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转来“余麗”写的纪实文字《知青记事》——(插队所在地的社员有些用语不雅,女士慎阅)


  共有3790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来“余麗”写的纪实文字《知青记事》——(插队所在地的社员有些用语不雅,女士慎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尔雅山风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71 积分:3218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9/2/4 21:47:00
转来“余麗”写的纪实文字《知青记事》——(插队所在地的社员有些用语不雅,女士慎阅)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10 9:02:00 [只看该作者]

    河北省最北部的县——承德地区 围场县。
    如今的围场县依然的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塞罕坝的风光令京津两地的摄影人无不青睐,那里的草原、马场、牛羊群、小白桦树林、蒙古包、敖包·····不少的摄友不止一次的去那里采风!
   40多年前的围场,尤其是塞罕坝下的山里的人们啥样的写照?几千的天津知青们去了那里又是看到、听到、品学到啥啦?发现了此文
估计作者曾经围场插队的老知青,估计“老三届”高中的。文笔原本就不错,后来上大学了,更加写知青、写围场、写的栩栩如生、自然主义的绘画、原生态的习俗纪实、山里人没文化的“文化”生活!知识青年在塞罕坝的坝根子下接受了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极其朴实思想文化、文学!看着文中的一句句对话,勾起来在山里参加农业劳动、刨冻粪、锄地、歇工时晒着暖洋洋的“老爷儿”(当地管太阳叫老爷儿),听着当地人们的“胡吣海潲”、那些话语真的是听着粗鲁、句句离不开生殖系统的功能、实属少儿不宜!可是俺们知青与村里孩子们都在不得不接受着这一切的燕山里的民间真实······

    文中的直白记录,仿佛又回到了那“老佛爷道”的山沟沟里,回到了那时候的生产队,唤起记忆、那时候的围场县山里人的日子·····

                                          读者:尔雅山风 按

 

                   **********************************************************************************************


 信息提供:  http://tjzqw.5d6d.com/thread-103853-1-1.html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5556f0100w3ta.html

 

 


知青记事(1)



余  丽


记   事   说   明


知青上山下乡已经过去四十多年,灿烂的青春年华已逝去,往事仍留记忆之中。笔者曾在河北省承德地区的围场县插队落户七年。
笔者的视角是山区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想到哪写到哪,不保证所有的记忆和叙述百分之百准确。文中隐去真实地名和真实姓名,以防歧义。
本文是多年前寫的,現經修改訂正,以饗讀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b55556ftb601e9b23c04&69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天津知青在围场县城建立的知青纪念碑

 


 

