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书画艺苑 → 给书法初学者参考(代回答老翁提问)


  共有3345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给书法初学者参考(代回答老翁提问)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清风出袖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815 积分:15479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9/13 13:56:00
给书法初学者参考(代回答老翁提问)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8/6 8:09:00 [只看该作者]

看了老翁朋友最近的提问,俺找一旧帖出来,答案尽在其中:

 

           学书法临帖择要  及 结束入帖阶段论

 

 

     习字必须有范本,临摹范本通称为帖。包括甲骨、钟鼎、瓦当、权量、竹简、木牍、帛书、碑、碣、摩崖、造像、经幢、题咏题名、志、刻帖,墨迹等。狭义的帖专指墨迹及刻帖。
  传世的墨迹刻本或叫从帖有宋太宗淳化三年,侍书学士王著奉命在枣木版上摩刻秘阁所藏名家法书,编作十卷,称《淳化阁帖》。此外,著名的从帖还有《三希堂法帖》、《大观帖》、《快雪堂法帖》、《十七帖》等。
  石印术在清末问世,因印刷术本身的限制,字口、笔锋均不够真切,渐已落伍。二十世纪初,国外珂罗版印刷技术引进后,印制的前代墨迹几可乱真,较其他的传本更佳。
  历代书家重视墨迹的不乏其人,米芾就是一个代表,他强调了“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有趣。”(《海岳名言》)清冯班说:“真迹只须数行,便可悟用笔,间架规模只看石刻亦可。”(《钝吟书要》)所以今天临帖者当以墨迹本为宗。
  一般来说,南方人喜欢帖,北方人喜欢碑。前者多流媚,圆转,以形胜,后者多端庄、凝厚,以神胜。这与南北的审美习惯有关吧。有的老师喜欢将自己喜爱的传统书家作品热情地介绍给学生,但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其实,习字者即使在书法上还是外行,但因禀性不同,对各家书作也各有所爱。如有的人欣赏怀素的狂草而视章草为异端,说像小虫在纸上爬;也有的崇尚章草到狂热之地步,说是“无章不草”。有的视颜真卿为正楷鼻祖,也有人诋毁是“叉手并脚田舍汉”。经验告诉我们,进入艺术迷宫最好钥匙是兴趣,而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受个人禀性即性格制约的。这样在选帖上首先就必须认真考虑习字者的个性与所选碑帖艺术风格的统一。往往忠厚、朴实者常重魏碑;沉着、稳重、胸襟开阔者多喜颜体;而活泼、潇洒、谈笑风生的人总情锺于赵孟頫和董其昌。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两字辩证地道出了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两个阶段,通俗说,就是“入帖”和“出帖”的问题。
  “入帖”要妙,难在“合”字。临习时要仔细观察、分析、比较,通过读、摹、临、拟,深入全面了解并逐步掌握碑帖的精神实质与风貌特点。大到气韵、笔意、笔法、章法,小到每字的点画、结构,逐个落实,做到胸有成竹。
  入帖分两步:第一是形似,点画结构要忠实碑帖,甚至可以乱真。第二才是神似:不拘泥于前人的笔画结构,体会模拟其笔法笔意,审时度势,给人一种“似”与“不似”的新感觉。人们一眼能辨别他是何种碑帖,但细察其点画结构又非某一碑帖的翻版。
   “神似”也称“意临”,非大手笔难臻其妙。
  以形似为基础,逐步做到神似,使自我融化到碑帖中,与之合拍,心手双畅地表现碑帖的形、气、神、意,这样才能结束入帖阶段。
  “出帖”指从某本碑帖的形、气、神、意中走出来。这就需要多接触某碑帖以外的世界,汲取多种养料,熔百家为一炉,铸就自我独特的风神品貌。
  “出帖”难,难在精神能与原碑帖相背离,即能从原碑帖中走出来。只会“入帖”而不能“出帖”的人,一辈子是帖的奴才,如小女子学缝纫,既没出息又成不了气候。
   入帖是手段,出帖是目的。前者是对无知幼稚自我的否定。塑造一个与帖神貌相合的“我”,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被动认识过程。后者是对与帖神貌相合的“我”的再次否定,重新塑造一个有独特个性的“我”。是由博返约,由必然过渡到自由的过程。正如清代梁獻在《评书帖》中所说:“学书如穷经,宜先博涉,然后反约,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化弗扬。乃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



 回到顶部
总数 31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