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插队生活片断……中秋节


  共有7323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插队生活片断……中秋节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开新河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64 积分:495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2/10/13 17: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7 8:06:00 [只看该作者]

 

照 相

        据我所知,开鲁县全县只有一家照相馆,位于县城里同样也可以冠以“唯一”的新华书店隔壁。一般照相馆的摄影室内出于人工布光采光的考虑,门窗都遮得严严实实的。开鲁照相馆的摄影室可是与众不同,整个房顶都是玻璃的,就象植物园花圃的暖房或是现代化的博物馆图书馆一样。这倒不是照相馆的领导已经懂得了节约能源或是追求“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实在也是出于无奈。原来开鲁县城里白天没电,没法采用人工布光采用,只好向太阳公公“借光”。好在开鲁处于半干旱地区,一年中晴天大大多于阴雨天,照相馆倒不必为太阳光而操太多的心。为了避免过分的强烈的阳光影响照相的效果,玻璃房顶下悬挂着几幅白色和天蓝色的天幕。这样的采光方式只能满足照相时光照亮度的基本需要,其它为了提高艺术效果而采用的侧光、逆光、顶光、底光就统统省略不用,所以,照出来的相片平淡得很,要不是相中人物睁着两只眼,就跟遗像差不多。在那个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照片上不能有一点儿带人情味和温情脉脉的东西。我见过一些农村青年的结婚合影,小夫妻俩坐得端端正正,二人之间的距离起码可以放下一个拳头,面部表情严肃认真,没一点儿喜庆的气氛,这种照片说它是离婚照准有人信。
        一次,我坐大车到县城去,同车的还有同村的一位大娘和她的儿子及未过门的媳妇。问起她们到县城作什么,老太太告诉我:前些日子,她儿子在照相馆照了一张定婚照,没想到取回来一看,一个陌生小伙子横躺在媳妇的怀里,“唉,要多丢人有多丢人哪!”这次是上县城补拍。我在下乡前曾经玩过照相、印相,不用看那张照片也可以知道,这是一次疏忽大意造成的质量事故——在一张底片上曝了两次光,并且正巧把一个小伙子迭印到那小媳妇的胸前。
        要想真实反映我们在农村的生活,必须到队里来照。可是我们十个人谁也没有照相机(包括家里也没有)。在这贫穷偏远的农村,吃饱穿暖都成问题,谁家会添置这种奢侈品呀。也是“天无绝人之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队就有一架照相机。我们公社有位姓高的副社长,还兼着一家地方报社的记者,所以有一架120双镜头照相机,他家就住在我们队,他的大儿子就是演过李玉和的高玉明。凭着小高的“哥们儿”关系,老高很爽快地答应了,但有个附加条件,由他给我们照。老高前后帮我们照了两三个胶卷的照片,120十二张的。到底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记者,有点水平,光圈、焦距、快门都掌握得相当准确,构图也比较讲究。照片大多是合影,有的是知青们合影,男生和男生,女生和女生,男生和女生;有的是知青和社员们;到后来,还有单人照的。有一张是我们全组知青的合影,地点选在我们家院前的小树林边,背景就是我们的五间住房。照的时候我们没注意,等到照片印出来才发现,我们养的那只大肥猪当了这张照片的不速之客,原来它正懒洋洋地躺在我们房子的窗下晒太阳,无意中成了背景的组成部分。
        六八年秋,老高帮我们照了几张合影。拿到北京去印,有一张被照相馆拒绝了,理由是作为背景的主席像被遮住了小半边。店里的人还算客气,既没有抓人也没有扣底片,给我们留下了这宝贵的历史记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有政治问题的照片.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总数 129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13