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后一辈人笔下的上山下乡和知青


  共有1286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后一辈人笔下的上山下乡和知青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黄山黄河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221 积分:7897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8/10/20 13:13:00
后一辈人笔下的上山下乡和知青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6/13 12:55:00 [只看该作者]

    最近,70后作家王东的小说《寻找知青杨春花》在川渝地区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至今,我还没有看过那本书,只是读了那本书的序和作者关于为何写作该书的一篇文章,从那两篇文章看,那书似乎是一本有意思的书,如若能够买到那本书,不妨好好看一遍,看看后一辈人眼中对当年那场运动的评判、对知青的描述。为此特将那两篇文章贴上,能让各位知青朋友对那本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寻找知青杨春花》序言 

  为青春的心灵与青年的成长所感动 

  周 勇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它纯粹但并不单纯,它是文学作品但完全可以当做历史来读,不论男人还是女人、老年人还是青年人、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能从中得到大量的、真实的信息,从而嗅出自己人生经历的气味,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收获一份难得的感动。 

  作者请我为本书作序,没看作品之前,我推辞了。因为我虽然偶尔写一点文学作品,但主要从事的还是理论工作,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隔行如隔山嘛,我并不是一个作家,还是对文学作品少发言为好。但细细读了作品后,我觉得应该写一点文字。 

  我首先被作者的真诚和执著所感动。这部小说缘于作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旧书摊上买到一本知青日记。作者告诉我,日记字迹娟秀,厚厚一本,他花了一个晚上,读完了,“日记内容冗长庞杂,但却是那么真实,那么沉重,那是一代人的青春和梦想,那是一代人的成长和呐喊”,由此,作者“被日记内容震撼了、感动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然后拿起笔来“兴之所至”地写了开来。他告诉我,几年来他的心思都被知青“杨春花”占领,日思夜想,欲罢不能,奋笔疾书,一吐为快。正是这位“熟悉的陌生人”,陪伴着作者,也激励着作者。因此,在这部小说里,作者满怀对家园、对生活的深厚感情,捧出一颗真心,字里行间泣血溅泪,唱响了一支反差强烈的青春岁月的祭歌,拨动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理想信念的颂歌。这在充斥着虚饰浮嚣的当下社会,尤为可贵。 

  再有就是作品所写的正是我所经历过的场景。我是1969年春天下乡插队落户的“老知青”。作者笔下的武陵山区,特别是乌江、羊角、鹿鸣、阿依等,那些散发着“酉秀黔彭”的泥味花香,包含着一代人的沉重、苦涩,但也有着一丝美好记忆的名字,这就是我当年劳动、生活多年的地方。4 0年过去了,走南闯北,东奔西走,风风火火,起起落落,蓦然回首,其实我们对那段生活、那方水土仍然有着很深的情感。作者的文字,尤其是那本可以看作是“上山下乡历史实录”的知青日记,着着实实地打开了尘封的记忆,重重地撞击着我的心灵,仿佛回到了那段五味杂陈的岁月,那片想忘但难以忘却的天地。近30年来,以知青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但以重庆山水,以重庆知青为对象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我多次呼吁我的知青朋友、作家朋友们赶快行动起来,但是,收效甚微。如今一位相当于知青后代的年轻人,一位并没倚身作家队伍的青年,竟然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怎么不让我感到欣喜呢。 

  最为重要的是,我对作品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它忠实于原生状态、坦陈个人与集体灵魂世界,关注时代与生活,将生活的本真过程及隐秘角落还给历史,再现了记忆的真髓、血性与骨质,充满了对心灵深刻而细腻的触摸和拷问,有着生命真实的视觉、听觉、知觉、痛觉和耻感,有着不可忽视的精神容量和社会价值。 

  ——这是一本记录知青历史的民间文本。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千百万城市青年到农村、边疆插队落户、劳动生活,历经十数年方才落幕,这就是现在年轻人全然陌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是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直到今天,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影响着整个社会甚至文明发展的进程。作为这场运动的亲历者,我对3 0年来轰轰烈烈的“伤痕文学”和弥漫着“青春无悔”、 “劫后辉煌”的情感纷争,一直非常关注。在众多知青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有小说、诗歌、散文,有报告文学、回忆录等,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却大都是知青这代人自己在书写、咏叹。而这部作品的作者出生于70年代,可说是知青的下一代人,他会怎样看待那段历史和知青那一代人呢?看得出,作者对真实的生命充满虔诚,没有丝毫嘲笑和轻慢。我曾反复阅读过激发作者创作灵感的那本原始知青日记,我认为这本日记是可以进历史博物馆的,我为作者的感动而感动。作者似乎无意于虚构什么离奇的故事,他只是努力地去贴近、去还原生活的真实和丰富。随着日记的展开,主人公杨春花形象逐渐清晰,那狂热的理想激情,那灵魂的痛楚与挣扎,让我们体味到一代人的灵肉相离、恨爱错乱、黑白颠倒、命运无常——全都属于历史却又真实得不像历史。感谢作者,固执地用琐碎、繁复的叙述,不雕琢,不粉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知青形象。虽然“杨春花”只是一个个体,但却是知青这一代人、这一段历史的缩影。这是一个真实生命的呐喊,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真正属于生命与历史的,必将被生命与历史留住,我们没有理由遗忘。——这是一部描写青年人成长的心灵历史。这是一本关于青春成长、关于理想信念的小说。作者采取双线条并置,并与当下同构的结构,有效展示了两代人不同的成长心路,揭示了社会现实和历史阶段的复杂性。围绕知青一代(杨春花、蒲志高、龙解放等人)的成长,不管是杨春花的坚持与“堕落”,还是蒲志高的背叛与忏悔,都是特定时代环境的产物。70后一代(小酒罐、龙观寅等人)在追寻自己的理想中,几番沉浮,几多挣扎,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清晰的脚印,打上了时代深深的烙印。读着这本小说,会让我们思考很多,人生的路该怎么去走?理想的生活究竟是什么?这样的思考,会让人心灵沉静,抛却浮躁和繁华,转而去思索人生的真正意义。 

  ——这是一个再现新中国建设发展的缩影。即将过去的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知青是和新中国一起诞生、一起成长的一代人,共和国的一切荣光和苦难他们都一一承担。而70后(包括更年轻)的一代人,他们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长。小说中描写的场景,不管是西南的渝都市还是武陵县的阿依乡,都在时代进程中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当然,这两个场景蕴涵着很多意味,一个是繁华的都市,一个是落后的农村,城乡的对立和融合,在小说中通过40年前的知青下乡和30年来农村青年进城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作者笔下所谓的“广阔天地”,并不只是40年前城市知识青年奔向的“农村广阔天地”,同时也是当下农村青年涌向的“城市广阔天地”,以及当下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当村官”的“新的农村广阔天地”,或许还有更多的意味。通过作者的描述,便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今年是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40年的历史,让我们铭记,每一个脚印,每一次付出,每一点探索,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是真实的,在现实与历史对照之中,竟然如此地震撼人心。历史在延续,生命也在延续,明白了这个道理,当然也就会明白,文学作品记载的不单单是一些事件,更多的是记录了我们曾走过的路,指明了一代又一代人生命的真理路标,必将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延展的前行之路。 

                                       2009年10月 

  (周勇,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回到顶部
总数 15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