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知青书屋 → 《青春1969》(长篇)


  共有4252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青春1969》(长篇)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亢奋的海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27 积分:247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10/21 15:58:00
《青春1969》(长篇)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0/22 16:49:00 [只看该作者]

  日前,收到快递公司送达的一本散发着墨香的书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青春1969》,作者庚淮。

   青春,我常追忆;1969年尤难忘怀。

   当年的‘知识青年’,如今多已是‘退休老年’。人老易怀旧,常忆青春时。1969年,是被青春撞了一下腰的知青群体的关键年,那一年,我们告别父母告别故乡,走向社会走向人生

   作者是1969年到吉林省白城地区插队的67届初中毕业的北京知青。同时,也是我在师专读书时结识的政治老师。当年学校里有从各县插队知青中抽调来读书的北京籍学生若干人,唯庚淮是上届毕业留校的老师。《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书中有云“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始终敬重庚淮老师,可以说自己喜爱文学很是受其启蒙引导;虽如此,但也仍难遵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古训:第一,她是柔弱一女子;第二,我们是情同姐弟的知青朋友

   作者笔下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场景,我们知青的生活原本也无甚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她用女性温柔平和的目光在东北广袤的原野找寻人间的真善美,她用女性细腻敏感的笔触忠实记录那群孩子们的青春期。知青读者会在书中看到自己的青涩与成长、信仰与追求;没有那段经历的读者也会因此对知青群体有所了解并认知、同情且感动

    “它们占据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也给了我最坚实、最沉着应对生活中一切困苦和不幸的能力,给了我和伙伴们珍惜人间亲情、与朋友共度难关的生活态度,这也是我们虽然在那里蹉跎了青春岁月、吃尽了苦头、却依然对那个小村庄念念不忘的根本。”

   这是印在书的封面上的一段话,是本书的主题思想;同时也兼回答了“青春无悔”与“青春有悔”的争辩

   作者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中共党员。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在‘文革’中发生了巨变:父亲被戴上了“走资派”、“历史反革命份子”、“军统特务”三顶帽子;母亲不甘受辱,毅然走向不归路;兄妹四人遵照“五七指示”依依惜别,天各四方。

   千百年来总是有人在质疑发问“王公将相宁有种乎”?答案在书中自有诠释:爱新觉罗家族的小格格黄潇只身来到穷乡僻壤,决心在广阔天地用实际行动洗刷自己说也说不清楚的“罪恶”。通过自己的不懈追求与辛勤努力,她获得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们的认可;最终成长为一名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新时代的建设者

   初到荒村,主人公黄潇时刻惦念山西的姐姐、云南的哥哥、留城当瓦工的弟弟和劳动改造的父亲,终日以泪洗面。不要过多苛求她吧,不要笑话她的软弱:十七岁的少女本就是爱哭的年龄,更何况遭遇了巨大的家庭变故、更何况前途一片渺茫

   时间是最好的催化剂。渐渐地,伴随着当地乡亲们对她的关爱呵护、集体户同学们对她的同命相怜,黄潇长大了、坚强了;开始笑对厄运、笑对人生。

   作者笔下的那群知青在逆境中笑中含泪、苦中作乐的故事在书中俯拾皆是:刘胜利偷狗炖肉集体打牙祭;沈笑梅裤腿钻蜥蜴魂飞魄散;吴壮奉命狠心屠杀老黄牛;霍晴胸有城府下嫁书记之子;马明立扒车逃票身‘挂’车厢外;黄潇腹泻为寻医遭遇怪郎中。。。。。。

   就这样,黄潇和集体户的知青们一起学会了逆境生存、学会了笑对苦难。黄潇在底层社会随遇而安,逐渐适应,也因此成功地完成了化蛹为蝶、凤凰涅槃的蜕变重生。

这些天,内心一直很是纠结。面对着这部书,就好像在照镜子,更像是在审视自己:想读又怕读,不读又想读。读它,有时心如刀绞,有时会心微笑,有时感同身受,有时心有灵犀。这不奇怪,相信每位知青读它时也会像我一样,从中找寻到自己当年的身影并由此而生发出感慨万千

 


 回到顶部
总数 16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