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知青之恋与理想主义


  共有822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知青之恋与理想主义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宗文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5 积分:18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2/8/30 17:11:00
知青之恋与理想主义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1 4:50:00 [只看该作者]

知青之恋与理想主义

——为纪念上海青年农业建设队建队五十周年而作

一  初恋

初恋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不仅指爱情,还指人生。青年人走出校门踏上社会时自己选择的的人生道路,是对人生的初恋。1962年底,我们397名高中毕业及同类学历的青年参加了上海青年农业建设队(以下称青建队),开始了对人生的初恋。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过来人,我们对当年的选择怎么看?由于每个人的经历、遭遇、心态不同,想法也会不同,我想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感受。青建队有的同志说:“无怨无悔”。对此说法,我内心是认同的。

说“无怨”,因为这本来就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怨不得别人。青建队与其他许多知青队伍有着不同之处,在于它组建时是农场劳动锻炼性质,自愿报名参加,一年后留去自由,是否留在农场完全由个人决定。总而言之是“自由恋爱”,而不是被人诟病的“拉郎配”,“骗婚”,甚至“逼婚”。

说“无悔”,因为对当年的我们这一群体来说,几乎是“别无选择”。因为,我们属于理想主义在青年人中盛行的那个时代。

理想主义,基于精神层面对信仰的一种追求五、六十年代,雷锋及许多知青典型的事迹,是我们学习榜样;领袖的号召,祖国的召唤,是我们行为准则。“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成了许多青年义无反顾的选择。另外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国家遭受了巨大的困难。那些年,大学的录取率很低,社会招工也不多,很多青年待在家里无事可干。为此国家要求青年能到农村去,既能锻炼自己,又能分担国家困难。青建队,就是由上海市委筹划的,由上海市团市委及市政府的若干部门组的一个知青队伍。对许多有志气的,又由于各种原因没能进入大学的青年人来说,参加青建队,既有现实的考虑,也有对组织的信任,更有理想的感召。青建队员中,有高中时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有已经在城市有了一份稳定工作的人……许多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有着深深的理想主义情怀这些主动到农村去锻炼自己的热血青年,他们是不会有悔的。一个青年对理想的追求是不会有悔的,一个青年为祖国兴盛所作的努力是不会有悔的。“无怨无悔”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那年的冬天,我们意气风发地奔赴农场,开始了我们对人生的初恋。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着巨大的反差,就像男女之间的初恋并非都会像花儿一样幸福。这就是人生,它并不如初涉人世青年人想象的那样浪漫、那样富有诗意、那样激动人心,而是曾经许多迷惘、无奈、苦涩甚至痛苦。我们的初恋人生,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劳动是艰苦的。青建队员们初到农场,每天从事的是平整土地的活,单调而又繁重。一不小心,就要被尖锐的芦根来个亲密接触。最累人的是双抢和三秋,农场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插秧割稻,田多人少,弯腰弯得腰欲断,挑担挑得腿发颤。披星戴月你追我赶。不断地挑战体力的极限耐力的极限,意志的极限。对初出校门的学生娃来说,真有一种要将你脱胎换骨的感觉。可谁都不想落后,咬咬牙坚持着。双抢时节,我记得那时担任放水员,放水是晚间的活,但我白天还是被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吸引而投入期间。有时实在累了,双腿还沾满泥就睡着了。

集体是温暖的。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集体,一个奋发向上的集体。青建队的许多干部以身作则,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的小队长王坤才同志原本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后来因患严重的神经衰弱而中止了学业,参加了青建队,并担任了小队长。这个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干起农活来毫不含糊,吃苦耐劳的品质使人钦佩。初到农场,我们静安小队的男同志都住在一间大草棚内。在冬季,为了晚上方便,在草棚内放置了一个尿桶。每天早上,我们的这位小队长总是很早就起身了,然后悄悄地把尿桶倒了。五十年后,青建队的带队干部郭祥章在回忆文章中说,“正式评定工资时,又出现了你推我让的感人场景,不少人主动要求评得低一些。”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这样的干部是值得信任的,这也许是我后来选择留在农场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数据也许能说明问题:一年后,虽然农场的工资很低,但与我作出同样决定的人超过了八成,这可以说明青建队集体的凝聚力。

这一次“初恋”,也许会奠定了我们一生的情感基础。有一位一年后离开了青建队的同志,也写了一篇“一生的基石”纪念文章,文中说:回顾四十多年来走过的路,如果说还算平坦的话,应该感谢青年农业建设队。一年多的农场锻炼给我打下了一生的基石。短短的一年里,我学会了一生中紧要的几步。这一篇文章,得到了大家的共鸣。于是,我们纪念青建队五十周年的纪念册便起名为“一生的基石”。

<!--EndFragment-->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