初到


    1968年12月11日上午9时30分,知青专列在一片哭嚎喊叫声中从天津东站缓缓开出,走走停停一路避让,将近晚上七点到达承德车站,13日一早,全體知青乘装满行李的大卡车向北进发。卡车没有车蓬,坐在车厢里的行李上,寒风刺骨,沙石山路越走越荒凉。中午时分车队抵达隆化,手脚都冻僵了,几乎下不了车。上厕所,手冻得解不开裤带。继续往北山路更加崎岖,更荒凉。天黑時分,终于到达围场县城。整個縣城幾乎没有路灯,只有沿街店铺和民房透出昏黄的亮光。第二天一早,大卡车又把知青送往各公社;七辆卡车把近百名知青送到了称作大北山公社的山沟。各大队派出牛车或马车去迎接,有十五名知青分到念山大队。到大队部后,只见屋当中是一个大铁皮炉子,烧着大块木柴,还摆着几张简陋长条桌子,每两张对在一起。桌上摆着早已预备好的猪肉酸菜炖粉条,还有撕碎的野鸡肉。饭后十六名知青又分别被分到第一、二、六三个生产队,一队队长老戴领着五个知青,跟在拉行李的牛车後面回生产队。抬眼望去,南北都是山,当中是一条川,北山光秃秃的,南山顶上有树木和依稀的雪跡。途中路过一片不到一里地长的小杨树林,林间有残存的落叶。冬日的阳光有气无力,雾霭氤氲,十分幽静。出了杨树林就看見农田,一条从沟里流向沟外的冰冻的河在农田中穿过。河对岸不远处是两个村落,屋顶上炊烟冉冉。
传说围场是康熙皇上打猎的地方,原始森里密布,河道两边都是茂密的树丛,野生动物四处出没,“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眼下虽然没看见狍子,冰封的河里也见不到鱼,但毕竟吃了野鸡肉,看到了远处有野鸡腾飞。真是不错的风景,有的知青赞叹。
队长老戴说,北边的营子是二队,南边的营子就是咱一队。经过二队营子时,十几个穿着破棉袄的老头、小孩,站在草屋旁,举着三角小纸旗,看见知青们过来做出呆板的笑容,嘴唇翕动着,像是表示欢迎的意思。尤其是那几个老头,棉袄上胡乱补着红色、蓝色补丁,腰间扎着布条编的腰带,使人联想起連環畫里畫的的汉奸維持會欢迎日本鬼子进村。
到一队了。有不少人围着看热闹,有人操持着烧炕烧开水。知青的住处在牲口棚西边,生产队腾出两间库房安置知青,坐西朝東,外间灶台烧火做饭,里间炕上睡觉。队长老戴说是暂住,来年开春以后再盖新房。
知青刚来时,不用自己做饭,每天都被“贫下中农社员”请去吃饭,表示对知青的欢迎。冬天是农闲,一天吃两顿饭,全营子二十多户,除了“四类分子”家以外,每家一顿饭,吃了十来天。每顿饭都是特意準備的待客饭。吃饭前一般都是打发孩子过来请,说叔叔我爸我妈请你们去吃饭,或者小王哥哥小李哥哥到我家吃饭了。进屋以后屁股刚一粘炕沿,主人往往会双手捧住你的双腿往炕上举,给你脱鞋,真是受用不起。吃饭时,男主人和男主人的父辈陪着,大碗盛饭大碗盛菜,话语热情备至。印象最深的是在李金生家吃肉和在戴得江家吃莜面饸饹。
正赶上李金生家杀猪,准备自己吃一点,留出一部分来年翻盖房子用,大部分卖。杀猪时知青都去看热闹,没见过好奇,第一次见识了杀猪的全过程。架火烧水,捉猪捆绑,操刀接血,吹猪烫毛,割头开膛,忙活了好一大阵子,还用荞麦面伴猪血灌了肠。知青们回到住處工夫不大,李金生的儿子就来请几位哥哥们去吃肉。队长和其他几个生产队干部,还有帮忙杀猪的,都已经坐在炕上了,大家围着炕桌说话。一会儿,一壶酒、一大盆大块猪肉和大段血肠还有粉条子连汤带水的端了上来,大家开吃开喝,其间李金生说了盖房子的事,队干部们应承了。肉是现杀的猪,新鲜是无疑的,但煮的时间太短,一口咬上去,肉皮和肥肉有脆生生的感觉,幾個知青没吃多少就吃不下去了。
戴得江家没有自己的房子,住在生产队一間半猪食屋子。猪食屋子就是猪圈,共四间,生产队在这养了一头老母猪。老戴家虽然用土墙和猪圈隔开了,还是一股挡不住的臭猪圈味,又脏又穷,脏和穷是连着的。戴得江媳妇不会过日子还懒,家里到处都是黑乎乎的,炕上连炕席都没有,被褥更谈不上了。戴得江满脸堆笑地抱知青的双腿,把他们让到炕里,然后拿挂在躺柜上方的一条黑黢黢毛巾擦炕桌上的筷子。破门帘一挑,外间烧火做饭的热气窜进来,戴得江的二小子给每人端上一大海碗蒸莜面饸饹,又端上小半盆熬酸菜,戴得江亲自往每人碗里舀酸菜,酸味咸味莜面味,没有一丝油星。好不容易一大海碗吃进去,又一大碗端过来,推脱半天说确实是吃好了吃饱了才算作罢。知青吃完,一家人齐上阵,呼呼带响地吃,如风卷残云,意犹未尽,看来是好久没吃到这等美味了。
冬闲天寒地冻,没什么要紧的农活,只是刨刨冻粪,过了年就不同了,正月里就开始送粪挑粪,准备春耕春种。对刚来的知青来说,挑粪太累了,每天挑着百十斤重的粪土一趟一趟地往山上送,次次汗透棉衣。寒风中站在山梁上眺望绵延不断的远山,丝毫感觉不到是美景。极度疲惫时幻想着一拐弯就到劝业场百货大楼了,眼前的现实是刚过了年就要挑粪,而且只是刚开始。
知青的住处每天都有人来,早上看到知青每人半盆热水洗脸,就不客气地要就着那盆水洗,用手抹两把,拉过知青的白毛巾擦过去,立即就成了黑色,要擦好多肥皂才能洗净。虽然说要与贫下中农相结合,但始终也不能接受与贫下中农共享毛巾的习惯。
后来知青学会了做饭,学会了干各种农活,也长了一身虱子。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知青于此,忆蹉跎岁月,度夕阳晚年,形形色色的快乐着。
 回到顶部
总数 47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