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书画艺苑 → 【原创】我的书篆专业毕业论文:《书法的人文精神》


  共有4213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我的书篆专业毕业论文:《书法的人文精神》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清风出袖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815 积分:15479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9/13 13:56:00
【原创】我的书篆专业毕业论文:《书法的人文精神》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2/1 11:51:00 [只看该作者]

   

书法的人文精神

  文/ 清风出袖(作于2002年)                                          

 中国书法讲求点画之美,章法之美,意境之美,书法的古典主义色彩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决定了人文精神表现于书法作品的意蕴之中。中国书法在世界各类艺术中是独一无二的,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艺术之一,其所蕴藏的特质:形式美和抽象性反映出中国文化精神特征,就是“文以载道”。书法由技入道,道即最高境界。唐虞世南认为,“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1)这一经典论述说明了创作者(书者)的心理状态,为书学与人学的联姻作了最好的注释。书法艺术作为一种心智活动,我们有必要对书法的人文精神作一番探索。所谓人文精神,简言之,即人类精神的终极追求,它只会在人类精神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西方对人文精神的解释很多,在中国,张载所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应该是我们传统大文化包括书法传统中孜孜以求的人文精神之常说。钱钟书谓:“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东海西海,心理犹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道义良心的承载,在开明之世即得发扬,在专制之世则受压制。正是因为它的不可改变性,不可转移性,才成为世世代代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

    纵观一部中国书法史,是集中地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理想发展的历史,而人文精神是领军的旗帜,也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和精髓。中国书法虽是以汉字为形象,以笔墨为语意,以阴阳为统领,但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若探究个中堂奥则产生于字由技而艺,由艺而道。若不广博约取,于技则不能游刃有余;不明书论妙理,于艺则不能通达;总之,不以深厚学养作支撑,则不能上升为道,所以,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作为一种人文资源将书法的品位提升。事实也证实,书法史中涉及的大书法家都是大学问家,他们的人文底蕴自透出不可掩饰的浩然正气,作为书家自身安身立命的资本,他们将书法看作是一种文人雅玩,在优裕从容、无所用心的心境状态下,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从古今传世的书法作品中,无不一一表述了文人们“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

   古往今来历史上,中国书法名人辈出,各领风骚几百年。从各个不同时代各不同风格的书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清新的人文精神风貌,也正是这千古不衰的人文精神造就了中国书法的极致美,它的产生,离不开传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熏陶、提炼。探发其精微,从时代地域特征总体不难看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势,”由各个不同时期历史背景及大文化环境的不同和各历史时期价值观念取向的差异,显示出各时期不同的人文精神追求的趋向。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汉代对人的重视是夹杂在儒家经学和忏讳迷信中的一些零星见解,还不能证明是人的觉醒的真正标志;到了魏晋,人的自我觉醒则成为一代风尚。由于受道家人格观念的影响,文人雅士大都放浪形骸,任情恣性,蔑视礼法束缚,汉魏书法的一般特点是质朴而重气,而晋代的书法则细腻而重婉丽的。张怀灌《书断》中评谓:(晋人)善书,妙于草制,观其体势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笔墨,若高逸之士,虽在布衣,有傲然之色。故知临不测之水,使人清神;登万仞之岩,自然意远。”(2)我们从中不难看到晋人从玄学出发的对“自然之和”、“平和”之美的追求。魏晋人追求完美、超凡脱俗的审美意识,用以求得心态的平衡。晋代书法强调的是一种如朝霞、如清风、如丽水、如春花、如美女的明丽之美,显露了魏晋时代书法的人文精神风貌的基本倾向,这也是在魏晋玄学崇尚“自然”影响下的倾向。

    在东晋耽于清淡的大书家中,王羲之是很重视实际社会政治问题的一名高士,这在当时亦是难得的,但由于东晋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无所作为,王羲之一生也经历了好多忧患,有种种苦闷和不平,因而使他从玄学、佛学以致道学中寻求解脱,王羲之创造了一种不同汉魏的新书体、书风,在书法领域内最为完美地体现了魏晋风度,达到了儒家所要求的文质彬彬、中和的理想。这就是晋人尚韵的实质,也是书法史上倡导张扬个性的第一回。

   魏晋之前,文人士大夫对书法的技巧和法则虽然也是自觉的,但不及隋唐时代。盛唐的开明之治出于对政治文化、宗教信仰、道德情感方面社会作用的需要,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唐代建立了书法的法度系统,其目的是通过文人士大夫的书法活动实现统治阶级倡导的“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的封建纲领。中国书法的一大特点是对法的重视,而这正是唐人所赋予的,这种突破的作用影响深远,一是使书法的艺术自律性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二是法度的完备使书法传统变成了一个活的存在,并决定后来发展的连续性。有关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观念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激不厉、志气平和”之间的对应关系,书法批评语中,就出现诸如骨、肉、气、神、血脉、筋等来源于人体生理上的术语,将书法与人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书法的人文精神自然得到张扬,书法也从古人的“书肇于自然”(蔡邕语)的自然观到“法度观”到“人学观”的变化,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性格,人文精神与书法融为不可分割的一体。

   宋人论书,继承了晋人尚“意”的思想,把书法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来看待,充分自觉地追求书法的美,并把这种追求引向主体内在的难于言传的“意”的表现。这种审美现象既是书法字审美构思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意味的潜在根源——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宋王朝强化中央集权,理学垄断、封建等级森严:历史正统,哲学论道统,散文文统,天下一统之立论统摄了宋人思想。个性被压抑,在严谨的法度下产生企图寻求轻松与随意是十分自然的要求,这时,对天真烂漫的追求是知识分子肯定自我、还我本性,以宣泄于笔墨来求得心态平衡的反映。当然,这种反映是曲折的,然而又是真实的灵性的流露。米芾强调“得自然之真趣”;东坡唱出“天真烂漫是吾师”;黄山谷自誉“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捍笔墨,退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评”。追求天真反对做作,遵循古法、却又不为古法所缚,是宋代尚意书家的创作思想。当然,支撑书法的永远是其深邃的内涵。东坡先生曾言:“人貌有好丑,然君子小人之心不可掩也;言有辩讷,然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3)足见书品的内涵即人品的再现。苏东坡喜好老庄、通佛理、精于禅说,集儒、释、道精神之大感,诗词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绘画以擅长墨竹开启了文人写意画派先河,于书他也独钟晋人的疏散之意,更以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成为尚意派急先锋。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被称为继《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因在寒食节黄州遭灾后,百姓困苦不堪,东坡对百姓同情与痛惜,发之于心、宣泄于笔端,书中感情前抑郁后愤慨,东坡故有的襟怀旷达气质时时不经意流出,是感情释放的自然产物,“是一快也”。说明“意”从胸中自然流出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4)是他对前贤追索后的甘苦之言,是其审美思想的集中表现。

 书史推移到明代,封建专制主义、宦官当政黑暗的政治局面、党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总数 21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