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延河水 → 2.公粮纪事 插队生活散记


  共有1291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2.公粮纪事 插队生活散记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2.公粮纪事 插队生活散记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26 7:45:00 [只看该作者]

 

往 事 如 烟

作者:张树人


二.公粮记事


每年夏收和秋收后公粮是必定要交的。如果记得不错的话,好像队里向上报的交公粮的计算基数是不到五百亩地。实际上各队应该是都有些埋伏,而且有的埋伏还很大。当地由于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耕作技术落后,有些地方干脆就是“刀耕火种”,加之人为的限制和各种名目的摊派,即便瞒报些亩数,也难以解决温饱。无论队里天灾人祸收成如何,公粮亦须足额缴纳,然后才能根据情况再申请返销粮和救济粮。看官看至此想已唏嘘不已,必会问及何为“刀耕火种”,由于山大沟深,地广人稀,不少地方每年秋收已毕,所种的耕地就撂荒,任由杂草丛生,野鸟繁生。开春时则寻那已撂了两三年荒的地块,只管放火烧,将那杂草昆虫之类烧成灰权作肥料。此时,但见乡民取出那硕大头一柄,自坡下至坡上好歹将地刨松,用将坡地溜上一遍,之后把种子均匀撒上,最后用耙子把地楼平,余下的事情基本上就靠老天眷顾了。说起来未必你能相信,我们在陕北的时候,有些老乡点火烧荒甚或抽旱烟并无火柴,更谈不上打火机,乃是拿出火镰打出火星,点燃火绒用来点烟,你说是不是有些新鲜呢。现在想起来当时应该顺便弄两个火镰,留到今天说不定是个民俗文物亦未可知呢。

书说简短,在队里场院将粮食装上车,我们与乡民若干一同用车将公粮送到粮站,所去诸位皆身体壮健。看官看到此处或许会问,缴纳公粮为何须身体壮健,待小子慢慢道来看官便知。公粮拉到粮站,自然首先由粮站工作人员检验粮食成色,倘若粮食含水分较大,那就莫说废话只有摊到场院继续晾干;如果运气不好,检出含沙或谷糠秕子之类较多,那就对不起了,必得重新处理,我们就干过这事。粮站当院儿里就搁着一副处理这种情况的简陋装置,差不多有四米高,其形状犹如儿童滑梯,一端是阶梯,另一端是滑道,滑道是由铁篦子构成的。滑道和铁篦子之间有一台手摇木制鼓风机。操作时,我们有一位负责摇鼓风机,其他的负责背麻包。背麻包的时候腰弯如弓,一手在肩头处擎住麻包口,另一只手则托住麻包下边,艰难踏阶而上直到梯顶台上,再侧身将粮食沿滑道缓缓倾出。粮食经过滑道篦子过滤和鼓风机处理,一般就可以了。陕北的麻包有两种,一种细长的适合于驴背驮,另一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短粗的。一般来说细长那种大约能装160斤左右,而短粗的那种差不多要装180到200斤。如此重量我竟然能背起来,至今想起来亦觉骇然。粮食验过我们还要把它扛入粮库,粮站并无卷扬机等运输工具,自然全凭人力。当时的茶坊粮库是靠北东西向的一拉溜石窑洞组成,通过检验的粮食直接往窑洞里背。粮食都是散装存放的,装得多了就在窑洞门口不断地增加隔板,再斜搭上踏板,仓里的粮食也推平放上踏板,以便于继续往里背粮。插队那几年,想起来可真没少背粮食。看着公粮总算是交进去了,心里却百感交集感慨万千。思量我辈起早贪黑,在烈日下光着脊背挥汗如雨的劳作,公粮里饱含着多少汗水和心血,也饱含着多少年复一年的企盼和无奈,有多少农民交了公粮后自己却吃不饱肚子,生活贫困拮据,反观他们承载着社会的发展,日复一日辛勤的劳作却没有任何劳保和福利待遇。苍天呐!非亲力亲为,亲眼所见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和了解农民的疾苦,当年又有多少官吏们能为农民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