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index.asp)
--  记忆与珍藏  (http://zqbbs.5ijt.cn/list.asp?boardid=108)
----  过年记忆  (http://zqbbs.5ijt.cn/dispbbs.asp?boardid=108&id=54050)

--  作者:湘江孤燕
--  发布时间:2011/1/22 11:41:00
--  过年记忆
 

春节将至,儿时过年和当知青时的记忆又如电影一幕一幕在眼前闪过。

离年三十大约还有一周时间,妈妈就把国家凭票供应的糯米浸泡在木桶里,年三十时一早妈妈带着我和弟妹们用石磨将泡好的糯米碾成米浆,挂在门框上将水过滤去,晚上一家人围在昏暗的灯光下兴高采烈地包汤圆,第二天一早妈妈就将煮好的汤圆端上饭桌,我与弟妹们起床看着那雪白的汤圆,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白白的外表包裹着的汤圆馅是用芝麻、花生、桂花、白糖制成的,那个香甜至今难以忘怀。

吃过汤圆后,小伙伴们就三五个聚在一起各自夸妈妈做的汤圆。小伙伴们有时为谁家的汤圆好吃争吵得脸红脖子粗,叫真的小伙伴就跑回去端出一碗自家的汤圆,豪爽地请小伙伴尝尝。当大家都说好吃时,小伙伴脸上浮现出得意的笑,那笑是发自内心的欣喜和骄傲,没有半点的虚假和做作。

当知青后的春节再也没有甜甜的汤圆了,曾经在学校课桌上划出三八线的男女同学,在边疆磋砣的岁月里,早就将三八线抛到九霄云外,又如家中的兄弟姐妹一般有说有笑地将头晚剩余的白水肉重新回锅,拌进一些从家乡带去的佐料,制成家乡的风味,用平时洗脸脚的洗脸盆盛着放在草屋地中央,同学们围在一起神吹乱侃家乡的汤圆。

三杯酒下肚后,男同学们便亮起五音不全的公鸭嗓子高歌《南京知青之歌》;女同学们便窃窃私语着憧憬的未来、美好的爱情,时不时有女同学发出羞涩的笑。那梨花带雨的笑脸常常引得男同学们心猿意马地回望。

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地过去,一晃就是四十年,如今暮年的我们想起青春少年时的过年情景,几多感慨涌上心间。


--  作者:老连
--  发布时间:2011/1/22 20:41:00
--  
        真羡慕你们知青能一起过年!我插队6年,我们村10个知青,好像就我一个人在农村过过一个春节,其余的每年都是一进入腊月就都回家了,一直都是过了正月十五才回到插队点。
--  作者:轻舟
--  发布时间:2011/1/23 7:55:00
--  点药水一招

“”一晃就是四十年,如今暮年的我们想起青春少年时的过年情景,几多感慨涌上心间。”



--  作者:龙行天下
--  发布时间:2011/1/23 11:57:00
--  

我们是1968年下乡的。第一个春节是69年过的了。那时候内蒙古到处在大挖所谓有内人党,整个草原上几乎是一片白色恐怖。然后接着又被各种各样的的影响控制了几年,一直没有能够好好体验过牧人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

直到1974年的那个春节,草原上有了生机。我才有幸真正地观察到了牧人们欢乐春节的滋味。

大约是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牧人们一般是11月份大雪封山前就全部搬进了冬营盘(山沟里)。稍加安顿后,家家户户就开始筹备起过年来。

那时候,公社的供销社是最忙的。牧民们的所有年货,首先都要从这里购得。首先是各种各样的酒,当然基本都是白酒了,那时候牧民不喝啤酒,除了买来的白酒就是自酿的奶酒了。然后就是各种杂七杂八的干果;水果也有买的,但苹果小得没小孩的拳头大,还冻得硬梆梆的,所以并不大受欢迎。各种糖(包括城市里似乎只有喝咖啡时才放的方糖和成袋的白糖)往往是销售一空。

