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我的知青生涯


  共有4892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我的知青生涯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扎兰屯人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7 积分:2123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7/27 15:41:00
[原创]我的知青生涯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13 10:56:00 [只看该作者]

 

我的知青生涯(之一)
   二00八年五月十一日是一个让我留恋的日子。五十多名曾经在内蒙扎兰屯牤牛沟公社插队的知青相聚在天津沽上渔夫酒楼。除了同在火车头插队的知青外,其余的同学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多数人我已经不认得了。好在联谊会上安排了自报家门的情节,我才依稀地回忆起大家四十年前到牤牛沟插队时的样子。

一别数十载,   相聚得重逢。

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当年风华貌,   如今霜鬓凝。

几经沧海事,   永记战友情。

   整整四十年过去了,插队时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地萦绕在心头。我时常想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从风华正茂,到鬓发苍苍。但苦于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但知青的情节,插队的经历我始终难以忘怀。二零零八年七月五日我们曾在火车头插队的七名同学(这些人是:窦欣、王淑华、刘淑清、朱奎、吴晓英、徐秀英和我)重返扎兰屯,重返牤牛沟公社火车头村,回到了让我几十年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回津后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回乡时的一幕幕时常在眼前浮现,我才下决心把这段经历写下来,慰藉自己,以示纪念。

一、离别

    一九六八年六月三十日是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我和同校的三十五名同学一起踏上北去的列车,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扎兰屯牤牛沟公社插队落户,也就是这一天我们走出了校门,步入了社会,不仅踏上了奔赴内蒙的旅程,也踏上了人生的旅程。出发的那天,车站上彩旗飘舞,锣鼓喧天,有的学校还打出了横幅,上面写着“热烈欢送天津某某学校的同学赴内蒙插队落户”口号。来车站送行的人群熙熙攘攘,有鬓发斑白的父母,有须发皆白的爷爷、奶奶,也有提着大小包裹行李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和同学们,他们都是来为自己的亲人、同学送行的。装载我们的列车是知青专列。十几节车厢坐满了天津市内六个区志愿到内蒙插队的初、高中学生。这些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最大的二十一、二岁,最小的只有十六、七岁。他们人人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抱着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宏图大志踏上这趟列车的。

    跟随着我们学校的二十多名同学一起走进车厢,只见车厢内每个窗口都挤满了人,车上和车下的手仍然紧紧地拉着,父母的叮咛,同学之间告别的话语仍在不停的述说,述说 ……

“呜,呜,呜”几声汽笛长鸣之后火车徐徐地开动了,紧拉着的手仍然不肯松开,跟随着行驶的列车奔跑着直到实在追不上了……。车下的人们大声呼喊着:“到了地方,别忘了给我们来信!”“一路顺风!多多保重!”……车窗内外不少的人都哭了,也有的人啜泣变成了嚎啕。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落泪,只是有些伤感。随着列车慢慢的行进大家的情绪才渐渐平静下来。“革命人永远最年轻……预备、唱!”不知是谁起了个头唱起了歌,打破了车厢内的沉寂。顿时,车厢内扬起了欢乐、激越、豪迈的歌声。“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最需要的地方去。祖国的大地辽阔无边,到处是我们青年的家乡……”、满怀希望,满怀理想,跨山过水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广,革命青年志在四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种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一首首嘹亮、豪迈的歌曲此起彼伏,大家拼命的喊着、唱着、用歌声来驱散着对家乡对亲人的留恋之情;渴望着、憧憬着明天的情景。大家唱累了,歌声便停了下来。车厢里静静的,只有几个人在小声说着话,但大部分人在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我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离家远行,而且是到这么边远的地方去插队落户。那时我们的理想是远大的,到边疆我们都抱着这样的信念“经风雨见世面,扎根农村干革命。滚一身泥巴,磨一手老茧,练一颗红心。笑洒满腔青春血,一生交给党安排!” “一辈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奋斗,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的伟大历史使命将在我们这一代能够实现 。                      

