可怕的经历。有一次我在一个小山包上放羊就遇到了雷阵雨。一个闪电打下来,旁边洼里一群马就被劈死了一匹。当时那股强烈的电光突然从天而降,紧接着是一声真正震耳欲聋的巨响,眼看着一道粗大的闪电就那么冲进了身边的洼地,事后才知道那马已经被劈死了。

一过阳历8月,大部分人就集中起来进山打草。山里雨量充沛,草长得比平原漫坡处高得多,一般都能达到及腰。但由于没有水源,畜群进不去。只能是秋天用来打冬贮草。

这时的蒙古包就又要搬到离山较近的山口处那些漫坡下,一边方便照看,二为避风。我记得有一年正好过中秋节时就下了大雪,不过这时候的雪存不住。一般第二天就自己融化了。

大概在每年的11月初,头一场封山大雪过后,所有的蒙古包都要搬进山里,在一些避风的山沟里相挨着驻扎下来。一般一条山沟里可以住七八家甚至十来家,每家相隔不到半里地的光景。反正每天放养一开始就得把羊赶上山坡,沟里是没什么草可吃的。而且密集的驻扎还能稍微防备狼的侵袭,毕竟狗多了一些,互相报警,还能一齐冲出去追捕恶狼。

我们知青男女两个蒙古包由于是新包的羊群,自然进不了拥有众多老营盘的大沟,就自己在那条沟的对面重新开辟了阵地。幸亏我们的狗特别厉害(共有三条大狗四只小狗,基本上是一窝子。都说“窝子狗”最厉害,果然名不虚传)。一冬天下来,我们的羊从来没有在夜晚被狼叼到过。

游牧生活固然浪漫。却也非常艰苦。

就说冬天的这次搬家吧。别忘了可是大雪封山以后大家才能搬的哟!于是,只能在厚厚的雪地上用木锨铲掉雪层的上面一块,剩下被草根阻挡的雪就铲不掉了,最多也就是用大竹扫帚再稍微扫扫,蒙古包就搭建在这冰天雪地里。身下的毡子直接铺地雪地上,一烧起火来就化成了水;晚上火一停就又结成了冰。牧人们长年就是这样爬冰卧雪的,腰腿没几个是好的,老了都是佝偻着身子。即使生产队为我们知青的蒙古包安装了所谓的木板床(离地不到半尺),结果也好不到哪儿去。那股潮湿的寒气照样透过木板侵袭到我们身上。我下乡第一年冬天也是这么冻得犯了病,导致了双腿载瘫的。


--  作者:久黑必白
--  发布时间:2013/12/19 8:58:00
--  
据我们所知,知青下乡最苦的地方便是内蒙,且牧区更苦。拜读了楼上的帖子,实属心酸。日复一日的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不木讷才怪!
--  作者:草原白雪
--  发布时间:2013/12/19 17:13:00
--  

看了楼上的贴子,又回想起了牧区的劳动、生活,我在牧区的饲料基地插队,有的地方比插包的同学苦累,有些还是比插包的同学强点,冬天比起插包的同学要好,起码有个固定的住处,我们也有放牧,一般都是男人的活,女生冬天基本不出工,大雪封山时就在屋里坑上坐着。但是春、夏、秋时节劳动强度也很大,从春天一直种到不能在种时,就开始收青饲料,留备冬天给各牧点送青储。

 


--  作者:大圣山
--  发布时间:2013/12/19 19:17:00
--  

我们知青都有相同的经历 ,由于不在一个地方下乡,所以各自的酸甜苦辣咸的滋味也不一样,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终生忘不掉的,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自己的身体保养好,多在网上相互交流学习,以快乐的心态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

 

   谢谢龙行天下超版的文章,久黑必白知友,草原白雪版主的点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u=1553970707,3023690580&fm=23&gp=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