家里人也在忙,主要是和面炸果子,就是类似城门里江米条的面点,每家一做往往就是一大面袋子;至于各种奶食品是早就准备好了的,有奶豆腐(分为酸、甜等不同的品味,并且或块或片地已经切好)、奶油(提纯的奶油和当地特有的酸油)、奶皮子(鲜牛奶煮沸晾凉后上面凝结起来的一层油质最高的片状物),富裕的牧民家还备有最美味的奶食嚼口(一种类似炼乳的甜香奶食);肉是当年冬天现杀的羊肉,冻在冬天已经用不着的、家家必备的水箱里,已经切成了大块,只等着往大锅里扔了。

还忙一件事,就是做新袍子。女主人几乎从春天就开始做了。蒙古皮袍做得非常讲究,除了要精心挑选质地最好的皮张和面料(一般是绸的或缎的)外,滚边的讲究更大,很多人都得从供销社挑选着买回来,自己会做的已经不多了。

再就是精心喂养春节期间要用的马匹了。由于心疼马匹,入冬后的牧民一般只骑生产队给配置的骆驼,但过节骑马则是家庭富裕的象征,所以很多家总要留几匹马到春节期间用。草原的马平时都是群养着,只是让它们在吃大自然草场的草,只有到冬天要骑的时候,才有牧民愿意喂它们一些精饲料。

过节时,一般的牧民都是骑了马到处串门(我们那里叫串包(指蒙古包)),由于家家都是白酒当先招待,往往走不了几家,串包的人就在马上东倒西歪了,但一般是不会从马上掉下来的。所以我总怀疑那些人是不是真的醉了。

小孩子们最有意思,提前准备一个大大的口袋(也有的是书包),他们也到各家去拜年,收获则是那些酒以外的一切:如干果、果子、各种的糖......那里一般不必准备什么压岁的红包,基本上都是实物相赠。

到不了初五,一般的男牧民已经大醉得只能躺在某家的蒙古包里呼呼大睡了......孩子们和他们的女性家长则从这时才抽出空来,慢慢享用着前些天的收获。大约都够享用一个月的。

我那几年在生产队的队办小学当老师,教授汉文班的全部课程和蒙文班的汉语文(相当于内地学生学外语)及小三门(音体美)。特别是我当时能够用蒙语给社员讲全本的《西游记》,所以走到哪都特别受欢迎。光是那几个汉族学生家长家都走不过来。幸亏我从不沾酒,所以总能吃得无比满足,也从来不会影响自己的师道尊严(指酒后失态)。

<!--EndFragment-->
--  作者:北大荒老头
--  发布时间:2011/1/24 0:22:00
--  

当了八年知青在兵团过了八个春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gif:


--  作者:农夫
--  发布时间:2011/1/24 14:04:00
--  

“一晃就是四十年,如今暮年的我们想起青春少年时的过年情景,几多感慨涌上心间。”


--  作者:农夫
--  发布时间:2011/1/24 14:09:00
--  
到不了初五,一般的男牧民已经大醉得只能躺在某家的蒙古包里呼呼大睡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轻舟
--  发布时间:2011/1/25 7:26:00
--  点药水一招
下乡在兵团的几年,过年都是在那儿过的,知青一起过年也很值得回忆。
--  作者:无为无畏
--  发布时间:2011/3/14 12:09:00
--  

       在农场十年,九年回家过的年,1971年因水利建设需要,在连队过了个“革命化的春节”。那时,我们全农场4000名无锡知青乘几十条大铁驳船回家过年,浩浩荡荡过长江,三天的船上生活很艰苦,也很有趣。一条船上五、六十人在船仓里铺的蹈草上摊铺睡觉,挤得很,像运的

一船“猪”。吃饭是几个人带个烧煤油的洋风炉煮一个汤,就着“大卷子”(长条馒头)填饱肚子,然后整天吹牛或睡觉。现在想想煤油炉和稻草,很危险的。一到无锡码头,就被峰拥等待的家属接走,只留下一溜"

运猪的”船。文字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