    火车在不紧不慢的行驶着,车窗外不时掠过一座座城市、一片片田野、一个个村庄。列车驶过唐山,到了昌黎往远处望去,群山耸立。哦,山好高哇,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山。“快看,到山海关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我们赶紧往车窗外看去,我看见了大海,看见了长城,老龙头像一条巨龙把头伸到海里贪婪地喝着水。我看见了山海关的城楼。写有“天下第一关”五个雄浑大字的牌匾高高地挂在城楼上。临行前听爸爸说,出了山海关就算到了东北了。随着列车的行进,车窗外的土地慢慢由土黄色变成了黑褐色。临行前只知道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扎兰屯,具体在哪个公社?那里是林区还是牧区?是山地还是草原?一切、一切我们都未曾知晓。我们的第二故乡到底是么样?那里是汉族人多还是蒙族人多?想着、想着,不知不觉我就睡着了。

    一九六八年七月一日早晨,一辆满载天津知青的列车抵达了内蒙古东部风景如画的城市、我们的第二故乡扎兰屯。只见站台上、公路两旁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歌声、口号声、高声背诵毛主席的语录声,此起彼伏。扎兰屯全镇的人倾城出动,夹道欢迎我们的到来。之后,扎兰屯市政府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市领导专门介绍了扎兰屯的文化、经济、风情等概况。欢迎会后我们便登上解放牌大卡车来到了牤牛沟。到牤牛沟公社的知青一行共有三十五人。十二个人去了和平大队。剩下的二十三人登上了两辆马车驶向火车头大队—我至今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二、初识车家卧铺

    在马车驶往火车头村的路上,负责接我们的火车头大队的负责人续开选给我们介绍了火车头村的来历:火车头大队又叫车家窝铺,最早来这里开垦这片广袤土地的是一户姓车的人家。久而久之,随着来这里开垦土地的人越来越多,这里就形成了村落,后来人们便以最早来到这里的那户人家的姓氏给这个村落起了个名字叫车家窝铺。我们来到村里的时候车姓的人还有,但大多数人都被划分为地主。车家的子孙也在繁衍着。我们刚到火车头村的时候,他们都因为父辈的成分问题受着牵连,在村子里抬不起头来。火车头全村一共有六、七十户人家,一共有六百多口人,分成两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耕种着三,四千亩地。

    马车在乡间的山路上欢快地疾驶,我坐在车上仔细打量着这片陌生的土地。这里都是山,与其说是山还不如说是土丘。山连着山,山上没有一棵树。山坡上种满了各种农作物,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根本分不清哪是苞米,哪是高粱,哪是谷子。更别说大豆、糜子、黍子等农作物了。远处有大片未开垦的土地撂着荒,田头的草地上、山坡上长满了各种不知名的小草。五颜六色的花朵在草丛中绽放,马车沿着崎岖、坎坷的山路向前行驶。车轮驶过时马蹄的嘚儿嘚儿声不时惊飞栖息在草丛中的小鸟,它们飞快地煽动着翅膀,嘎嘎地叫着飞向远方。赶车的老板告诉我们说,那鸟儿叫鹌鹑。

    翻过了三、四座山岗,才看见离开公社后的第一个村子。老续说这是农牧学校,草甸子对面就是火车头了。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往前看去,眼前忽然赫然开朗,展现在面前是一望无际的大草甸子。草甸子对面是一大片杨树林,杨树林的后面隐隐约约露出一间间房屋。草甸子的南北方向根本就看不到头。草甸子的东西方向也有五六里宽。马车很快就驶进草甸子。这里的草真高哇,足足有一米多高。正是黄花菜开放的时节,金黄色的花朵点缀在碧绿草丛中,那景色美极了。远处羊群、牛群和马群在绿茵茵的草地上静静地吃着草。草甸子中间有着一条小河,因为还没有到雨季,河水只是在河道的中央潺缓地流淌着。过了小河,绕过一段山岗,远远就听见一阵阵锣鼓声,原来乡亲们在村口已经等候多时了。我们赶紧跳下了马车,手挥毛主席语录,呼喊着革命的口号向欢迎的人群走去。

    哦,这就是我们今后赖以生存、养息的地方吗?我仔细的打量着这陌生的村落。山村依山而建,山不算陡峭,山坡舒缓,小山东高西低。茅草苫顶,毛石或土坯搭就的几十所房屋坐北朝南地建在山坡上。村中央一条宽宽的土路将房子分成了两大片,路南的一片是火车头一队,路北那片是火车头二队。村子西头有一口水井,据说这口井在村落形成时就有了。全村的人、牲畜吃的用的大多是这口井的水。离井不远的地方分别是两个队的马厩、羊圈和牛圈,圈的东面就是火车头一队的队部和库房。我们刚到火车头村时队里还没有给我们盖好房屋,临时安排我们住在马厩东边的更房里。我们到的时候正是夏天,马厩里散发着马的屎尿的浓烈臊臭。数不清的苍蝇嗡嗡地唱着歌肆无忌惮的在马厩内外飞舞着。房屋是土坯搭就的茅草房,一共三间,一进门最外面的一间是厨房,后面依次是安排男生和女生住的地方。刚刚来到内蒙插队落户,国家给了我们安家费,头两三个月我们是从成吉思汗的粮站买粮吃。盛粮食的面口袋就放在厨房里,夜晚门外的猪会经常拱开屋门,用尖利的牙齿撕开面袋偷吃里面的粮食。

    由于初来乍到,为了照顾我们的生活,队里专门派了一位老社员给我们做饭。时间长了才知道他姓李,由于他的左脸颊上有一个坑,社员们都管他叫李坑儿,我们亲切地叫他李大叔。李大叔瘦高的个子,黑黑的脸庞。提起李大叔,据说他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早年间他曾经在这一带当过土匪,有一次为了逃避抗联的追踪他揪着马尾巴跑了几十里,否则早就没命了。他左脸颊上的坑就是在当土匪时弄的。天还没有黑,李大叔早已经为我们做好了晚饭,是我们从来没有吃过的粘豆包。菜是炒土豆片,还有李大叔从自家的小菜园里拔来的水萝卜蘸大酱。吃过晚饭天就慢慢的黑了下来,那时村子里照明用电还是用柴油机发的电,晚上一过九点钟柴油机就停止了发电。所以我们得抓紧时间赶紧洗漱完早早躺下。否则就得点煤油灯。坐车颠颇了一天大家都累了,熄灭了煤油灯,我们早早就躺下了,不一会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没睡多会儿,醒来时天已经大亮。李大叔早已把饭菜做好。我们匆忙吃过早饭走出屋子,社员都早早的下地了,马厩里空荡荡的。门外的空地上只有几只鸡咯咯地叫着在找食吃。一只老母猪领着十来只猪崽在马厩前撒欢。这里的天早上亮的很早,三四点钟太阳就升起来了。晚上八点钟以后才落下山。这时已经是早上六、七点钟了。老续和两位五十多岁的人在门口已经等候多时了。“这位是姚德海姚大队长,这位是翟副大队长。”老续给我们介绍说。介绍完又说,今天给你们安排的是认阶级。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我们扎根农村干革命,接受贫下中农的在教育,站错了队是不行的。为了我们便于识别,公社和大队早早就做了安排,在各家各户大门口的屋檐下插上红旗和挂毛主席画像。两样全都挂的是贫下中农;只插红旗的是中农或地、富子弟;什么都没有的是地主、富农或坏分子。介绍完,他们领着我们在全村走马观花地转了一遍。我再一次仔细打量着我今后赖以生存的山村。村子东西长有二里多地,南北宽一里多地。社员们住的房屋全是茅草房,全村没有一间砖瓦房。房前屋后是各家自己的小菜园,里面种着角瓜、茄子、辣椒、黄瓜、豆角、大葱等时令菜蔬。菜园外家家户户都砌有猪圈,猪圈里空荡荡的,猪都被猪倌赶到村外的草甸子上撒欢去了。村子里的人坐地户很少,一部分人是吉林公主岭一带搬迁过来的,一部分人是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据说我们一队的邵队长就是在解放前为了逃荒,挑着担子从山东一路走过来的。这里的人很穷,家家户户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只有个别家境比较富裕一点的在炕上摆一件东北叫做炕琴,我们叫被格子的家具。有的人家穷得四五口人只有一床被。更别说什么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之类的东西了。火车头大队的大队部设在离村口那口老井北边不远的地方。只有三间房屋。东面的一间是大队的小卖部。两个队还有自己的粉坊,分别建在村子的最西面和最南面。(待续)

 回到顶部
总数 85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